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匮之盟,二次拜相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赵普
  •   按照古老的皇位继承法则,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皇帝的传位都应采取"嫡长制",即由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以保持皇帝血统的纯正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内部争斗。

      按照这一规则,赵匡胤去世后,皇位的继承人应当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但事实上,赵宋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却是同赵匡胤一起参与陈桥兵变的皇弟赵光义

      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依据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一份临终遗嘱。

       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六月,杜太后因病去世。据说,杜氏临终前,召赵匡胤、赵普等人受顾命。太后问赵匡胤:"你可知道自己为何能做天子?"赵匡胤"呜咽不 能对",杜太后便说:"我将不久于人世,哭管什么用呢?我正要对你交代一件大事,哪能只哭不讲呀!"便一定要赵匡胤回答她提出的问题。赵匡胤只好应付道: "我能做天子,这都是先世和太后积功积德的结果。"岂知这个回答杜太后很不满意,她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能当上皇帝,那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 的国君年幼的缘故,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耳。倘若周室有长君,你能当上皇帝吗?你和光义皆我所生,将来你传位时,应当传给你弟弟。能有一位成年的国君,乃 是社稷之福呀!"赵匡胤于是哭着叩头答应说:"一定按您的吩咐办!"杜氏又指着旁边的赵普说:"你也一并把我的话记下来,不能违背。"赵普于是当场记下太 后遗嘱,并在纸尾署名"臣普记"三字,赵匡胤将遗嘱藏于金匮,并命"谨密宫人"来掌管,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同陈桥兵变不同, "金匮之盟"在宋人的笔记和正史中都有大量记载,而且仿佛都是言之凿凿的事实。稍微有些区别的是,《涑水记闻》等书在记载杜太后所说的传位次序上有些差 异。《涑水记闻》录杜太后的话说:"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孙获安耳。"按照这种说法,杜太后安排的传位次序乃是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

       根据"金匮之盟",赵光义继承皇位便不受传统的"嫡长制"原则的限制而取得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的依据。他成为赵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既是母命之教,又得 到了前任帝王的认可,因此是堂堂皇皇而且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自欺欺人的说法,事实的真相是,"金匮之盟"是前宰相赵普为 摆脱困境向新主子表示效忠而故意伪造出来的神话。

      赵普是宋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已经说过,他同赵匡胤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亲密无间到渐渐疏远,最终完全决裂的演变。赵匡胤决意在973年最终罢免赵普的宰相职务,主要在于赵普的专权。赵普的专权,在孤立自己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与皇弟赵光义的矛盾。

       赵光义作为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之一,对于扶立其兄建立赵宋王朝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在王朝建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权力分配大体合理,赵普出任了枢密副 使,赵光义取得了开封尹一职,矛盾还不突出,赵匡胤、赵普和赵光义之间基本上维系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建隆之初,赵匡胤在平定李重进叛乱之后,曾就统一战略 问题同担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光义一道"雪夜访普",呼普妻为"嫂",三人席地而坐,炽炭烧肉,把酒论战,很是亲密无间。杜太后在世时,对赵光义十分偏爱,光 义每出,总要他同赵普随行,而且要"刻景以待其归",这表明,在建隆年间,三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确有一段难得的"蜜月期"。

      建隆二年 (961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后,七月,赵匡胤任命赵光义担任开封尹同平章事,解除了他的禁军职务,自此,赵光义一直担任开封尹,直到即位。但赵普却在乾 德二年(964年)出任宰相,地位居于赵光义之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普专权越来越厉害。地位的变化和权力分配的失衡,使两人的关系渐渐蒙上了一层灰 暗的色彩,明争暗斗成了两人关系的主线。特别是赵光义,力图把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京府经营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同试图独揽朝政的赵 普发生争斗和冲突。

      乾德四年(966年)在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瓒问题上,双方的冲突进一步公开化起来。

      冯 瓒是赵匡胤十分欣赏的人才。赵匡胤曾私下对赵普称"此人材力当世罕有"。乾德三年,王全斌率军平蜀后,冯瓒即与参知政事吕馀庆一道被派往蜀地,出任知梓 州。在梓州任上,有人告发他"受赇为奸",因为冯瓒"善言谈,有吏材",是一个很能干的官员,听到告发后,赵匡胤决定召冯瓒入京,由自己亲自了解情况,再 酌情处理。冯瓒入京后,本来就对他有成见的赵普暗中派人到潼关截获和检查冯瓒留在后面的行装,结果意外发现行装中有若干包已经捆扎停当的"金带珍玩",上 面都贴着送交刘嶅的字样。刘嶅官职卑小,冯瓒为何要向他行贿呢?原来,"嶅时在皇弟开封尹光义幕府",是赵光义的重要幕僚,这样一来,问题顿时变得严重和 复杂化。赵普抓住机会,意欲狠刹赵光义的威风,极力主张将冯瓒处以死刑。但这一意见没有被赵匡胤所采纳,最后经赵匡胤的"宽大",将冯瓒流放到当时环境、 条件最为恶劣的沙门岛,后来冯瓒在这座孤岛上一共待了十年。

      冯瓒"受赇为奸",这里面显然牵涉到赵光义,否则,他没有必要将"金带珍 玩"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幕僚刘嶅。赵普对这层关系显然也是清楚的,他之所以"公报私仇",无非就是要借此削弱赵光义的权力,给他一点颜色和厉害。耐人寻 味的是,赵光义当上皇帝后,立即就将冯瓒恢复了官职。而据李焘记载,在此次事件中受了委屈的刘嶅,因代赵光义受过,在真宗朝还得到了皇帝的特恩。天禧四年 (1020年),刘嶅之母上书真宗,称刘为太宗府佐,沦没至今30年,子孙绝无禄食。宋真宗于是大笔一挥,特准刘嶅之孙刘从简入官。

       在此次争斗中失利的赵光义颇不甘心,冯瓒事件后,赵光义对幕府进行了整顿。幕僚中有一位左补阙、开封府推官宋琪,赵光义最初对他"礼遇甚厚",但宋琪是幽 州人,与赵普同乡,又同赵普关系密切。赵光义于是感到有可能宋琪在冯瓒事件中扮演了告密的角色,因而屡屡向赵匡胤进言,将他赶出幕府,出知陇州。这样处 理,赵光义犹不解恨,在他即位后,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特意将宋琪召来,进行诘责,害得宋琪一再表示要"悔过自新",赵光义才允许他以太子的身 份留在朝廷。从赵光义执意要赶走宋琪这一点看,赵光义与赵普的矛盾已完全公开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