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之死:李斯之死与秦始皇有什么关系呢?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0 属于:李斯
  •   秦二世二年(前209)七月的一天,秦国都城成阳人头攒动,观者如堵。这一天,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身披枷锁,与他的中子在成阳被执行腰斩。同时被处死 的还有李斯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几十口人(这叫"夷三族")。临刑之前,老泪纵横的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咱爷俩还能一块儿牵着黄,出上蔡县老家的东 门去追子吗?说完之后,父子二人抱头痛哭。李斯身为秦始皇、秦二世两朝丞相,执掌朝政近四十年。特别是沙丘政变,如果没有李斯的帮助,胡亥绝对不可能篡 改遗诏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么一位两朝元老、开国元勋,为什么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呢?李斯之死与秦始皇有什么关系呢?

      李斯之死和他的一封奏书有关。这封奏书让一代重臣李斯惨遭"夷三族"的大祸,因为李斯这封奏书涉及一个人与一件事。

      这个人就是与李斯一块儿发动沙丘政变的赵高

       一天,赵高求见李斯。两人一见面,赵高就一脸谄媚地对李斯说,丞相大人,关东群盗蜂起,天下形势非常危急。但是,皇上还忙着征调大批人员修建阿房宫,我 想给皇上提个醒,可是我的地位一向很低,这种有关国家大政的事,只能由丞相您这样的重臣说才合适。您为什么不给皇上上个奏书呢?

      李斯一听,正中下怀,忙说,我早就想给皇上提个建议,但是,皇上深居宫中,不见大臣,我想提建议但苦于没有机会。

      赵高说,假如丞相愿意进谏,我可以为丞相找机会。

      李斯非常高兴地说,好。

      这样,赵高就为李斯安排了三次进谏。

       一天,秦二世正和几位嫔妃亲热,赵高一看:机会来了,赶快派人给李斯送信说,皇上正闲着,赶快来。李斯一听,急匆匆赶到宫门,求见秦二世。秦二世正搂着 几个嫔妃玩得兴起,宫门报告,丞相求见。秦二世满脸不高兴,只得放下美女,去见一脸老态的李斯。秦二世被迫中断寻欢作乐,一肚子的不愉快,当然不可能听进 去李斯的什么建议。在秦二世看来,李斯这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李斯说了什么,秦二世一句也没听进去,他看着李斯想着美女。所以,秦二世糊弄一番把李斯支 应走了。李斯的第一次进谏失败。

      过了几天,秦二世又搂着几个嫔妃,玩得兴致勃勃。赵高一看,又派人迅速通知李斯,说皇上现在正闲着没 事。李斯又急匆匆地赶到宫门,求见秦二世。正和美女玩在兴头上的秦二世,一听说李斯又来了,气都不打一处来。但是,他仍然强忍着一肚子怨气,见了李斯。当 然,见归见,秦二世可是憋着一肚子不痛快见的,李斯的话他仍然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又过几天,又是秦二世和女人玩得正在兴头上,赵高又派人通知李斯,李斯又匆匆赶来。这一次,秦二世勃然大怒,说,我平时有空丞相不来,我每次正在兴头上你就来了。你难道是因为我年龄小看不起我,还是认为我平庸而鄙视我?

      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李斯这可是第三次来打扰秦二世,秦二世能高兴吗?

      赵高一看,秦二世真恼了,时候到了。立即上前说了三条坏话:

      第一,李斯妄想封王。沙丘之事,丞相是参与者。如今陛下已经当了皇帝,但是,丞相却认为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日思夜想的是"裂地而王"。

      第二,李斯包庇陈胜。秦二世元年九月,关东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赵高说,李斯是楚人,陈胜也是楚人,他们是比邻县的老乡。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郡守,陈胜的部队经过三川郡,李由听之任之,丝毫不阻击他们。听说他 们之间还有书信往来,因为不知道详情,所以,我也不敢报告(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 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史记·李斯列传》)。

      第三,李斯权力太重。李斯身处外朝,权力太大,远远超过了陛下。

      赵高这三条,直取李斯命门,立即说动了秦二世。秦二世上就想逮捕审查李斯,但又怕没有确证,于是先从审查李斯的儿子李由人手,先查李由通"贼"一事。

      李由是李斯的长子,当时任秦国三川郡太守。秦二世为什么从他人手呢?要查的这个"贼"指的是谁呢?

      原来,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

      率领八百戍卒起兵反秦。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反抗中央集权专制的民变。

      这场民变是怎么引发的呢?

