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山脉情况介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2-19 属于: 河南历史
  •  山 脉   河南省山脉分布复杂且范围广,著名的山脉主要有豫西的伏山、耳山、外方山、小秦岭、崤山和嵩山;豫西北边境的太行山;豫南的桐柏山和大别山。其中伏牛山延伸最长,分布最广,常以此山为代表称作豫西伏牛山地。   河南省主要山脉地貌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形成发育史也不尽相同,但在山脉的空间展布形态、山脉的内部结构和地貌景观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出6个特点。其一各山脉都呈明显的层状结构,很多山地都有2~3级、4~6级或更多的分布在不同高度的梯状地形(又叫山地剥夷面)。其中伏牛山、大别山、嵩山、太行山等山地,均保存有3~6级多层结构地形。其二河南各山地中,常见到断块山地与断陷盆地相毗连,形成地形对比强烈的山—盆结构。其三豫西山地区,华夏式构造山地带十分发育,形成山脉与河谷相间排列结构。其四由于大断裂常切截山脉,使山脉中断而不连续,形成横穿山地的横谷。如伏牛山脉东南延伸到方城附近,突然被切中断,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其五许多山脉两侧,由于构造背景的差异性,常可见到山地两坡的不对称结构。其六,河南山脉分布在总体上呈扇状山文结构,主要由三种延伸方向的山地构成。其中东西走向的山地主要有小秦岭山脉、伏牛山脉等。北北东—北东向山地主要有太行山脉、崤山山脉、熊耳山脉和外方山脉等。北西西—北西向山地,主要有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等。这三条不同走向的构造山地,定向排列显著,规模大,是河南山地系统的基本骨架,这些展布方位不同的山脉及其排列组合,形成了河南山地系统的平面扇状结构。   河南山脉以古板块为基础,经多次造山运动逐渐发展决定了山地的构造背景骨架、山地结构和山脉的分布等。同时,各种外力对山地的演化,特别是对新生代以来的山地发展过程有重要作用。河南著名山脉相对集中,且分布区域、形态、成因和发育史具有相同性和差异性,可分为太行山山地、秦岭东部山地、桐柏—大别山山地三大山地系统。 第一节 太行山山地系统   太行山山地系统呈向东南凸起的弧形状分布在豫西北一隅,由中山、低山、丘陵及其间的山间盆地、山间沟谷所组成。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地势高峻,向东和向南则山势陡然下降,变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而与平原相连。太行山山地系统在省内仅由太行山一条山脉组成。   太行山脉自河北省进入河南省西北部,因而河南太行山脉是整个太行山脉西南段的尾闾部分。构成了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天然分界线。太行山脉的延伸方向在省境出现明显转折,大约在薄壁以北为北北东向,薄壁附近转为北东向,向西至济源县北,山脉走向呈东西向。整个山脉呈一向东南突出的弧形带状,长约180多公里,北部最宽处可达50公里,西部最窄处不到5公里。其地质基础为一穹断带,主干走向大断裂和东部边缘走向大断裂均很发育。沿铁山河、封门口、五口、克井、山王庄、焦作、薄壁、南寨、合涧一线展布的主干走向大断裂,将省内太行山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峻雄伟的中山,东侧和南侧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中间一段则为平原。因而整个地貌结构呈由西向东的中山、盆地和低山丘陵及台地、且由北向西南偏转的略呈弧形带状排列的组合形式。   西部和西北部(包括任村、合涧、黄水一线以西地区)的太行中山,大致以西段最高,北段次之,中段最低。地貌类型以深中山和浅中山为主,也有一部分深低山、浅低山及高丘陵。这个集中在西北边境狭长地带向东南突出的弧形带状深山区,长约200公里,宽5~15公里。由于该区地处太行山脉主脊的东南翼,沿东南侧主干走向大断裂异常发育,因而山脊狭窄陡峻,山坡陡峭,坡度多在35°以上,断崖峭壁连绵不断。区内深中山主要分布在大峪河以西及纸坊沟以北两个地段。西段的深中山山势特别高峻,山顶海拔在1500米以上,陡峭的山峰沿狭窄险峻的山脊矗立,突出的山峰海拔达1700米以上,如斗顶海拔1955米,鳌背山海拔1929.6米,天台山海拔1715.7米。北段的深中山山顶海拔较低,峰顶面也较为平缓,海拔多在1500~1700米,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1700米。如双井脑后峰海拔1619米,十字岭主峰海拔1732米。该段深中山的东侧除部分地段是与低山和丘陵相接以外,大部分地段是与盆地和平原直接相毗连的,相对高度多在1000~1300米,山势显得异常高峻雄伟。特别是林县盆地西侧的深中山,由于林县大断层的控制,山坡已经甚为陡峻,再加上山体的组成岩性软硬相间,坚硬的石英岩和石灰岩等形成陡崖峭壁。源于山西高原的河流,呈辐射状横切太行山脉主脊,形成一系列深切的峡谷、嶂谷及V形谷。浅中山主要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中间地段,山顶海拔低,峰顶面较为平缓,海拔多在1000~1300米。但由于大部分地段是直接与平原相毗连,相对高差也在800米以上,深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以北的边境地区,在济源的勋掌以西也有局部分布,山势较为低缓,山顶海拔多在700~900米,山坡坡度一般在15~25°,流水切割较强烈,山体也较为破碎。浅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东北、博爱北面的寨豁一带及五龙口西的孔山等地区,山势更为低缓,山顶海拔在400~700米,由于众多河谷的切割,山体相当破碎。