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陈桥兵变的谋划者与指挥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赵普
  •   动乱年代,战争时期,军人权势的膨胀是极其自然的。

      作为职业军人,赵匡胤当然知道,当兵这一"行",自古到今,战将如云,想出人头地,"当年万里觅封侯"比"学而优则仕"要快捷得多,也要便利得多。

      在一般人的眼里,起码在周世宗柴荣眼里,赵匡胤是一名出色的军人,一员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骁将。所以周世宗只让他"参军",而不让他"参政",国家大事向来不征求他的意见。

      其实赵匡胤不仅仅是一名军人,他对政治的兴趣,大约可以说产生于整顿后周禁军之时,萌动于征战淮南之际,治军之余,含而不露的"小动作"做得十分周全。

       首先是罗致人才。武人觇国,往往要倚重手下的幕僚出谋划策。孤家寡人成不了大事,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道理。自唐代中期以后,在中央政府的人才不见得 多,地方幕府却是人才济济。《旧唐书·赵憬传》有句话讲得很客观,里面说"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达,多样方镇"。当时情况,割据一方的节度使自不用说,就 是一般的武臣刺史,也常有谋士侧身其间。许多节度使的幕府,收留的不是一位,而是一批。

      赵匡胤在升任节度使前后,也学着这种方法,采取同样的手段,罗致了一批人才。除了前面说到过的赵普、楚昭辅以及王仁赡外,另有几位谋士也先后进入赵匡胤的幕府。

      一是幽州人吕馀庆。吕馀庆历仕晋、汉、周三朝,在濮州任录事参军时,其才干为节镇澶渊的柴荣所知。显德初,赵匡胤领同州节度,闻吕馀庆有才,遂荐为从事。后赵匡胤领滑、许、宋三镇节度使时,把吕馀庆调到自己身边,"并为宾佐"。

      一是宋州人刘熙古。刘熙古为后唐长兴进士,善骑射,文武双全,历任后晋三司户部出使巡官,永兴、渭桥、华州诸仓制置发运,后汉卢氏县令,后周澶州支使、秦州观察判官。赵匡胤领宋州节度使时,刘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出任节度判官。

       一是开封人沈伦(原名沈义伦,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为沈伦)。沈伦初以教书为业,后充当后汉镇陕大将白文珂幕僚。显德初,赵匡胤领同州节度时,由曾担 任过开封知府和副留守的后周重臣咎居润推荐,沈伦进入赵的幕府。后赵匡胤领滑、许、宋三镇,沈伦一直充当幕府从事,掌留使财货,颇为称职。

      一是潞州人李处耘。李以军事才能见长,曾是后汉及后周大将折从阮幕僚,随折历任邓、滑、陇、邠四镇从官。显德中,折从阮死,遗表推荐给担任殿前亲军指挥重职的赵匡胤,任都押衙,后成为陈桥兵变的重要谋士之一。

       经过这些年的"有心栽花",赵匡胤的手下可谓人才济济,既有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又有运筹帷幄的谋者智士;既有善于宣传的行家,也有长于理财的经济能 手。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特点,能力高下也不一般,但他们全都对赵匡胤忠心耿耿。事实证明,这一重要的谋士集团对于赵匡胤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发挥了不可低估的 重要作用。

      有了一个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并不等于就能达到目的。赵匡胤不单单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深悉政情、广通谋略、懂得举止进退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虽受到周世宗的重用,但他的资历和声望却难以与同僚相比,而且在他的上面,还有好几位赫赫有名的上司随时可以对他发号施令。

      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女婿。早在广顺二年(952年)赵匡胤26岁时,就已出任殿前都虞候,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即位后,出任殿前都指挥使;高平之战后,领武信军(治遂州,今四川遴宁)节度使,之后又改任滑州节度使,是赵匡胤的直接上司。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952年任殿前都指挥使,954年正月领武信军节度使。郭威临终前,曾让他拜柴荣于堂前,以定君臣名分, 要求他辅佐柴荣治国,可见此人威望之高。周世宗即位后,出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高平之战后,为许州(今河南许昌)节度使,不久改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 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侍卫司最高统帅,地位比张永德还要显赫。

      韩通,周世宗所倚重的重要将领。954年为保义军(治陕州,今河 南陕县)节度使,955年升任侍卫亲军都虞候,多次随周世宗出征,屡立战功。亲征淮南时,周世宗任命韩通为京城都巡检留守,是当时的卫戍司令。韩通不仅战 功卓著,而且号称"明君心腹,圣代爪牙",对周世宗忠心耿耿。

      韩令坤,赵匡胤的儿时伙伴,周太祖帐下亲军。郭威即位后,任禁军铁骑散员都虞候,控鹤右第一军都校,领和州刺史。柴荣即位后,升为殿前都虞候,为当时赵匡胤的上司。954年十月,出任侍卫军都指挥使,领洋州(今陕西西乡)节度使。

      以上几人,其地位、权势、声望都是当时赵匡胤不能相比的,其他将帅,如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成德军节度使郭崇,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山南东道节度使王审琦,西京留守王晏,忠武节度使白重赞,凤翔节度使慕容延钊,武宁节度使向训,其资望也高出赵匡胤。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赵匡胤在处事待人上做得十分周密,相当得体。

       首先是谨慎地伺候周世宗。"伴君如伴",这个道理他懂。赵匡胤与周世宗无亲无故,给周世宗的印象,完全是靠才干、靠战功,凭本事吃饭。他与李重进、张 永德这样的皇亲国戚不同,也没有韩通、李继勋那样根基深厚的背景,因而在处理与周世宗的关系问题上,他采取小心翼翼的谨慎姿态。特别是在屡立战功得到越级 提拔时,他总是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忠顺而不留下功高震主、悍将难制的坏印象。

      有这么几件事颇能显露赵匡胤的此种心态。

       第一件,攻克滁州后,周世宗派翰林学士窦仪到滁州清点唐军留下的财物。窦到滁州后,便将官府所藏逐一登记造册。赵匡胤派亲兵到窦仪处索取府库中贮存的绸 绢,遭到窦仪的拒绝。按说作为占领军司令,攻克滁州的首位功勋人物,克城后纵兵剽劫都算不上大事,五代时期这样办理的战将比比皆是,索要一些绸绢也在情理 之中。但窦仪却不买账,他的理由是:这些财物既然已被官府籍没,就成了后周王朝财物的一部分,要取,可以,但得拿皇帝的诏书来,否则不行。起初赵匡胤也很 恼怒,以堂堂攻城司令索要区区一点绸绢尚不可得,这战将可当得够窝囊。转念一想,渐渐又冷静下来,既然不赏面子,就说明自己还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本。因而没 有大吵大闹,而是遵从了窦仪的意见,悄悄平息了此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