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简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能臣赵普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赵普
  • <a href=/renwu/ZhaoP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赵普</a>

    第一节 陈桥兵变赵普辅政

      和赵匡胤在滁州战役时联宗的赵普,虽读书不多,但精于吏事,足智多谋,为赵匡胤建立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是为一代大功臣。

      赵普,家族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部)。其父为躲避赵德钧兵乱,携家眷迁居到洛阳。他家和赵匡胤并非宗亲,但赵普幼年时曾和赵匡胤同窗学习,那时候,他们二人都不喜欢读书,赵匡胤喜欢修习武术、舞枪弄棒,而赵普则"少习吏事",偏重琢磨为官仕途之道。

      成年后,赵普因为精通吏事,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聘为幕僚。显德二年(956)十二月,一直赏识赵普的刘词去世,虽然他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赵普无处安身,只好来到滁州当了私塾先生,因为他读书不多,也只能教教那些初启蒙的幼童。但赵普生性热诚且机智多谋,每逢"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 直",久而久之,他在滁州一带竟小有威望,但赵普却没有想到,他将会在滁州与赵匡胤重逢,而从此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显德三年(957),后周世宗柴荣派遣部队攻打南唐的淮南,此时为其下属的赵匡胤带部队攻占了滁州。赵匡胤命令部下展开大规模的清乡活动,抓到了一百多名被认为是强盗土匪的乡民,打算将这些人斩首处死。

      虽然众人议论纷纷,但没有人敢当面直言,只有赵普质疑赵匡胤道:"不经过审讯对证,就给他们定下死罪,若是诬良为盗,他们岂不冤枉,岂不白白送了性命?"

      赵匡胤不以为然地回答说:"这是你这种迂腐书生的想法,要知道,这一地区的百姓都为我所俘虏,现在我免除了大部分人的罪过,只是要惩治这区区一百多人,将他们按照盗匪治罪,有何不可?只有就地正法,才能令百姓引以为戒,真心归服于我。"

      赵普耐心地劝说道:"没错,南唐是我朝的敌国,但是百姓毫无罪过呀,既然明公一向有统一中原的远大志向,又何必将百姓视作敌人,而致大失民心呢?王道应以仁当先,恳请明公三思而后行啊!"

      赵匡胤为赵普的执著所打动,也觉得他所言颇有道理,沉思之后吩咐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你辛苦一番,负责审问这些人,再做刑判!"

      赵普不辞辛苦,将这一百多人逐一提审,细细查问,得知大多都是忠厚百姓,没有任何盗匪之证。

      赵普将这一结果向赵匡胤禀告,并建议将罪证确凿的犯人重重治罪,其余无辜百姓当庭释放。赵匡胤照此办理,百姓们欢呼雀跃,非常高兴,都盛赞赵匡胤为公正、仁义之将。

       这件事让赵匡胤对阔别多年的赵普刮目相看,他没想到读书甚少的幼时好友竟聪慧过人、明察秋毫,且精通处世立国之道。此后,赵匡胤多次去赵普所在的乡村私 塾登门拜访,一旦在处理政务、军务时遇到棘手的问题,也都会找赵普商量。赵普也非常敬重这位气度不凡、胸怀大志的将军,总是知无不言、精诚相待。两人重续 儿时的友情,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相交甚密。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是周世宗手下的部将,他奉命攻占了扬州之后,派韩令坤留守当地,自己领兵来到滁州城和赵匡胤会合。几天后,赵弘殷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赵匡胤十分焦急,每日都在床边端茶送水,精心伺候。

      不曾想,突然从扬州传来求救警报,说是南唐的军队就要进攻扬州,需要支援。同时,周世宗也下了急诏,命赵匡胤火速带兵赶往六合,兼顾支援扬州。

       赵匡胤此时左右为难,一方面难以远离重病的父亲,一方面不可违抗君命,也不能坐视扬州失守,置朋友的求援于不顾。就在他难以决断之时,赵普却主动请缨为 他担当一面,赵普对他说:"君命自然不可违背,还是请公立即带兵出发。至于尊翁这里,无须担心,我愿意代公伺候于床前,以尽儿子之责。"

      赵匡胤很是惊讶,不好意思地谢绝了:"那怎么好意思,怎能烦劳你做此事呢?"