其中,在焦作东北的浅低山由于东北—西南方向正断层特别发育,山体明显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而且西北坡陡,东南坡缓,单面山形态十分显著。五龙口西面的孔山系一岛状山,其北面的谷地为沁河故道,现在的沁河是河流袭夺后的新河道。   太行山脉的东北部,即任村、合涧、南寨、黄水一线以东,地貌以盆地、山地、丘陵及台地为主。浅中山主要分布在临淇盆地的东南及任村东北地区,在区内所占面积不大,但山势较为高峻,山顶海拔多在900~1000米,突出的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如临淇盆地东南的老爷顶海拔1069米,罗圈北岭海拔1042.8米,相对高度在700~800米。该区的浅中山海拔虽不如中山区高,但山峰尖峭,山坡亦相当陡峻,坡度多在20~40°。深低山分布较为广泛,在淇河以南,泽下、南村与黄洞、张村、黄水之间分布比较集中,面积也较大,此外,在姚村、河顺的东北部,横水与磊口之间,以及合涧至南寨一带也有一些深低山呈孤岛状分布。这种山地山势较低缓,山顶海拔多在700~900米,相对高度为500~700米,山顶较为浑园,尖峭的山峰不多,山坡坡度多在20~30°,并有厚薄不等的松散堆积物覆盖。浅低山山势更为低缓,山顶海拔多在400~7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山顶浑园,山坡坡度多在15~25°,山顶山坡多有厚薄不等的松散堆积物覆盖。这种山地在原康盆地、临淇盆地及南村盆地的周围,洹河与淇河之间及本区东南及北部边境地区均有分布,多呈分散的斑块状,面积大小不等。以上浅中山、深低山和浅低山,组成岩性均以石灰岩为主。   区内的丘陵以高丘陵为主,在鹤壁、铜冶以西,林县盆地和原康盆地以东分布较为广泛,多围绕深低山和浅低山分布。此外,鹤壁以南的东南边境地也有高丘陵小面积分布,局部地区为低丘陵。丘陵组成岩性较复杂,但其岩石风化较深,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多呈浑园的丘状或平缓的陵状。高台地是本区较为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铜冶、鹤壁以东地区,界于山地丘陵和平原之间。组成岩性以上新世河湖相堆积的砂砾岩、砂岩及泥灰岩为主,上面覆盖有数米至十余米厚薄不等的第四系洪积相的亚粘土或粘土。由于晚期地壳的差异抬升,伴随着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为现在的台地地貌形态。其顶较为宽阔平缓,海拔多在200~230米,高出东部平原100~130米。其中,鹤壁、汤阴一线以北的台地东部边坡较为狭窄陡峻,台地形态较为典型。南部地区的台地东缘边坡宽阔,呈倾斜状态向平原逐渐过渡,台地形态特征不如北部地区典型。区内盆地较多,形态特征较为典型的盆地有林县盆地、临淇盆地、原康盆地及南村盆地等。 第二节 秦岭东部山地系统   黄河以南、南阳盆地以北的山地是全省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山地系统,是秦岭山系的东延部分,在河南明显呈余脉性质。一是山地海拔高度向东逐渐降低,由中山、低山变为丘陵,而与平原相连;二是整个山势向东展开呈扫帚状,主要有东西向的小秦岭山脉和嵩山山脉,向东北延伸的崤山、熊耳山和外方山,向东南伸展的伏牛山脉。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部分山峰超过2000米,是河南最高的山地系统。由陕西东延到灵宝境内的小秦岭,山体高峻,其主峰老鸦岔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的最高峰。 一、崤山山脉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它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公里,宽约40~50公里,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   崤山山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并且由主脊向两侧呈阶梯状降低,两侧为低山丘陵类型。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喷出岩、震旦纪石英岩和硅质灰岩等构成。山脉主脊地带属褶皱断块构造中山类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岭地带有众多陡峭的山峰矗立,主要高峰冠云山、千山。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脉两侧分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向东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强烈,在山区形成许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规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岭一般较狭窄平缓,山坡形态较复杂,以凹、凸复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岭和土层较厚的凹坡地带有小片森林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荒坡。   山脉不同地段地貌特征差异明显。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布十分广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于众多河流的切割,山体相当破碎,次级分水岭纵横交错,呈现为一种波状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观。