湖南神话、史诗故事介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2-19 属于: 湖南历史
  •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一种最古老的最富于幻想的民间口传文学湖南本土的神话,其内容大都怪诞奇异,所表现的对象多是神或半人半神,涉及到解释自然现象、征服自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如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日月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反抗暴力神话和爱情神话。湖南的各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神话体系。   土家族神话《陈古烂年老话》说由张古佬制天,李古佬制地,他们限定时间把天地制好。张古佬很用功,李古佬却很懒惰,制着制着睡着了。张古佬把天制得圆圆整整,李古佬醒来一看,慌了手脚,忙用拐杖乱刨乱戳,把地制得高低不平。   苗族的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则借用了盘古的故事,认为远古时候天地相叠,日月相近,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春夏秋冬。盘古来开天,南火来辟地,才形成地壳天顶,才定了日月星辰。从此天地分开了,日月四季分明了,人间有了草木,苍天生下阿娘耐(即天婆),与地公结为夫妻,生下后代。   屈原流放到沅湘地区后,曾游历了湖南的很多地方。他根据一些神话和传说,写下了具有中国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九歌》等,后人编成《楚辞》。屈原作品中的神话丰富而优美,形象奇丽而壮伟,成为研究南方神话体系弥足珍贵的史料。也还有文献著作把荆楚地区的神话记录下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女娲不但制造了人,同时还创造了万物。从正月开始,初一造,初二造,初三造,初四造,初五造,初六造,初七造人,初八造稻谷等等。湖南境内的很多民族,如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等都有本民族内容的洪水神话,洪水神话中又有葫芦救人的情节。   至今在湖南民间流传的神话仍然十分丰富,既有汉族地区的神话,又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神话。像解释自然现象一类的神话,湖南境内各个地区都有流传,湘西北的石门一带,有“十二个太阳”、“公鸡请太阳”、“太阳和月亮”的神话,汉寿县有“十个太阳”、“太阳报恩”,凤凰县有“九个太阳”,邵阳、邵东和桂阳等县有“太阳和月亮两兄妹”,常宁有“日月成婚生瑶人”,泸溪有“搬太阳”,溆浦、洪江和祁东等县都有“太阳和月亮的由来”,临武县有“神棘救太阳”,全省各地几乎均有“天狗食日”、“天狗食月”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娘娘炼石补天”、“闪母娘娘”、“傩公和傩母”等等神话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征服自然的神话和爱情神话在湖南民间也有大量流传,像帝南巡和二妃寻夫的神话,在岳阳和宁远一带流传了二千多年,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娥皇、女英便成为忠于爱情的女神,是湖湘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在岳阳君山和宁远九疑山,遍地都是斑竹,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湖南的许多地方,人们都耳熟能详,南岳有禹碑,唐代韩愈有过唱吟。南岳还有大禹的金简玉书的“金简峰”。华容县也有很多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县人建有祭祀大禹的禹王庙,还有禹山和落脚塘,均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关。在湘西地区,盘瓠辛女神话十分流行,在泸溪县,有辛女祠、辛女庵,还有以辛女和盘瓠命名的辛女岩、辛女桥、辛女潭、辛女滩和盘瓠洞,凤凰、吉首和花垣等县也有这一类神话流传。此外,岳阳的“巴食象”、常宁的“羿射九日”、“太阳与竹叶草”、江华县的“天神造房”、桃源县的“鲁班造鸡”神话,都很有影响。湖南有名的“梅山神话”,流传更广,形成以安化、新化为中心,包括新邵、涟源、双峰、邵阳、邵东、隆回、益阳、桃江、宁乡、湘乡、湘潭怀化等地的梅山文化圈。