      赵普淡然一笑,又说道:"公姓赵,普也姓赵,也算是属于同宗。要是公不嫌弃我的地位低微,从今日起,公父就是我父,赵普会尽心尽力负责一切看病、照顾和日常之事。还请公尽管放心去吧!"

      赵匡胤见赵普言辞诚恳、情真意切,甚为感动,赶紧起身给赵普深深作揖道谢,并表示说:"既如此,从今而后,我们不仅同宗,而且彼此为手足兄弟,永不相负。"

      赵匡胤将老父和家中一应事务都托付给了赵普,同时也请他暂时代管滁州城内的事务。随即带兵直奔六合。赵匡胤此去,将南唐军击溃,胜利扭转战局,随后匆匆班师返回滁州。

      不久,赵匡胤随父一起回到汴京,周世宗对连立战功的赵匡胤大加犒赏,升任他为殿前都指挥使。为了表示对赵普的感激之情,赵匡胤借此机会向世宗推荐了赵普,世宗封赵普为节度推官,为赵匡胤下属,从此,赵普正式成为了赵匡胤的幕僚。

      公元595年4月,周世宗亲自率兵从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攻打大辽,一举取下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莫州(今河北任丘北)。5月,又攻破了瀛洲(今河北河间)。

      一连串的大胜仗令周世宗大为欣喜,将士们也群情鼓舞,就在周世宗意欲一鼓作气攻占幽州(今北京城西南)之时,突然在行军途中染上了风寒,久治不愈,只好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打算,带领军队回到汴京。

       回朝之后,世宗的病也不见起色,宰相范质等人就联名上奏请立太子以正国本。世宗便将七岁的幼子宗训封为梁王,立为太子。不久,皇后符氏去世,世宗将皇后 的妹妹册立为新皇后。世宗的病情日益加重,自觉撑不了几天了,急召范质等人进宫,封他们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不懂事的太子。在世宗驾崩后,范质等人拥立梁 王宗训登上帝位,因为少主年幼,毫无处理国家政事的能力,朝政就由宰相范质为首的顾命大臣们主持。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 和赵匡胤一向交好的慕容延钊被任命为副都点检。两人如今在朝堂共事,自然更加亲密,经常聚在一起大谈国事,彼此毫不隐讳,畅所欲言。

       第二年春天,北汉主刘钧见周主年幼无知,趁机联络辽兵入侵周朝境,其兵力浩大,来势汹汹。朝廷中一时大乱,众臣无所适从。太后急召范质等顾命大臣入宫商讨 对敌之事。范质上奏道:"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骁勇善战,统领兵权,可任命他为统帅,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先锋;再召集驻守各方的将领率部北征,都由赵匡胤统一 调遣,迎战敌人,可当无忧。"

      赵匡胤被封为元帅,命令慕容延钊统领一支强兵作为先行军即日启程。同时,他迅速召集驻守各处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将领,各率精锐,汇集到一起,祭旗兴兵,奔赴前方战场。

       此时,赵普以归德掌书记一职跟随赵匡胤出征,也是其最重要、最知心的幕僚,他审时度势,语重心长地对赵匡胤说:"明公一直以来为周出生入死,安定天下, 劳苦功高,朝中诸臣莫不敬重;现在公执掌禁军,身居要位。少主尚幼,对明公而言毫无恩德可感,而满朝武将之中,也没有能和明公一相上下的。至大唐末期以 后,社会动荡,国家兴替,究其原因,都是手握兵权的武将意欲专权。如今,明公手握兵权,德高望重,少主不懂事时,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群臣又怎能不有所疑 虑呢?若如此,公岂不自危?"