其中卢氏北部边境地带山势相当高峻、山脊狭窄陡峭,山峰呈锯齿状矗立,如冠云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东北至硖石一段,是崤山山脉的主峰地段,山势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脉主峰千山海拔高度达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东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东北有摩云岭,海拔1426.7米,东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东北面有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此外,在张村与宫前之间,中山范围减小,但该段崤山的西北部与平缓的黄土覆盖的丘陵相连,因而山地显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响屏山海拔1309米。   硖石东北处于崤山的尾闾地段,山体不如中段完整,在渑池周围有较大面积的黄土覆盖,地势较为低缓,山地集中分布在黄河南岸,山势已不甚高峻,但山体仍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山坡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西北坡陡峻、东南坡和缓,呈单斜山地形态。张村、坡头、北西村一线以西,以低山为主,突出的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庙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门山,海拔分别为893.7米与910.8米;坡头、北段村以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较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黄顶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属于崤山山脉东段山岭的主干部分,其北面濒临黄河谷地,地势向北急剧地下降到200~500米。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岩层构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为悬崖。多数山岭顶部较平缓,山坡多呈陡峭的断崖形态,部分中山显示出断块山的地貌特征。最西北端的黄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弯,流向多与岩层走向斜交,遇震旦系石英岩、寒武奥陶系灰岩等较坚硬的岩层,切成V形峡谷,如三门峡、槐坝、付家凹、王家滩、五福洞、八里胡同和小浪底等较大峡谷谷深坡陡,水势汹涌,十分险峻。发源于崤山山脉的黄河各支流,多数流程短,水流急。 二、熊耳山山脉   熊耳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位于崤山东南,分布在洛河与伊河之间。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西南端与伏牛山相接,其间无明显界线,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龙门西山,全长约150公里左右。   熊耳山脉大致以木柴关为界,可分为西南与东北二段。西南段山脉宽阔,在卢氏至栾川一带宽约150公里,向东北逐渐变窄。东南段山势高峻,多为中山类型,海拔常在1500~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体完整,山势异常高峻雄伟;特别是构成伊河和洛河主要分水岭的熊耳山脉主脊,突出山峰常呈锯齿状矗立,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其中象君山海拔1859米,熊耳山脉主峰全宝山海拔2094.3米,李岗寨海拔1975.4米,鹰咀山海拔1859.6米等。全宝山和李岗寨一东一西矗立,就是两峰相竞如熊耳的山峰。山体主要由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震旦纪硅质灰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等组成。山坡坡度,南侧较小,为25~35°,北侧较大,为35~40°,局部高达80°以上,多系断层所形成的悬崖。岭脊多呈锯齿状,有的为背岭脊。山地中片林较多,森林覆盖率30%左右,是河南省山区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向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分流。形成平行状水系,主脊两侧被这些众多支流切割成一系列横向山岭,岭脊也很狭窄峻峭,有不少陡峭的山峰,海拔300~1600米,河谷切割较深,多呈V形峡谷状,山势十分险峻。木柴关东北地段,山势渐低缓,一般以低山类型为主,并广泛分布有丘陵。其中低山集中分布在该段的西北部,部分山峰超过1000米,如木柴关东北寨杯山海拔1113.7米,低山海拔大部分都在600~900米,如黑山海拔833.4米,西岩山海拔864米,半坡山海拔810.8米,西老坡海拔649.1米。该段的东西部,广泛分布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熊耳山脉东北末端与东西龙门山之间,由于伊河切穿山体形成峡谷—龙门,壁陡谷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加之北魏至晚唐间建寺凿窟,是著名游览胜地。 