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社会大学的洗礼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a href=/renwu/SongYingX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应星</a>
    宋应星
      1619年二月北京会试主考官是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史继偕、礼部侍郎兼协理詹事府事韩广,同考官有翰林院会议讲钱象坤、杨守勤等人。现在还能查 到这届三场考试的试题,二月九日第一场考试围绕考官就"四书五经"中一些章句所出的命题作答,而且试题有选答的余地。这对宋应星而言,是很容易通过的。十 二日第二场考试是作文,试题是"天生我才,供一代之用",便要靠临场发挥。宋应星是个直言不讳的人,下笔时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作文题目既是与任用人才有 关,他必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及八股文格式的限度内阐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发表他对国家应如何使用人才的看法,并针对现有吏政弊端提出革新的见解,就像他在后来 写的《野义》(1636)中的《进身议》、《学政变色镜》所述的那样。宋应星血型可能是A型,遇事时心情容易激动,在谈用人制度时免不了要对本朝推行达三 百年而不变的科举制提出批评。因而他的答卷虽然充满精辟见解,但不会被愚昧的考官所看中。二月十五日第三场考试是经史时务策论,试题相当冗长,共有三问。 第一问说人臣爱君,都希望君王长寿、君德清明,但夏商周三代以后无享国长久之君,"不知可望其后尘否?"命题毫无意义与水平,因为谁也不能为皇帝算命,答 卷写不好反会遭祸,宋应星不会选这道题。第二问说天爱人君,发现其过失则以自然灾异(日月食、水灾)相警告,人臣见灾异便建议君王采取若干补救的行政措 施,这种作法可仿效吗?实际上此命题宣扬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正是有科学头脑的宋应星所批判的对象。第三问要考生不历代及当前情况,谈谈使用人材 与国家治乱的关系,与第二场作文题内容相近。

      上述第二场试题及第三场第三问,反映出主考官命题立意是希望应试举人就国家用人问题发表 意见,要求考生"其言尽之,以佑用才之略"。命题还算是有意义的,就看各考官如何选中自己满意的答卷了。宋应星在礼部贡院考场内面对三场考题,先疾笔写出 卷稿,经过思索,再修改用工笔抄成正卷,等待发榜。这期间一向爱好天文历法的他,来到贡院对面的钦天监观象台,参观了江西看不到的一些天文观测仪器,并了 解了其性能及用法。在前门附近书肆买了些便宜的书,还到北京的一些作坊如琉璃厂、铸钟厂、盔甲厂、珠宝厂、宝源局(铸钱厂)参观访问,因为他一向对技术有 兴趣。他估计这次会试有可能成功,因为他已将自己平时的思想坦诚而痛快地陈述出来,忧国之情溢满字里行间。但发榜之日,他和应昇仍榜上无名,而同时应试的 新建县两位同学和朋友涂绍奎、姜曰广则此次中进士,二人均授官留京。应星弟兄与他们握别后,便沿陆路返回奉新。对应星而言,此次失利原因发生在第二场、第 三场论用人之道的考试之中,他的答卷没被考官看中。应当说他的朋友涂绍奎、姜曰广思想也相当激进,尤其姜曰广为人忠梗、言词激动,都不会为了讨好考官,写 出违心的答卷。但科场考试偶然性很大,有时不同考生答卷内容大致相同,便有及第与未及第者,要看其运气如何及考官的随机判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会试后,明神宗驾崩,昏庸的熹宗即位,改年号为天启(1621—1627)。此时宦官魏忠贤干预朝政,结党营私,排斥忠良,祸国殃民。被逐出朝的正派朝 臣顾宪成归里后,在无锡建东林书院,与同志高攀等讲学其中,讥议朝政,与当道相抗,形成社会舆论,朝野士大夫多与之遥相呼应。魏阉党羽一律将这些人称为 "东林党",借铲除东林为由四处捕杀正直官吏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捣毁各地书院,实行恐怖统治,全国一片黑暗。被镇压的人本无党,为了自卫,便成立复社 等组织,后来也被宣布非法。天启年间只举行两次会试,分别在1622年(天启二年)及1625年(天启五年),主持考试的是魏阉党羽,他们公开在考场舞 弊、贪污受贿,被揭露后极力掩盖,闭塞言路。宋应星弟兄在两次会试中没有取中,自属意料中事。但应星在京内外目睹了当时社会上各种黑暗现象,他亲身所见在 官场中的亲友所受到的迫害使他感受尤深。例如1625年姜曰广任顺天府考官,魏忠贤逼他为其外甥徇私考取,遭到拒绝,亦以曰广为东林,将其削职为民,遣回 老家。陈弘绪的父亲陈道襄亨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人称内阁中江西籍三大清官之一,1620年因奉劝皇帝不要亲近阉党,被罢官还乡,几年后忧愤成疾致 死。宋应星在会试途中看到贪官横行,百姓饥寒交迫,百感交集,反映在他这时写的中,充满着怒火和怨气。他痛恨阉党的倒行逆施,政治思想上与他的东林、复 社朋友类似,但他本人宁做一名无党派爱国者。此时他青年时代的理想眼看已逐步化为泡影,因为这个社会拒绝为他提供施展其政治抱负的机会。

       1627年明熹宗死去,思宗嗣位,改年号为崇祯(1628—1644),这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即位当年,降诏宣布魏忠贤罪状,清除其逆党,起用 一些东林党人,魏阉畏罪自杀。这又使宋应星重抱幻想,以为从此情况可能有好的转机(后来他才发现明代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1628年(崇祯元年戊辰)他 与兄应昇第五次参加北京会试,仍失望而返。回家时,年至八十三岁的老父正多病,次年(1629)逝世,他们葬父于本村戴家山祖茔。同年应鼎又死去。这个龙 年对宋家来说是不吉利的。弟兄二人在服丧期满后,辞别了七十岁的老母和妻室子女,决计下次再作最后一试。1631年(崇祯四年辛未)宋应星年四十五岁、应 昇年五十四岁,提早来到京师,在这里过了春节。但发榜时了他们再一次榜上无名,最后一线希望落空,他们从此便对科举产生绝望。这期间为前后多次北上会试, 破费不少钱财。随着子女的长大,读书、嫁娶都开支不小,家中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原有的少量田产已部分易手。宋应昇这时双鬓见霜,遂决定留京,等候吏部 选职。他还算幸运,当年即选任浙江桐乡七品县令,由北京直接赴任,计划将母亲也接到浙江。应星则于当年还乡,再将母亲送到应昇处,但此时老母多病,难以远 行,次年(1682)病逝,享年七十八岁。应昇又从浙江赶回,二人葬母,居家服孝27个月。由于应星急于返家服侍老母,失去在京候选机会,直到1634年 (崇祯七年)他能外出谋职时,因机遇不佳,已无任何有品级的官职可得,而他因年近五旬不能无限期等待官缺,只好屈就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这是个"未入 流"(九品以下)的文职教师,薪俸很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