      赵匡胤微微颔首,沉默不语,赵普又劝说道:"若明公能看清形势,何不趁现在掌握重要兵权的大好时机,开 创自己的基业,这样不仅化解了潜在的危机,还能一步登天。是祸是福,是否能趋吉化凶,还要明公早作定夺。万望明公勿失时机啊!"赵匡胤沉思良久,和赵普长 谈了一夜,但他还是未能下定决心,只是答应等待时机再作决定。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亲率周朝的大军按驿前进。等到大部队来到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陈桥镇)时,天色已暮,夕阳西下,不能再继续赶路了,赵匡胤下令扎营驻寨,第二天一早再前进。

       在和将领们一起吃晚餐时,赵匡胤被赵普所授意的几位将领联合灌酒,有些醉意醺醺,就早早返回了自己的寝帐休息。众将还依然聚集在一起谈论军事。在出兵之 前,赵普就曾经悄悄拜访过都指挥江宁节度使高怀德,并和他商定了起兵之事。此时,赵普又暗中示意高怀德依计行事。高怀德会意,起身对众将领说道:"少主年 幼,毫无能力。我等一向为国家出生入死,如今又来迎战强敌,可又有谁人知晓?依我看,我们不如顺应天意人心,拥立明公为帝,然后北征,不知道诸位意下如 何?"

      众将领初听有些愕然,但转念一想,确实对幼主没有信心,且一向对赵匡胤十分敬重,拜其为帝倒也心悦诚服,于是,众将无一人反对,皆积极响应。

       凌晨时分,赵匡胤睡意朦胧,还没有起身,高怀德就捧着赵普早已预备好的杏黄袍进入寝帐,将龙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众将一拥而进,齐齐跪拜在地,三呼万 岁。赵匡胤一下就清醒了,他明白擅自将龙袍披在身上是罪不可赦的叛逆死罪,就在他迟疑之时,赵普上前叩拜说道:"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请明公不必再推 辞,还是顺应天意人心吧!"赵匡胤已然是难下,又见众将确实诚心拥立自己,于是就顺水推舟,在众将的簇拥下,骑上,号令三军,重返汴京自立为帝,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第二节 安内攘外,一统江山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皇袍加身,开创了宋朝。正是在赵普等人的尽心辅佐下,他才得以逐步平定天下,一统江山,成就了一番宏图伟业。

      (1)平定李筠反叛

      赵匡胤带部队返回汴京,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后,改定国号,称之为宋朝,纪元建隆,并大赦天下。赵匡胤即为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宋太祖,但他并没有将周王室赶尽杀绝,而是听从群臣的建议,将周王改称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周宗正郭圮祀周陵庙,仍令岁时祭享。

      宋太祖对诸臣论功行赏,其中授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并皆掌侍卫亲军;提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高怀德兼任副点检一职。

      出于避讳的考虑,宋太祖命自己的弟弟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封为殿前都虞侯。

      当然,宋太祖并没有忘记在兵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赵普,但只是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从枢密直学士。原来,为了安抚原来的朝中大臣,稳定政局,宋太祖不仅留任了范质等人,还让范质任司徒兼侍中;王溥仍任司空兼门下侍郎;魏仁甫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同平章事。

       驻守在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虽然被宋太祖封为中书令,但心中十分不服,在收到北汉主刘钧请他共同起兵的书信后,不顾家人的劝阻,于宋建隆元年 (960)四月间拟定檄文,以赵匡胤不忠不孝之罪为由起兵。他派手下得力干将儋伯首先对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北)发动进攻,同时请北汉出兵相助。

       北汉主刘钧欣然亲自率军队前往,并册封李筠为平西王,赐骏马三百匹。李筠明确表示:"受周厚恩,不敢受死。"刘钧听闻他提到周朝,不禁沉默良久,因为周 和汉是世代之仇,见李筠对周忠心耿耿,刘钧不免心生疑虑,便命令宣徽使卢赞监督李筠的军队。李筠虽然不满,但也不计可施,只好会同卢赞一起返回潞州,自己 亲率大军南下。

