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救国济民的良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宋应星
      宋应星是作为科学家兼思想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明清之际启蒙社会思潮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著作有十多种,保留至今的有 《野议》、《思怜》、《天工开物》和《卮言十种》中的《论气》及《谈天》五种,虽只有他生平著述的一半,但足以能反映出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此处重点介 绍他的《野议》。1636年(崇祯九年丙子)春三月二十一日,他与分宜县令曹国祺相约去当地的钤山郊游,纵谈天下事,并饮酒作诗。突然,县卒送来二月间政 府出版的《邸报》(新闻简报),内载淮安县武举人陈启新(1600—1662在世)因向崇祯帝进《论天下三大病根》,而获得都察院吏科给事中的五品官,成 为监督吏部违失、出入内廷帮助皇帝处理吏部奏章的顾问和谏官。陈启新本是庸人,无学无德,靠贿赂买通宦官上奏,只凭一纸空洞议论,未经考核、试用即得要 职。在朝阁臣反对这样用人,均遭皇帝逐斥。后来陈启新任官时间徇私受贿、失职,要逮捕他时却逃之夭夭,他的潜逃使崇祯帝这次"举贤"成为政治笑柄。宋应星 看过邸报后,认为陈启新的奏议尽是无稽之谈,曹国祺愿听应星对天下病根的见解,建议他写出来,他回到住所心情激动,脑中理出思路后,迅即执笔,通宵达旦直 到次日一气写出万言,名之曰《野议》即在野者之议。他认为既有正派朝臣的朝议,再辅之以在野者的野议,上下呼应,或可造成一种社会舆论,产生社会影响。这 就是他在24小时内突击写出这部书的思想冲动。

      《野议》共1.4万字,分十二议,以向崇祯帝进言的方式写成、效法东汉政论长统的《昌 言》和崔是《政论》的体例,直言陈述自己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看法以及治国安民之策,同时对社会腐败现象和朝廷、官场的弊病作了深刻揭露与批判,进而提出变 法和革新现状的具体意见,体现了他作为政论家的本色。他认为虽然当时已危机四伏,但下决心改革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这部书是思想史中不朽的鸿篇,其中《世运 议》叙述时局危机和实行变法的迫切性,《世身议》、《学政议》讲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病及改革方案。《民财议》、《催科议》和《盐政议》列举财政税收制度的不 善和改革方案,《屯田议》、《军政议》和《练兵议》论军粮军饷的筹措、用将练兵之道,并抨击当时军政的腐败。《士气议》、《风俗议》旨在扭转不良的社会风 气、振奋国民精神。《乱萌议》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并提出安民政策。这部政论集几乎谈到明末社会的所有问题,因而是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由此可 见,宋应星在研究科学技术、写作《天工开物》时,还特别关心国家大事,虽身不在官位,却认为自己不能对社会业已面临的危机保持沉默,而要大声疾呼,呼出乱 世中有识之士的心声。他像医生给垂危患者看病那样,想开出使社会由乱而治的良方,供统治集团参考,因此可以将《野议》看成是挽救社会危机、提请朝廷变法的 万言奏折。其中谈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问题,也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这些方面的思想。这么多内容竟在一天内写出,必是基于平时的长期深思熟虑和社会 调查。

      前文指出,宋应星至迟在1625—1630年已冲破儒学的思想牢笼,成为面对现实的思想觉悟者,他很可能出于义愤,把历次未被 考官看中的会试答卷的基本思想和长途旅行中的见闻都公之于世,让时人和后人评说。他在书中指出,由于当时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教育制度弊端百出,又用 人不当,造成天下民穷财尽、工商萧条、士风不振,加以内有农民暴动,外有清兵侵袭,大半中国已乱成一团。他提请崇祯帝要有危机感,迅速实行变法。而变法首 先应从整顿吏政开始,因为政权机构各级文武官吏,从内阁卿想到省府州县地方官,从兵部尚书到经略、总督及各卫所将官,都是总管一方的当权派,选用什么人当 权及其如何掌握权和执行政策,都影响到政权的安危。而所有官吏都通过科举考试、荐举和诠选等环节产生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影响到官吏素质和政绩的优 劣。宋应星抓住"为官之道、选官之道"和"为将之道、求将之道"这个政权建设的核心问题,发表他的政治见解。以军政问题为例,他在《练兵议》中指出:

      为将之道无他,志在为国,则不但功成,而身亦富贵。志在贪财好色,则不但官卒丧命,将帅又岂能保全?求将之道无他,精诚于报国与守疆,则奇才异能之人便纷纷前来。习惯于行贿送礼、沽名钓誉与报功升爵,则外强中干预性贪才拙之人便群起投靠。

      接着他又指出,靠不正当手段当官的人"偷息闲功,则歌童舞女,海味山珍,以自娱乐。此等人岂能见敌捐躯、舍死而成功业者?"

       宋应星列举了推行达三百年而不变的科举取士制度产物(当政的文武百官)一些丑恶典型后,直接抨击了这一制度本身,正是这一制度的劣陋造成用人的不当。无 德无学无才的人钻了制度的空子而身居官位,继续为非作歹、祸国殃民;有德有学有才的人又屡试不第,得不到施展其理想抱负的机会。因此他认为必须对科举取士 制度作下列改革:(1)科举考试不能专以八股文章为判试标准,还要看应试者是否有真才实学,因为八股文考不出应试者的实际水平。(2)推选、任命文武官吏 不应只以是否有举人、进士功名为标准,还要考察其为人是否正直、清明、是否以官牟私,更要了解候选人是否真有当官的本事。(3)提升、调任或降免各级官 吏,应大公无私,严格考核其任内政绩,根除走后门、行贿、请客送礼和阿谀奉承的不正之风,以官吏实际行动好坏作为升迁调任的依据。(4)使各级机构的职能 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可出现空运转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应加强对核试授官工作的力度,机构首长空缺者应尽快补任,被选官员须即刻赴任,不得久滞京师。(5) 所有官吏都应志在为国,选官当官、求将为将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将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以上这几点能做到,可使科举取士之法得到改善并注入生 机,比听任原有弊政继续腐烂下去要好些,但推行起来会遇到阻力和干扰。

      宋应星考虑到各级官吏都是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办得好坏影响 到他们的素质,因此他主张在整顿吏政的同时,还要整顿学政。他指出富贵之家为图子弟升官发财,通过不正当手段将学品差的人塞进学校,这些学生成绩劣等,却 穿戴着儒服儒冠,教官对他们也毫无办法,而成绩优秀的寒家子弟却不得入学。这样下去学校如何能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他对学政提出的改革措施包括:(1)提 高教官管教学生的职权,上级官吏不得过问学校具体事务,教官应铁面无私,通过考试淘汰成绩差的,谁也不能说情或阻挡,使在校学生名额由优秀者占有。不管其 出身如何。(2)制订完善的学政管理法规,并严格执行,加强府、县两级考核。凡有营私入学者,由司法机关追究,教官因执行学政法规而遭打击报复时,受法律 保护。(3)除对学生加强文化教育、严格考核外,还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除传授科举应试知识外,还使学生具有未来谋职的本领,包括讲授一些技术知识。宋 应星上述主张不止限于议论,还自己身体力行。他作为江西分宜教谕,就是依这些主张办学的,因而他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关于对士兵的培养, 他认为应让他们在战场上磨炼,平时一年要有310天用于军事训练,学会作战本领,会使用各种武器。52天用于农业生产,且战且耕,军官要懂兵法和用兵韬 略,作战时指挥得当,不一定非常骑射不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