三、小秦岭山脉   小秦岭山脉主要分布在豫西灵宝县境,是陕西华山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走向近东西,长达40多公里,南北两侧均以大断裂与盆地相接,呈一反“S”型断块隆起。其山势高峻雄伟,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向东渐低。为河南省最高山脉。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即位于山地最高部,海拔2413.8米。山体主要由太古代各种混合片麻岩组成,在山脉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体。形成陡峻奇伟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南部以1000米的高差俯临朱阳盆地,北部以1000米以上的高差直落三门峡盆地。   受小秦岭南北麓东西向大断裂和山地复背斜的共同制约,山地地貌类型以褶皱断块中、低山为主。其中中山类型主要分布在西段,海拔大多2000米左右,谷深也在500~1000米,是河南省最高的山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坡度大部分在45°以上,山峰尖峭,个别峰顶残留有石柱,山脊部分十分狭窄陡峭,呈菱形锯齿状。在山岭和山坡上,常突起有一个个由片麻岩构成的小型山脊,高约50米左右。大约在2000米左右的高度,有一起伏和缓、顶部较为平坦的“齐一峰顶面”,站在山顶面很难以给人在高山之巅的感觉。褶皱断块低山类型主要在山脉东段和南北两侧呈半环状分布,海拔一般700~1200米,相对高度也在300米以上,山坡一般较和缓,坡度在20~25°,局部山势陡峭,并有悬崖峭壁分布。如北坡呈连续展布的断层崖,几乎呈直立状态,高度在80~180米。但由于北坡黄土高度可达800~1000米,覆盖在低山较平坦的部位,使山地显得较为低缓。   侵入体中低山主要在燕山期花岗岩出露区分布。其中西段文峪花岩体上所发育的中、低山类型最为典型。它切割强烈,相对高度大,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亚武山2156.9米。受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的影响,多形成馒头状、球状山脊和峭壁石峰,花岗岩多以园滑状外貌裸露,坡度高达60~75°,一般也在30°左右。沿着粗粒花岗岩三组节理多形成蜿蜒曲折的形谷和峡谷,同时球状风化作用沿节理还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石,如“一线天”、“石门”、“仙人床”、“照妖镜”、“悬心石”等罗列于山峰之间,因此其险、奇、峻等自然景观堪与西岳华山相媲美,素有“小华山”之称,为豫西著名的游览胜地。   小秦岭山脉山脊两侧河流南北分流,下切作用极为强烈,形成了横切山体,壁陡谷深的峡谷或嶂谷地貌。当地群众称这种与南北向山脊相间排列的深切峡谷为“峪”,北坡有闵峪、大湖峪、荆山峪等70多个,南坡有南寨峪、王家峪、满漫峪等。这些“峪”切穿断层崖形成了很多峪口,较大的峪口是通往山区的重要途径。一般距峪口2公里处,各河谷明显展宽,再向山地内部,河谷出现宽谷、峡谷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受小秦岭山地北仰南俯断块隆起的影响,南、北坡坡度悬殊,北坡陡峻多悬崖峭壁,以直线坡为主,坡度多在45°以上,不少山坡超过80°,南坡则较和缓,一般25~40°。南北两坡的坡长也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如抢峪以西的山地,北坡的宽度恰好为南坡的4倍。   20世纪80年代后,小秦岭山脉金矿分布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家争着开采金矿,矿坑遍布矿区山坡。地表结构被改变,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坡面冲刷日益加剧。 四、外方山山脉   外方山也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山脉之一。它位于熊耳山的东南面,大致分布在伊河以东和北汝河以南,东至豫东平原边缘,西南与伏牛山脉相接,西南—东北走向,东西宽50~90公里,东北—西南长约100公里,为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外方山体脉状延伸特点不如小秦岭、熊耳山等山明显,山势也较低缓,但由于众多西南—东北方向河流的切割,形成了一系列西南—东北方向的山岭,岭脊狭窄陡峭。   外方山脉西南部山势高峻,多属中山类型,海拔在1500米左右,主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伊河、洛河分水岭主脊地带的小寒山海拔1641米,车村北面陆龙垛海拔1618.2米,最高峰海拔达1696.66米。整个山脉的东北部,山势低缓,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多在500~1000米,如下汤西北的择风垛海拔792.2米,背孜街东面的五垛山海拔923.3米。   按河流切割划分,外方山地被伊河、汝河及沙河分割成西、中、东三部分。分布在伊河与洛河之间的中部山地,主要是由古老变质岩和花岗岩所组成的深低山,山势较和缓,山坡一般为20~25°,流水切割第三纪砂砾岩和黄土层所组成的斜坡,坡度多在20~40°。分布在汝河及沙河之间的山地,北侧较陡,约40°左右;南侧较缓,25°以下,呈明显的单面山形态。浅低山主要分布上述深低山东边的外围地带,大部分海拔400~800米,相对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一般为20~30°。20°以上的山坡,除少数有零星的用材林和薪炭林外,大部分为荒坡。   丘陵集中分布于汝河谷地南侧和沙河阶地北侧地带,以及平顶山附近,海拔200~400米。