      宋太祖当即诏命石守信为统帅,高怀德为副帅,迎战李筠的反叛之军。赵普却劝说道:"此次北征非同小可,还请陛下慎重考 虑。若李筠率部西下,直奔怀孟,占据洛阳为基地,那么局势将难以控制。而且禁军之中,有不少是李筠的旧部,很难预料他们不会有所变故,现如今,陛下初登帝 位,人心尚未安稳,还请陛下亲自统率三军出征。"

      宋太祖深以为然,于是下令亲征。宋军浩浩荡荡,一路直扑泽州,大败沿途叛军,李筠带领余众逃回泽州城内。宋军大举攻城,势不可挡,李筠见大势已去,在城内自焚而亡。

      一天后,宋军收复了潞州。北汉主刘钧早已见势不妙,逃回了自己的地盘。

      (2)亲征李重

      平定潞州之后,宋太祖下一个要除去的隐患就是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任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赵匡胤禅位后,也加授其中书令之职,为了挟制他,就命他移镇青州(今山东益都)。

      李重进在周朝原本和赵匡胤并驾齐驱,同掌兵权,虽然接受了中书令一职,但对调任自己驻守青州非常不满,当听说李筠起兵反宋后,他就派亲信翟守殉到潞州联络,打算起兵对宋朝南北夹攻。

       但李重进却怎么也没想到,翟守殉没有去潞州,而是偷偷地跑到了汴京,将此事告诉了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和赵普商议后,决定先暂时安抚住李重进,等消灭了 李筠之后,再作打算。于是,宋太祖封赏给翟守殉重礼,并叫他返回扬州,编排了一番谎言告诉李重进,劝说他按兵不动以待时机。

      宋太祖亲自北征之时,还特派方宅使陈思诲奉着朝书,赐李重进铁券(免死牌),令他没有丝毫疑心。

       等到宋太祖解决了李筠,班师回京后,下旨召见李重进,李重进在部将的劝阻下,没有赴京,反而给南唐写了一封密信,打算一起起兵反宋。也许是李重进命中该 绝,因为南唐非但没有迎合他的反宋请求,还将他的密信派人送给了宋太祖。这也正给了宋太祖消灭李重进的理由。于是,怒不可遏的宋太祖,于建隆元年 (960)九月,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惶四将率领宋军南下攻打李重进。

      在李重进的负隅顽抗下,宋军不曾取得进展,这时,赵普又劝太祖说:"后周之将士攻打后周之贵戚,自然心中有所忌讳,不敢用尽全力。还是请陛下亲自南下征讨李重进。"

      同年十一月,宋太祖再次御驾亲征,赵普伴随其侧,宋军士气高昂,一举攻克扬州,李重进带着全家自焚而死。在翟守殉的请求下,宋太祖允许其将李重进遗骨收殓予以厚葬。

      宋太祖的两次亲征都是在赵普力劝下进行的,这令宋太祖巩固了自己的权威,也使得周朝的旧臣纷纷消除了异心,安定了宋朝的天下基业。赵普因功迁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3)杯酒释兵权

      在以往乱世之中,每一朝开国君主在平定天下后,多半会夺取功臣兵权、甚而杀之,以稳固自己的政权。西汉初期的韩信就是最好的例证。

      宋太祖赵匡胤也对此心怀不安,但他深知自己是被部将所拥立,不能采用武力来解决。尤其在消灭了李筠、李重进二人之后,部将们已经人人自危,有些浮躁之象。

      赵普对于宋太祖的顾虑自然非常明了,而且他也对石守信等执掌禁军颇为担忧,因为据他的观察,石守信并非能统驭部下之将,要是有朝一日,他的部下萌生反心,那时局势就难以预料了。

      于是,宋太祖和赵普日思夜想,意欲以和平之法来彻底解决隐患,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没几天,赵普就悄然面见宋太祖,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建议。宋太祖赵匡胤立即开始依照此策,开始和平地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们。