梅山神话中的主要人物,成为狩猎文化的主神,他的形象特别,以手代足,可以倒立行走,“一翻天来天也动,二翻地来地也倾”,“翻得高山作平地,翻得平地作高山”,可谓法力无边,充分反映了神话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   史诗是一种有韵的神话故事,在湖南境内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它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部族迁徙和战争方面的内容,又有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原始宗教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如土家族史诗《梯玛神歌》,长达数万行,有土家族起源、开天辟地、民族迁徙、天文地理、劳动生产、饮食起居、法术医道、自然常识和生儿育女等内容,实际上是土家族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在梯玛做法事跳巫舞的场合诵唱,还可以随时随地演唱。   苗族的民族史诗有《苗族古歌》、《傩公傩母歌》、《古老话》、《傩神起源歌》、《嗄道茫莽嘉》、《鸺巴鸺玛》等,这些史诗基本上已整理成文字。如流行在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嗄道茫莽嘉》,又译成《女神金沙》,是苗族的《创世记》,歌中唱道:   “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开,世上无人主宰,人民还未出生。   天地还未分开,先有了天地的影影,日月星辰还未出现,先有了日月星辰的苗苗,山谷溪河还未实现,先有了山谷溪河的架架。   混沌不断地变,万物不断地生,千变万化之中,出现了清气和浊气。   清气又变化,出现了山谷溪河的棱角,金和光又变化,出现了女神金沙。   女神金沙啊,她生长在大荒野上,三头六面像高高的岩山,四面八方像山上的石笋,力大无穷用头可以顶住天,动作如飞走路好比风送云。   她站在最高的山上望四方,天地模糊不像样。她教金精来变化,变出了几千斤重的玉斧,她教银精来变化,变出了几百斤重的玉刀。   女神金沙啊,她得了玉斧玉刀,喜得哈哈笑。   清气和浊气,像情人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上不肯升,下不肯沉。女神金沙啊,用玉刀砍,用玉斧劈,刀砍斧劈两边分,清气上升成了天,浊气下沉成了地,混沌不分的天地,从此分得清。   高高的东山下,隐隐现出红光,高高的西山下,微微露出白光。   女神金沙啊,双手举起刀和斧,斧举东山裂,刀劈西山崩,东山西山都砍开,日头月亮两边排;日头上升眯眯笑,月亮上升笑眯眯。   大风元年动铁风,落铁雨,铁风铁雨坏了事,高峰吹倒成平地,平地吹起成高峰,一切都被风吹死,万物都被雨打碎。   太阳吹烂了,变成了十二个太阳;月亮吹烂了,变成十二个月亮。   十二个太阳啊十二个个月亮,一齐出来照世界,晒得石头炸开坼,晒得潭底朝天,晒得树木枯干死,晒得草木不再生。   女神金沙造成一把黄桑夹木弩,走到西迷山上射日月,射落了十一个日头十一个月亮,天地浓雾滚滚黑沉沉,十一个月亮射落了,个个落得有地方:东方落一个,成了木德星;南方落一个,变成火德星;西方落一个,变了金德星;北方落一个,变了水德星;中央落一个,变了土德星;凡间落一个,变了美姑娘。还有四个落大海,成了四个鳌顶天地;还有一个射碎了,散在天上变星星。   从此有了天和地,从此有了日月和星辰,从此有了高山与平地,从此有了河海和森林,从此万物得生长,从此人间得安宁,从此日头月亮轮流传,自古流传到如今。”   侗族的民族史诗关于创世记的说法与苗族大致相同,却又更具体。他们的女神叫“萨天巴”,是一位阳光女神。这一类的神话史诗与汉族的女娲造人具有相同的意义。   流行在湘西自治州的《鸺巴鸺玛》,经整理有5000多行,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世记,即开天劈地、射日射月;第二部分是长途大迁徙,即跨江跨湖、涉水跋山;第三部分是定居,即立宗立祖、立村立寨。   第一部分创世记:传说古时候的太阳和月亮是生在树上的。日树月树很高很大,从地上一直长到天上。太阳和月亮是长在树尖尖上的,它们之间相距没有好远。阿剖果酥和阿剖果尖两人爬到日树月树上面去砍日砍月。可是他们砍了又长,长了又砍,总是砍不掉。之后他们商量用弓箭来射日射月。可是射了又长,长了又射,总是射不完。最后阿剖果尖留在树上,坚持砍日砍月;阿剖果酥下到地面,坚持射日射月。他俩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上下互相配合,坚持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   只留下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以后,太阳和月亮互相称王称霸。争夺天下,终于打起架来了;打来打去,碰在一块,天垮下来了。又分不清楚白天、黑夜和天上、地下了。于是,人们又重新开天辟地,重创世界,慢慢繁衍起来,才恢复天下的原貌。苗族史诗,正从侧面上反映了创世纪这一伟大主题。   第二部分“民族大迁徙”。   这一部分是这部史诗的核心所在。根据历代传说和记载,苗族的先民们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后来,为战乱和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史诗对这方面的记载非常详细。   从内容上看,这部分史诗共分八大段:   第一段,讲的是第一次大迁徙的原因及其历程。