按相对高度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高丘陵相对高度100~150米,低丘陵60~90米。多数丘陵属于山地剥蚀形成的残丘,形态平缓,大部分基岩裸露,部分上覆很薄的风化残积层,流水侵蚀较严重。   区内较大河流的某些河段,沿活动性深断裂发育,河谷侧旁有温泉出露,伊河的潭头、陆浑,沙河的下汤、中汤和上汤等地的温泉较为有名。受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河流下切,深切曲流和峡谷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五、伏牛山山脉   伏牛山脉是秦岭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条重要山脉,西北— 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伏牛山脉北面与熊耳山脉和外方山脉交汇,其间无明显界限;南面与南阳盆地相接。山地向东延伸到方城东北突然中断,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长约30公里,宽约8~15公里,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间堆积平原地带,缺口东南又是地势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沟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脉规模巨大,山势异常高峻雄伟,主要是花岗岩山地。其中西北段山体宽阔完整,山势高峻雄伟,由此向东南分支解体,山势也逐渐低缓而分散,变为低山丘陵。   山脉西北段大致位于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线西北。是省内中山大面积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山脉主脊地带,层峦叠嶂,多悬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角尖、石人山等,峰顶初夏常见风雪,被称为省屋瓴。伏牛山脉西北段山势高峻,气候湿润,且垂直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天然植被与野生动物繁多,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护较好的山坡地段,被国家或河南省定为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脉西北段山体被西北—东南走向的老灌河断裂谷地纵向分割成两列规模较大的山岭。北面山岭构成伏牛山的主脊,位于栾川以南的部分,当地称之为老界岭,为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老界岭山脊狭窄陡峭,多呈锯齿状或锥状,一般北坡陡,常有悬崖峭壁出现,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过80°;南坡稍缓些,坡度25~40°。这些中山区海拔高度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顶、龙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两侧为古老的变质岩层,局部地方有石灰岩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为直线形,下部为凸形。发源于山脉两侧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强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峡谷或嶂谷。并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区具有明显的峰高谷深的特征。区内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边坡,雨季和开春化雪时,易出现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较明显。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带,有古冰川作用的遗迹,栾川南部的鸡角尖,西峡北部的桦树盘,古冰斗形态保存尚好。嵩县南部的龙池 山顶北侧,有一冰斗积水成湖,常年不干,谓之龙池。浅中山多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围,海拔1300~1800米,相对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态除高度与深中山明显差别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发生。   伏牛山脉东南段在玉皇顶以东的主脊分为两支。北支沿南召县与嵩县、鲁山县交界地带,呈东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长达100余公里,构成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突出的成锯齿状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达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东有:龙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松垛海拔1577.2米,关山海拔1134.4米。鸭河口以东山体破碎,深低山集中分布在白河谷地北侧,海拔400~1000米,相对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势比较陡峻,山坡坡度较大,一般为25~40°。