       又一天,例行的朝事结束后,宋太祖特意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并设下酒宴说是和众将好久没有相聚,现在好好聚一聚。在酒过几巡之后,宋太祖借着酒意大谈和众 将兄弟情深,友情绵长。在石守信等将领感动之际,宋太祖转而大谈当皇帝的苦处,寝不能安,总是担心国家发生战乱,还不如做臣子的有忧无虑,自由自在。

      石守信等人当即表示会誓死效忠时,宋太祖故意装醉,问道:"如果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而举兵起义,那时你们又当如何?"

       诸将面面相觑,不知怎样回答,宋太祖又说:"人生在世,应该追求享乐,我可以和你们结成亲家,多多封赏给你们金钱、田宅,以及佳人美眷,你们大可终日享 乐,颐养天年,还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家产,令他们世代享受荣华富贵,我们君臣之间其乐融融,彼此放心。何乐而不为呢?"

      诸将终于明白了宋太祖一番醉话的含义,第二天一早,就纷纷上奏请求辞去军职,分派到地方上当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在这其中,赵普的出谋划策又一次贡献极大。建隆三年(962),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4)强干弱枝

      "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消除了一部分武将执掌兵权的隐患,但这只是个开始。因为宋太祖还需解决中唐以来方镇弄权及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宋太祖将赵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十二字方针逐步运用到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的建置中去。

       在赵普的参预下,一套改变了过去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而使其能依附君权运转的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被制定了出来:中央设副相、枢密副使与三司以分宰相之 权,使其互相制约。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为防军人为将领所私有,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 统率之将领,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还是运用赵普的计策,将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罢免,并逐渐削弱异 姓王的权限,将他们分别任命为其他官职,并以文臣取代武职,以文人出任的知州和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件需会签才有效,使得武臣方镇渐渐失去了地方根 基,无法持权,同时,还广纳乡兵之骁勇将士及天下精壮之丁,充入禁军,由枢密院统率。此外,又在地方设转运使副,主管将地方钱粮的大部分输送中央,以限制 地方的财政粮饷权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终于形成了干强枝弱并且内外上下相互制衡的体制。

      赵普的方法在宋朝初期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地方发生变乱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实行这样的策略,也给宋朝带了极大的弊端,那就是造成了养无用之冗兵,军费过重,同时削弱了各权力结构的职能,最后导致"积贫"、"积弱"的困境。

      因为,当初赵普仅仅出于防止兵变和地方专政的角度来考虑,并没有顾及提高综合国力,以至于北宋空有一百二十万军队,两万余名官员,国库中钱财堆积如山。结果造成北宋与南宋一共三百年的统治时期内,始终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内乱不止,对外臣服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

      (5)雪夜定策

      乾德二年(964),宋太祖赵匡胤按照赵普的策略,已将中央和地方政权调整完毕,罢免了后周三相范质、王溥、魏仁甫,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职。赵普位居人臣之首,更加一心事主,兢兢业业。

      宋太祖常常在退朝之后,微服拜访功臣的府邸,因此,赵普每天退朝回到家里,总是先不脱掉朝服。

      有一天,天降大雪,分外寒冷,赵普想太祖应该不会冒雪前来,就换上了便装。没想到,太祖和晋王赵光义相约一起冒雪夜访赵普。赵普急忙点燃炭火,烤肉温酒以进。太祖亲切地称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君臣之间言谈甚欢。

      太祖问及对北汉用兵的问题。赵普坦诚回答说:"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这番话正合太祖心意,由此确定了宋太祖"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的方针。

      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军一举攻破金陵,南唐就此灭亡,后主李煜投降,被带到汴京。太祖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将军之职,封建命侯。

      后来,到了宋太宗时期,太平兴国三年(978),分别占领漳(今福建漳州市)、泉(今福建泉州市)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的钱王傲相继归附宋朝,南方的割据政权也不复存在。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出征北汉,攻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投降,至此,"十国"中的最后一国也被宋朝消灭,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势。

