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自然科学的成就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宋应星研究科学技术时,注意于对自然现象和工农业技术作出哲学概括,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论气》和《谈天》之中。他自觉地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思想武 器,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潮的先驱者之一。他继承汉人王充(27—107)、宋人张载以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传统,又吸取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宋人周敦颐朱熹 等人学说中的思想养料,结合自己研究科学技术时的心得,形成了一整套哲学观点。应当指出,他是作为科学家研究哲学问题的,因而他的哲学打上了科学家的烙 印。他陈述哲学见解时,并不总是旁征博引、长篇大论,而是把研究范围严格限于自然现象和工农业生产现象,不想把自然哲学再推广用于社会现象。他用简练的语 言提出重要的哲学命题,给后人留有思考的余地。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1619—1692)就不止一次接过宋应星的哲学命题而进一步展开,方以智 (1611—1671)也是如此。宋应星比他们年长二轮多,由此也可看出他在哲学方面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应星的哲学思想,确切说是他 的自然哲学思想,首先围绕自然界万物起源及其发展变化问题而展开的。这不但是自然哲学,而且也是整个哲学的根本问题,自古以来在这方面存在两大派意见,而 每一派又有不同的思想流派。第一大派认为万物起源于最原始的物质本原,按自然界固有规律发展变化。这一大派又有多元论与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主张万物原始本 原为水火土金木五种元素,此即五行说,与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elements)说在思维方式上相近,但增加了"金"这个元素,反映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的发达。五行说用于五行间的相生、相克解释万物发生及变化。二元论主张万物由阴、阳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成,用阴阳运动与组合变化解释自然 现象。这些学说起源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反映当时生产技术和自然知识水平,有较大的直观性,虽能解释一些现象,但理论结构尚欠严密。一 元论者认为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本质是"气"或"元气",相当于希腊哲学中的"原子"(atom)。用气的聚散说明万物生成变化之理,气有聚散、往来,而无 生灭。气又发展成阴、阳二体,由此再构成万物。从思想史角度看,一元论比多元论更接近真理。因这一派各说都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承认万物起源于物质本源,因 而属于唯物主义自然观。

      反之,第二大派认为万物起源于精神性的本质,即"理"或"心",相当于希腊哲学中的"理念"(Logos), 主张先有理、心,然后有万物,而万物发展变化是理或心的表现。该派虽然持一元论观点,但因强调精神的第一性,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自然观。这一大派也基本上有 两个流派,一派认为心外无物,只有心(思维)是真实的存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另一派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物,而理在物先,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们为论证 其学说的合理性,也利用某些科学技术成果。为了使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为自己服务,将其理论形式予以改进,将五行分为水火→土→金木三个层次,再配以阴阳和最 原始的本原"太极",因此万物起源的历程为:

      太极→阴阳→五行(水火→土→金木)→有形之物

      这样,原来的多元论 现在成了一元论。但"太极"是无形无象、不可言说的极,又名"无极",从而表明它是精神上的东西,属于"理"的范畴。这就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朱熹等人建 立的理论体系,比古代五行说优越之处是说明了五种元素间的结构层次关系,但在万物起源问题上是本末倒置的,把"太极"这种属于"理"或"心"的东西当成最 原始的本原。

      另一方面,唯物主义者王充、张载等人在提出元气一元论物质观时,对物质起源所经历的物质结构层次没有给予更大注意,原始 的气如何通过阴阳发展成万物,仍然是不清楚的,中间缺乏一些过渡环节,主要由于对传统的五行说没有给予合理的改进,因而在理论形式上没有客观唯心论体系那 样完善。宋应星以前的明代唯物论者批判了周、朱体系,但拿不出科学上的论据;像李时这样的科学家研究了五行的相互关系,但没有提出系统的物质观与唯心论 相抗衡。宋应星为了在这方面完成新的理论突破,在发展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观时,提出了"形气论"和"二气五行说"作为其学说的两翼,而以前者为主翼,后者 为助翼,在这两个核心思想基础上构筑了他的物质观哲学思想体系。形气论是继承、发展张载元气一元论的直接结果,二气五行说是吸取、改造周敦颐太极说中五行 观的直接结果。

      宋应星在《论气》中指出,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原是气,"盈天地皆气也"。气"把之元质,即之有象",充满宇宙之中,气外无理、无心。气有不同发展阶段或存在形态,不能直接构成万物,要通过"形"这一物质层次。他说:

      天地间所存在的,不是形就是气,不是气就是形,介于形、气之间的是水、火。由气而化为形,形又返还于气,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却不知其中道理。……由气所化成的形,人可看到,由形化成气,人就看不到了(《论气·形气》)

       当气脱离原始状态聚而为形,形是可感觉到的次原始物质,它进一步发展便成为万物。万物最后又通过形而返还为气。介于气与形之间还有个物质层次,即水与 火。水火是气却有形,是形又为实气。水火是五行中原始的亦气亦形之物,又是阴阳二气的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水素(阴气)、火质(阳气)相聚成土,从而进入 形的范畴。形还包括火与土构成的金,和水火、土、金构成的木。宋应星在由气向万物转化过程中,引入"形"与"亦气亦形"(水火)两个物质过渡层次,是对传 统元气论的新补充,他称此为"形气论",而有别于旧的元气论。他的形气论使气至万物转化过程具体化一步:

      气→水火→土、金木→万物

      ⅠⅡⅢⅣ

      元气→亦气亦形→形→万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