浅低山连片分布于沙河谷地南侧的鲁山境内,在焦枝铁路以东方城境内呈断续分布,山势更为低缓,海拔400~700米,相对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数风化残积层较厚。南支山脉沿南召与内乡、镇平两县交界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一直到镇平县城以北,长达70余公里,构成白河与湍河两水系的分水岭。其山脊宽阔,山体也较为低缓,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红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两侧深低山集中分布于白河谷地的南侧和湍河谷地的北侧,山势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对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岭脊狭窄,多深切V形沟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浅低山则主要分布在白河谷地南侧深低山外缘和镇平的二龙、老庄一带,山势一般较和缓,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对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布于后会和板厂一线以西、杨店和大块地一线以东地区,山势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对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沟谷,坡度35°左右。浅低山则分布于深低山西南边的昭岗和阳城一带,山势和缓,面积较小。   伏牛山脉东部、东南部边缘高丘陵分布面积很广,在山地边缘及河谷两侧地区,连续成片分布,海拔200~400米,相对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积很小,仅在东北边境地带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对高度一般50~80米。区内丘陵组成岩性较复杂,丘陵地貌形态也复杂多样。   区内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经马市坪、南召盆地的宽谷河段平原,由1~2级堆积阶地构成,一般宽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鸭河口水库蓄水淹没;湍河流经夏馆、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宽,两则发育有2级堆积阶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宽2000~3000米。此外,西峡的袁店至丹水,内乡的赤眉到杨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带,也分布有较宽的河谷平原。 六、嵩箕山脉   嵩箕山脉,位于河南省中部,北边与黄土丘陵区相连,南至汝河谷地北侧,东到豫东平原,西到伊河谷地右侧边缘。呈孤立的块状突出,在嵩山与箕山之间由于有白降河和颍河宽谷的分割。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山脉。   (一)嵩山山脉 嵩山山脉绵延于河南省中部,山势巍峨,特别是中段山体挺拔,高峻雄伟,是中国的名山,为五岳之一,号称中岳。《名山记》中记述有:“嵩山中为峻极峰,东曰太室,西名少室”。《述征记》也记载有:“嵩,其总名也,谓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屋也”。区内有中岳庙、少林寺等名胜古迹,系河南省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嵩山山脉,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延伸于登封与伊川、偃师、巩县、荥阳、密县之间。自西向东依次有万安山、安坡山、鞍山、挡阳山、玉寨山、嵩山和五指岭等。山脉各段地貌特征差别很大。   嵩山山脉的西段,主要在偃师和伊川交界地带,东段主要位于巩县、荥阳和密县境内。东、西两段的山势都比较低缓,海拔400~900米,大部分相对高度500~600米,属深低山类型,部分山地相对高度250~450米,属浅低山类型。嵩山山脉的中段山地,则主要分布在登封县附近,有72个已命名的山峰,各主要山峰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个别山峰超过1500米,属中山类型。   嵩山古称太室山,最高峰海拔1494米。玉寨山,又叫少室山,位于嵩山的西南,主峰海拔高达1512米。五指岭在嵩山的东北,主峰海拔高度为1215米。山地群山耸峙,峰高谷深,起伏很大,相对高度多在600~700米以上。嵩山以南为东西向延伸的登封盆地,海拔300~400米左右。从山麓望嵩,山体显得挺拔高峻,雄伟壮丽。   嵩山山脉山势一般呈南陡北缓的单面山形态或单斜山岭。山地北坡是15~20°左右的坡面,而南坡坡度常达50~60°以上,有不少地方近于直立,形成高达500~600米的陡坡和峭壁。玉寨诸峰东侧有一条南北延伸约4公里的悬崖,比嵩山更加险峻。山脊常成锯齿状或线性,也有尖锥状山峰,山脊两侧常为陡坡或峭壁。山体的风化剥蚀、重力崩坍、坡面冲刷和沟谷侵蚀均很强烈。一些深切沟谷东西向延伸,反映其受东西向断层的影响。南北断裂在地貌上也有明显显示,一些南北向山岭和山间V形峡谷和深谷,即是受南北向断裂侵蚀下切造成的。沿峡谷常常发育有暂时性的瀑布或跌水。如著名的有卢崖瀑布、龙潭沟瀑布等。沟谷中常满布砾石,形成了干石河。山凹处的倒石锥和山麓巨大的滚石,到处可见。地形上,嵩山主体属于中山,具有壮年期中山地貌形态特征。   该区是中国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的典型地区之一。