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胸怀大志的青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a href=/renwu/SongYingX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应星</a>
      私塾是很容易进的,但本县县学只有一所,各地童生都争着入学。经过层层筛选,宋应星、宋应昇双双录取,应星入县学时可能在十六岁(1602)左右,一 般要学习九年。县学是地方一级的正规学校,每月由政府发给学生廪米六斗作为生活补助,因此县学生又称"廪生"。县学的老师多由举人出身,除进一步讲授"四 书五经"外,还讲授《国语》、《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选授诸子百家书。学生要练习作文、作,读一些课外读物。奉新县学在县城文庙(孔子庙)内, 宋应星弟兄寄宿于校内,节假日回家。明代教育提倡宋代理学,即以"关(张载)、闽(朱熹)、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四个宋代学派的学说为代表, 其中"闽学"即朱子学被抬到官方哲学的地位,"四书五经"都要以朱熹(1130—1200)的注释本为标准教材。宋应星淹贯宋人这些著作和诸子百家书,能 吸取其中的学术成果,又能独立思考。他从青年时代起便有怀疑论思想,对所读到的或听到的说法不轻易盲从,要用事实来验证的批判主义精神,正是他后来成为科 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按宋明理学家的说法,枣梨之花只有"吾心"认为它存在才存在,离开"心"(思维)便不存在。宋应星即刻就想到,当这些理学家睡觉或 死亡,即其心思不再活动时,地上的枣梨之花仍照样盛开。炼丹书吹嘘炼出丹药后,人们服之可以长生不老,但宋应星从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断定,服食丹药的很 多人都提前结束了生命,因为人有生必有死,不可能长生,而所谓丹药多含毒,反促人短命。

      朱熹说,人的贵贱,寿命不同"都是天所命" (《朱子语类》卷四),宋应星就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这些不同都是人造成的,因此当算命先生想按他生辰为他算命时,遭到拒绝。他既要对何事何物都见见闻 闻,又对见闻之事加以思考,这就使他在青年时期思想中萌发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关闽濂洛"派中他推崇"关学"即在关中(今陕西)讲学的张载(1020 —1077)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又受到张载的先辈汉代哲学家王充(27—107)的影响,熟读过他们的著作,后来又对其学说加以发挥。百家中的农医、天 文历法和工学书,如历代史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齐民要术》、《糖霜谱》、《墨谱》等书也是涉猎的读物。尤其是他入奉新县学的那一年 (1602),江西巡抚夏良心(1548—1613)在南昌府重刻了本朝大科学家李时的巨著《本草纲目》,是他最喜欢的书。全书共52卷,有一千多幅插 图,虽然名为本草,但内容涉及许多科学领域。宋应星不单从这部书中学到大量科学知识,还学到李时珍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他还读过《荀子》、《韩非子》、 《山海经》、《昌言》、《政论》之类作品。他在青年求学期间攻读传统学术各个领域的代表作,打下广泛的知识基础,培养了对科学技术、哲学、历史、经济学、 语言文字学和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同时还写了不少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还懂音乐,善围棋,又会作画,因此族内人说他"才大而学博"。随着智力的增 长,他将自己的身体也锻炼得很结实,但不是靠山珍海味和补品,平日只进粗茶淡饭,靠运动健身,他会游泳、骑和武术,能登山,走路时健步如飞。

       1604年,宋应星十八岁时娶本县枧溪余家的女儿为妻,但这时他仍在县学读书,婚后生二女。在成婚那年,因家庭人口增多,他们兄弟四人分家,统一的大家 庭分为四个小家,自然田产也经受一次再分配,父母与长兄应昇在一起。应星成了他这一家之长,因为无子,父母催促他续娶本县王氏,仍无子,再娶附近的靖安县 舒氏,生长子士慧,后来王氏又生次子士意。宋家既然经济收入每况愈下,为什么还能娶续室呢?要知道在过去的旧社会里,妻入夫家实际上是劳动力,除承担家务 劳动外,有时还参加地头的零活,并不是白吃饭的,只有大官僚地主家的妻妾才养尊处优。分家后,四兄弟仍是和睦的,应星二哥应鼎(1582—1629)字次 九,号铉玉,甘氏生,比应星长五岁,也在县学读书,丧母后未曾科举入仕,年四十八即早逝。四弟应晶(1590—?)字幼含,王氏生,小应星三岁,少好奇 书,1610年入县学,后参加科举,因考卷犯讳,成为副贡生,后来不再应试,娶中堂(阁臣)张洪飏女,迁居县城。四兄弟妻室中,只有宋应晶妻是千金小姐, 其余都是平民之女,四兄弟中只有应昇与应星长时间在一起。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九年学习期满,1611年应星二十五岁时与兄应昇以优异成绩卒业于县学,取 得参加乡试的学历资格。按规定,县学生员卒业前要接受岁考,由省学政(多是进士出身)主持,每三年考两次,以考生文字优劣分为六等,三等以上的及格者才允 许参加乡试。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明代科举制度分乡试和会试两级,都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逢子午卯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考中者成为 举人。会试遇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第二年在南北两京举行,但南京只允许本辖区(今江苏安徽)籍贯的应试举人参加,而北京会试则面向全国的举人,及第者授以 进士,再由吏部选授官职。1612年(万历四十年壬子),宋应星与兄应昇赴南昌参加江西省乡试,同行者还有老同学廖邦英等,但均未中选。在这前后,宋应星 在省城结识了新的朋友刘同升和陈弘绪等人。刘同升(1587—1645)字孝则,江西吉水人,与应星同岁,其父刘应秋1583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历任 宫廷,日讲官、京师国子监祭酒,被诬告而还乡。刘同升少时从师于东林党领袖邹元标。陈弘绪(1597—1665)字士业,新建人,小应星十岁,其父陈道亨 1587年进士,历任南京吏部郎中、江西右布政使、工部左侍郎及南京兵部尚书,因奏劾魏忠贤奸党被逐出官场。应星结识的这两位朋友,都是名臣之子,父辈因 居官清正而被诬陷,回乡后不久都去世。他们从本家的不幸遭遇中,痛恨朝廷阉党权奸,思想较为激进,持有东林、复社的政治观点,后都成为江西的进步学者。这 些年轻人相聚,总不免要谈各自的身世、抱负以及国家大事,共同的思想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互相激励各自努力,以施展其理想抱负,相约通过科举取得功名, 再跻身于官场内部与社会腐朽现象作斗争,实现前辈未竟之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