      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基本都实行了赵普的先南后北的战略部署。不过,因为宋朝的国力日渐衰弱,也就未能从契丹手中收回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反而在熙宁时期,宋朝还割让七百里地以和辽。

    第三节 权术之中,三次拜相

      赵普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曾三次拜相,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他对于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防止地方分权以及结束动乱、实现中原统一贡献极大。

      (1)半部论语

      赵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忠心耿耿赢得了宋太祖的宠信,"国有大事,使之谋之;朝有宏纲,使之举之",成为一位极人臣的开国宰相。

       可赵普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为读书太少,常被人讥称为"寡学术"的土包子,群臣难免有些不服气,再加上"及为相,太祖常劝以 读书",因而,赵普"仕而优则学",虽已至晚年,但仍"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学识、才智、口才因而大有长进,临政"处决如 流"。后来,人们才发现,赵普手不释卷的仅仅是半部《论语》,故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有一次,一位官员立了功,按朝廷规定应该予以升迁。可是宋太祖素来讨厌这个官员,因此故意不予提升。赵普多次恳请太祖按照制度行事。

      太祖极为不悦,就气哼哼地说:"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赵普义正词严地劝说道;"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勃然大怒,起身拂袖而去。赵普不屈 不挠,竟跟在太祖身后一直来到后宫,守在后宫门外,"久之不去"。等到太祖怒气平息之后,深觉赵普言之有理,于是下旨给那位官员升了职。

       客观地说,赵普在初登相位之时,确实廉明公正,耿直敢言。太祖对他也是信任有加,颇多赞誉。当时,御史中丞雷德让弹劾赵普,说他私自购买别人的田宅,收 受贿赂,中饱私囊。太祖读了奏章,当廷叱责雷德让说:"鼎铛尚且有耳!何你不明白,赵普乃我之左右手?"当即命令禁卫拖着雷德让在朝堂上转了好几圈,以示 对他的惩戒,至于赵普,却未受任何谴责。

      乾德五年(967)春,太祖又封赵普为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当赵普患病,在家休养之时,宋太祖还专程亲去探望。

      (2)谋私罢相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再次来到赵普府邸,正逢钱王傲送书信给赵普,并送了十瓶海货,放在走廊下,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太祖问是何物,赵普回答说是海 货。太祖很感兴趣,想尝一尝。赵普不敢怠慢,就当堂打开瓶子,里面竟然全都是金灿灿的小颗的瓜子金,赵普非常紧张,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太祖心中不悦,但神色依然淡定温和,只是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而后匆匆离去。

      对太祖非常了解的赵普忐忑不安了好久,惟恐太祖怀疑自己怀有二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赵普见太祖对自己还一如既往,也就渐渐放下心来。

      可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普又犯了一次令太祖极为恼火的大错。

      那时,朝廷早已颁布诏令:秦陇一带的大号木料,禁止私人采购、贩运。而赵普却派下属到秦陇采买大号木料,联成大型排筏,放流至汴京,以供赵普翻建府邸使用。他派去的人又悄悄地多采买了一些,在汴京出售给官宦、富贵之家,牟取暴利。

      百姓对此议论纷纷,引起了三司赵砒的注意,他派人侦察,才发现赵普暗地派人采买一事,不但违抗圣旨,他的下属还贩卖牟利,更是为法所不容。

      赵砒不敢隐瞒,写了奏折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祖。因为瓜子金的事情,太祖心里一直觉得赵普辜负了自己的信任,现在又听说赵普胆大妄为、违旨贩木,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命翰林学士拟定草诏,要马上罢免赵普。但在前丞相王溥和众大臣的竭力劝说下,才没有发出诏书。

      时隔不久,又有人举报,赵普违反了朝廷为防止臣下架空皇权不准宰辅大臣间通婚的禁令,让自己的儿子丞宗迎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太祖立即下令废止他们的联姻。