构成嵩山主体部分的岩石主要是太古界登封杂岩和下元古界嵩山群的浅变质石英岩等。登封群岩性易风化,地形上常形成较平缓的低山和丘陵。十里铺附近的少林河就是流经登封杂岩之上的U型谷。在嵩山中部出露的嵩山石英岩,由于坚硬和节理发育,地形上常构成巍峨高耸的山岭,多悬崖峭壁,是中岳嵩山主峰之所在。   古地貌遗迹的夷平面在嵩山地区有所保存,可以划分出四级夷平面:第一级夷平面,海拔约1400~1500米,相当于嵩山和玉寨山主峰的峰顶面。第二级夷平面,海拔约1100~1200米,嵩山东部的跑马岭和五指岭可作为代表。第三级夷平面,海拔约700~900米,相当于低山峰顶。第四级夷平面,海拔约400~500米,相对高度约40~60米左右,相当于山前丘陵的丘顶面,蝎子山、石站山和登封城西的万羊岗等丘陵可作为代表。   在嵩山、玉寨山等中山外围,分布有面积较广的低山,其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切割深度200~300米左右。老母洞、大塔寺一带就是海拔700米左右的低山。近山麓地带分布着平缓的山前丘陵,一般海拔约400~500米,如登封城至十里铺一带就广泛分布有这类平缓的丘陵。   嵩山山脉北部丘陵,有基岩丘陵、薄层黄土覆盖的丘陵和黄土丘陵三种。基岩丘陵和薄层黄土覆盖的丘陵,均受流水强烈的侵蚀切割,冲沟发育,形态破碎,土层较薄,部分的全部基岩裸露;集中分布于该区东部密县、荥阳、巩县和登封等县境内;海拔200~400米,相对高度变化较大,有相对高度100~180米的高丘陵,有相对高度为60~80米的低丘陵。黄土丘陵主要分布于嵩山山地的西侧和南侧边缘。   (二)箕山山脉 箕山西起伊川、汝阳和汝州市交界地段,沿汝州市北部边缘向东延伸,至禹县、郏县的西部边缘。山脉略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构成汝河、颍河间的分水岭。由于众多支流的侵蚀切割,山体较为破碎,山势也比较低缓。其中在临汝县境内的中段山脊较高,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如老婆寨1063.7米,密腊山1049米,大红寨1150.6米,相对高度500~800米,属于浅低山类型。大部分山地区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在500米以上,属深低山类型。深低山外围,浅低山呈带状连续分布,海拔400~9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箕山山脉主要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山岭狭窄,断层构造地貌较明显,多为单面山,北坡较缓,坡高20°左右,南坡陡,30~50°,冲沟发育,主沟多为南北向,呈V形。   丘陵集中分布在箕山山脉东南部和西南部。东南部丘陵绝大部分是石质丘陵,海拔200~400米,相对高度120~200米,属高丘陵类型。一部分相对高度在80米左右,为低丘陵,其上冲沟发育。西南部丘陵绝大部分是黄土丘陵,地表物质主要是晚更新世洪、坡积黄土,海拔300~500米,冲沟大部分呈U型,深40~60米。   此外,在颍河、双洎河间,还有呈西北—东南展布的一条孤立山体,主脊海拔600~800米,如苍萃山海拔792.1米,火煤山海拔722米,石牛山海拔627米。 第三节 桐柏-大别山山地系统   桐柏—大别山山地系统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南部边境地带,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其中西部的桐柏山脉山势较低,海拔约400~800米,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组成。山地中分布有一些小盆地和较宽阔的山间盆地。东部大别山以低山为主,一般山势较低缓,山体较破碎。 一、桐柏山脉   桐柏山脉位于豫南山地的西段,河南、湖北两省的边境地带。其中河南占据其主脊北侧的绝大部分。西北部以南襄盆地东缘为界,东南至武胜关与大别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的应山、枣阳一线。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长达120余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构成了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山脉一般宽约13公里,并从主脉向两侧逐渐降低,支脉多是与主脉垂直的横向山岭,它们海拔多在400~600米。   桐柏山脉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组成,海拔约400~800米,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大致在鸿仪河—桐柏县城一线以南,以低山类型为主;以北,则广泛分布着连绵起伏的丘陵,个别低山呈孤岛状散布。低山丘陵间,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宽阔的山间谷地,其中以桐柏—吴城盆地最大。   边境地带的桐柏山主脉可分东西两段,西段是桐柏山的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北侧由于受西北—东南大断裂的影响,山体边界十分整齐,山坡陡峻,山峰矗立,山脊海拔一般800~1000米,最高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是淮河的发源地和河南省著名的游览胜地。桐柏山脉东段位于放马岭东南为四望山,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受东侧走向大断裂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山体边界线也特别整齐。