原因即受了他人欺侮才被迫迁徙;历程即沿河水而下,到了寅河寅尾和厚吾厚西以后,别人立了一城,他人树了一碉,封得死死紧紧,立得实实牢牢,七枝长枪杀不到,七挺大炮轰不倒。而且,到了那里,别人不再认兄,他人不再认弟,女的不再认亲,男的不再认戚。于是,苗族的先民们,只好“又大商量小计议,才打马回程,才拨船后退。”   第二段,讲的是第二次大迁徙的情况。这一次迁徙的历程,即从寅河寅尾和厚吾厚西出发,沿着务穹稀务穹萨而上。他们“一路人马,忧心忡忡;男女相跟,老少相从;走在一起,休戚与共。”尽管在行程中碰到了重重障碍,他们却紧紧拧成一股绳,一个又一个地克服了困难,最后,终于到达了一个新的天地——占楚、占菩。   第三段,讲的是苗族迁徙到占楚占菩以后的情况。苗族的先民们,开始迁徙到占楚占菩的时候,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劳动,白手起家,年长月久,终于在这个地方建设了自己第一个自由幸福的乐园。   由于“生活慢慢宽裕了,忧虑慢慢消除了”,所以他们才“姊妹搓商,兄弟作议;商量要削筶祭祖,商议要制鼓集会”。于是,他们分工合作,“女的绩麻纺线,男的猎兽打鱼;小的养蚕种桑,老的酿酒造蜜……”这样,他们“选定了好日,择定了好时”,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鼓社鼓会。   第四段,讲的是第四次大迁徙,即苗族被迫离开占楚占菩,向崇山迁移的情况。   史诗在追述这次大迁徙的起程及其途中所经过一些主要地方时,这样说道:   人间坐不安宁,世上住不成家;   一帮代代萤代稣,一群代穆代来代卡,   又挟老携幼上迁,又拨船继续上划。   从务滚务嚷上来,从务流务泡上来;   从洞务洞党上来,从洞焦洞湾上来……   跨江过湖上来,穿云破雾上来;   行水依水上来,走山靠山上来;   猎兽打鱼上来,开山开土上来……   传说到了梅花堤梅花峒以后,人烟稀少,苗族的队伍曾经在这里聚居了一段时间,重新整理了自己的队伍,鼓舞了志气,慢慢又繁衍起来。在七个头领的率领之下,分成七路,迁上了天国崇山。崇山传说就在辰州附近的沅、澧二水之间,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所属地盘。   第五段,着重叙述苗族开发崇山,在崇山聚居的情况。   崇山,苗语叫“高戎霸凑”,传说是龙和麒麟的故乡。从史诗中知道,在那里“泉水潺潺,绿树茵茵;伸手可以揽月,张嘴可以咬星;驴马自由奔跑,男女歌舞不停。”因此,苗族曾经在那里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崇山建设了自己迁徙以来的第二个乐园,曾经在那里举行过好几次鼓社鼓会,繁荣轰动一时。   第六段,讲的是第六次大迁徙,即从崇山迁到泸溪峒泸溪岘的情况。   泸溪峒泸溪岘是苗族迁徙到湘西以后的第二个主要根据地,在这里,他们“男的又来立家立业,女的又来绩麻纺线;又住了许久,又住了多年;繁衍如鱼如虾,收获堆积如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炊烟绕过九十九岭,歌声响彻万里长天。”在这里,他们又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自己迁徙以来的第三个乐园。   由于生活的逐步宽裕,他们又“男女相商,老少计议;商量要继续削筶祭祖,商议要继续制鼓聚会;要使祖宗看到高高兴兴,要使后代看到欢欢喜喜。”于是,他们又分工合作,“女的又造蜜酿酒,男的又猎兽打鱼……”接着,他们又举行了一次空前盛大的鼓社鼓会。   第七段,讲的是敌人疯狂破坏鼓会,苗家奋起反抗的情况。   第八段,讲的是第七次大迁徙的原因及其历程。原因是由于战争的创伤,苗族的主要队伍决定另择生活之地:历程是从泸溪峒泸溪岘迁去各个地方。   史诗告诉我们,这一次大迁徙,苗族队伍中的各个支系分成若干个集团向各处迁走了,代熊一支,分成了两个系统,一少部分分散隐居于辰河两岸,一大部分沿武水(峒河)而上。代来代卡,跟着代熊的主干力量上了武水。代稣一支,主要留在泸溪。其他支系,继续沿着辰河辰水而上,最后到达了贵州和其他地方。   第三部分,讲的是苗族定居湘西各地以后,立宗立祖和立村立寨的具体情况。   这一部分,按照各支系各宗族姓氏的不同情况,各地传说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宗系分明、来去清楚,艰苦创业、追求幸福的说法,各地都是基本相通的。   类似于《鸺巴鸺玛》的民族史诗,湖南境内还有许多,如瑶族的《盘王大歌》、《瑶人迁徙歌》,侗族的《张良张妹》、《侗族祖先哪里来》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汉族也有类似的神话史诗,只是因为民族进化较早,作为民间口传语言民俗的表达方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像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一类的内容,作为史诗已经不存在,或载于文献,或流传在民间口头文学之中。   ①传说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有关地方,详细地址待考。   ②苗语地名,指楚国某地。   ③ ④ ⑤ ⑥苗语地名,传说是在长江、洞庭湖一带,详细地点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