      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一向与赵普不和,趁此机会,上奏揭发赵普欺君罔上,在私下里接受贿赂,包庇违抗朝廷命令的外派官员。

      在太祖召见之时,卢多逊又大谈赵普自身学识不足,却嫉贤妒能,用尽手段挤掉有才能的大臣。在他的挑拨下,已经对赵普心生不满的宋太祖,磨灭了最后一丝对赵普的信任。

      可是,太祖终究念及旧情,不想下诏罢免赵普。只是从此对赵普疏远、冷淡,不再有往昔的宠信。赵普也心知肚明,干脆主动上奏请求罢免自己。奏疏当即得到了批准,赵普被外派至河阳三城任节度使。同时,卢多逊被擢升为参知政事,成为宋太祖的新宠。

      (3)廷美疑案

      开宝九年(976)十月,宋太祖驾崩,晋王赵光义继承皇位,即为宋太宗。

      宋太宗大赦改元,并以本年为太平兴国元年;任命异母之弟赵光美为开封尹,封为齐王。赵光美为避主讳,改名为赵廷美。

      第二年的三月,太宗将赵普从河阳召回汴京,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后又升他为太子太保,但并未在朝政方面重用他。

      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宋太宗原来的幕僚如京使柴禹锡,上奏状告秦王赵廷美有不轨之心。太宗即将廷美贬至洛阳,并封赏了柴禹锡。

       此事对赵普触动很大,为了得到太宗的宠信,重新回到朝廷政权的中心,赵普向太宗毛遂自荐,愿意将廷美一事调查清楚,并向太宗叩首道:"臣愧为旧臣,曾亲 聆过昭宪太后遗命,备承恩遇,不幸的是正直招来罪过,反为权幸之臣所阻,耿耿愚忠,无从相告。臣前次被迁,曾有人说臣讪谤皇上,臣曾上表自诉,极陈鄙悃, 档册现在,尽可以复查,若蒙陛下查核,知臣苦衷,臣虽死不朽了。"

      赵普这番至诚恳切的言辞打动了太宗,一时间,他也就不再计较赵普私下轻议过自己的事情,也不在意赵普过去有损宰相身份的行为,反而认为赵普可能是受人诬陷,于是决意重用赵普。

      赵普为了迎合太宗的心思,又趁热打铁,诉说了"金匮之盟"的故事:当年,昭宪皇太后,也就是太祖、太宗的生母去世之前,对太祖所言"汝死当传位汝弟",是由赵普亲笔记录的,而且上(太祖)将此诏书藏于金匮之中,密不外传。

      赵普进言说,昭宪皇太后的诏书中,有令太宗日后将帝位传给廷美之意,劝太宗慎重考虑,是否要和太祖一样,传弟不传子。这番话帮助迟疑不决的太宗下定了由自己儿子继承皇位的决心。

      太宗深感赵普为知心之人,对数年来没有重用赵普表示歉意,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当即,升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重回相位,不久又封赵普为梁国公。

       在赵普的策动下,秦王赵廷美被诬告与次相卢多逊勾结谋反,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县西北);赵廷美"勒归私第"。赵普仍不满足,又暗地里指使开 封知府李符,诬告身在洛阳的赵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赵廷美因此被再贬至房州涪陵县,满朝文武无人敢出来主持正义,只有太宗长子赵元 佐为其鸣不平,但于事无补。后来赵廷美三十八岁时就含冤身亡。

      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赵普被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

      时至雍熙三年(986),贺怀朴奏请出师契丹,初始进军顺利,大败契丹军队,满朝文武无不欢欣,只有赵普上奏恳请停战,但太宗根本不听,而是传命乘胜追击。后来,宋朝军马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太宗才想起赵普的规劝,可惜为时已晚。

      988年,赵普再次奉旨入京为相,这是他第三次官拜相位。淳化元年(990),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太宗诏慰留,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

      淳化三年(992)七月,赵普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宋太宗派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号"忠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