但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一些宽阔河流谷地和横向山岭,山体不如西段完整,山势也较为低缓,海拔多在400~900米。如仰天窝海拔578米,天云寨海拔571米,满箭垛海拔763米,鸡冠垛主峰海拔800米,四望山海拔906.2米,是该段山脉的最高峰,四望山东面丘陵连绵起伏,并与南湾水库相邻,山光水色秀丽动人,也是省内著名旅游胜地之一。   鸿仪河—桐柏县城以北广泛分布着连绵起伏的丘陵。它处于南阳盆地与豫东平原之间,西北隔方城缺口与伏牛山南端相对应,从而构成两大平原之间狭窄而低缓的山岭地带。由于两侧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将山岭切割得十分破碎,低山呈孤立的岛状散布,丘陵环绕低山连绵起伏,其间不同形态的河流谷地纵横交错,大小不等的盆地分布相当广泛。区内地貌类型主要有深低山、浅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剥蚀平原、洪积平原及洪积冲积平原等,各种地貌类型交互分布,地貌形态结构十分复杂。深低山是区内最高峻的一种山地类型,山顶海拔在700~1000米,相对高度500~800米,呈孤立的岛状突出在其他地貌类型之间。其中在尚店、春水、黄岗一线以东,分布较为广泛,山势也较高峻,如尚店东西的五峰山和腊烛子山,海拔分别为8274米与844米,春水东南的白云岭和千年岭,海拔分别为983米与729.4米,确山西北的大乐山海拔813.9米,黄岗山的齐亩顶海拔仅在春水的西北一带局部分布,山势也较低缓。浅低山是区内较为低缓的一种山地类型,山顶海拔多在400~600米,相对高度为200~400米。其分布也甚为分散,在尚店、春水、黄岗以东多环绕着深低山分布,或介于它们之间,共同组成孤立的块状或条带状的山体,以西地区则多呈孤岛状突出在连绵起伏的丘陵之间,局部地区环绕着深低山分布。高丘陵和低丘陵在深低山的周围,以及盆地的边缘地带,分布十分广泛,与孤岛状的低山共同组成本区的主体。剥蚀平原是由风化残积物组成的一种平原地貌类型,在河流的切割下呈宽阔平缓的岗地形态,在黄岗至固县一带分布较为广泛。 二、大别山脉   大别山脉是淮阳山脉东段的主要组成部分,西至武胜关与桐柏山脉相接处,东南到长江岸边,沿鄂、豫、皖的边境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长达300公里,宽100~200公里,构成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的主要分水岭。是中国第三级地貌台阶中三条横向山脉之一,为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天然屏障。   河南境内的大别山为整个大别山脉西北起始段的一部分,西以京广铁路为界,东到省界,北面大致在信阳、青山店、龙升镇、泼河、双柳树、河枫桥、方集、祖师一线。东西长约175公里,南北宽5~40公里不等,山脉主脊走向是北西西—南东东,主脊高度不大,海拔多在800~1000米。大别山脉总的地势特点是山体破碎、山势较为低缓,山脉南高北低,向北依次降为低山和丘陵,然后过渡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但不同地段山势特征差异也较明显,大致以新县的沙窝、田铺一线为界,可将中、低山区分为二段。   西段大别山的主脊以低山为主,并有部分丘陵散布其间。低山呈断续的块状展布,海拔多在400~850米。近东西方向延伸的主脊,在淮河南岸众多支流强烈侵蚀下,横向山岭特别发育,其中有不少支流与长江北岸支流相对应,或切穿山脉主脊形成宽阔谷地中的平地分水岭,或形成相对低凹的分水鞍,使山脊被切割成数段,山体较为破碎。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是各段山体和横向山岭的深低山和浅低山为主,分水鞍地段为高丘陵和低丘陵。深低山山势较为高峻,突出的山峰海拔在800米以上的有光尤山、灵山、王茂岭、老君山。西段鸡公山(海拔744米)地貌造型独特,自然景观别具一格,是避暑和游览盛地。   东段大别山中低山区,是省内大别山脉最高峻雄伟的一段,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区,如黄毛尖海拔1011米,黄柏山海拔1257米,九峰尖海拔1353米,伏山海拔1220米,省内大别山最高峰金刚台,海拔1534米,方集东南的曹家寨海拔1026米等。地貌类型以深中山、深低山、浅中山和浅低山为主,深中山集中分布在老灌河以东的边境地带,呈西南—东北方向延伸,构成灌河与史河之间横向山岭的主脊,山脊狭窄,山峰尖峭,山势异常险峻;深低山主要分布在灌河以西的边境地带,系大别山主脊的组成部分,山势亦较为高峻,山顶海拔多在700~900米;浅低丘在以上岭脊的北侧分布较广泛,山顶海拔多在700~900米;浅低丘在以上岭脊的北侧分布较广泛,山顶海拔多在700米以下,山势较为低缓;深中山主要分布在黄毛尖及曹家寨一带,山势高峻,但面积较小。   大别山北部地区大致在董家河、浉河港、涩港、定远店、陡山河、沙窝、伏山、苏仙石一线东北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貌结构复杂,以连绵起伏的低丘陵为主体,高丘陵和浅低山呈孤岛状突出在低缓的低丘陵之中,各种形态的河流谷地纵横交错,分布普遍。使整个大别山北坡地貌破碎,地势起伏复杂。其中低丘陵分布最为广泛,形态破碎,浑园的丘陵组成了显著的波状起伏的丘陵地貌景观。高丘陵和浅低山在区内分布不太广泛,多呈孤岛状散布在起伏和缓的低丘陵当中。商城东南靠近山地边缘地带分布较为集中,面积较大;其他地区均呈大小不等的孤岛状。其中白露河以东孤岛状高丘陵面积小,分布较为集中,白露河以西孤岛状的高丘陵面积较大,但很散乱。信阳的西北和东南、周党东西及沙窝西北等地局部分布。区内的浅低山面积很小,山势较为低缓,海拔在400~500米,呈孤立的残山状态局部地分布在商城西北、吴河西北及定远店东北,如三洞盖海拔516米,中卜大尖和牢山寨海拔都是4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