      自古官逼民反。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八百戍卒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由于大雨误期,无法按时到达。秦法严苛,"失期当斩"。面对赶到渔阳是死造反也是死的困境,陈胜、吴广选择了造反。

       这场民变,最初参与的只有陈胜、吴广率领的八百戍卒,人数少,装备差,但是,星星之火,迅速酿成燎原之势。这场民变一下子点燃了整个大秦帝国子民长期积 聚的强烈不满情绪。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整个大秦帝国境内,特别是山东六国立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秦大起义。

       六国被秦兼并之后,六国王族的后裔一直没有死心。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后,响应最积极的是两类人:一是最苦的农民,二是六国王族的后裔。农民最苦,所以反抗 性最强;六国王族后裔素有威望,所以他们迅速开展了各自的复国运动。一时间,六国王族后裔纷纷重建自己的国家,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全部复 国,整个函谷关以东一片混乱。

      陈胜、吴广还派出一支大军向大秦帝国的心脏关中进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郡守,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扼守通往关中的咽喉。但是,由于起义军的势力非常强大,李由无法阻挡来势汹汹的起义大军。赵高借此诬陷李由通"贼"。这就是所谓的李由通"贼"案。

      李斯在朝中一向势力强大,所以,秦二世审查李由通"贼"一事很快被李斯知道了。

      李斯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想求见秦二世,说明真相;但是秦二世在甘泉宫休假,李斯见不着。李斯也不是笨人,几次三番,进谏不利,他立刻悟出了真相。李由被审,他深感不妙。于是,李斯便写了一封奏章状告赵高可能谋反。

      李斯这封奏书引用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两个史例:

       一是子罕篡国。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人,他对宋桓侯说,老百姓最喜欢的是嘉奖赏赐,最讨厌的是杀戮刑罚。您是国君,嘉奖赏赐全归您,杀戮刑罚全归我。这样, 您在百姓中肯定能落个好口碑,我管杀戮刑罚,肯定口碑很差。但是,一个国家既不能没有嘉奖,也不能没有刑罚。这样,美名归于君,恶名归于我。宋桓侯一听, 有道理啊,就照此办了。只用一年,子罕就杀了宋桓侯,篡夺了君位。因为掌握了杀罚予夺的权力就能够控制各级官员,控制了各级官员就等于掌握了朝政,所以, 子罕杀宋桓侯是水到渠成之事。

      二是田氏代齐。齐国有个田常,他父亲在世时,百姓贷粮之时大斗放出,百姓还粮之时小斗收进,这一大一 小,实际上是向齐国百姓让利,最终赢得了民心。到田常之世,他还继续采用他父亲那套办法,民心向之,最后赢得民心的田常杀了齐简公,自己当了齐国国君。这 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田氏代齐"。

      李斯说,赵高现在兼有子罕专任杀戮的权力,又有田常非比寻常的地位,我担心他会假借陛下的威信,图谋不轨。

       秦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之后说,赵高只是个贱臣,国家安定他不会放纵自己,国家有难他也会忠诚不改。我非常信任他,您为什么怀疑他呢?我年少丧父,不懂得 治国,丞相年龄又大,我靠不了多久。我不靠赵高,又该靠谁?赵高精明勤奋,下知人情,上体我意,您不要猜忌他(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 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李斯反驳,不对!赵高是个贱人,不懂事理,地位、权势皆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人卑鄙无耻贪得无厌,我认为他非常危险。

      秦二世不但听不进去李斯的话,而且担心李斯会利用丞相之权杀死赵高,于是私下里把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赵高听后,对秦二世说,丞相最怕的就是我赵高。如果我赵高一死,丞相就真的成为齐国弑君夺位的田常了。

      秦二世一听赵高这话,立即下令逮捕李斯,并让赵高审理李斯一案。

      李斯一封实名举报信让他蹲进了秦国大牢。

      李斯入之狱之后,悲愤填膺,仰天长叹,老泪纵横。他此时的感情非常复杂:

      一是冤屈。李斯出于对国难的忧虑才冒死进谏,当然这之中有自保的成分。但是,他没有想到秦二世竟然是无道昏君,是杀关逢的夏桀,杀王子比干的商纣,杀伍子胥的吴王夫差。而且,秦二世的昏庸超过了夏桀、商纣、夫差!

      二是愤怒。秦二世杀兄弟,害忠良,大修阿房宫,横征暴敛,天怨人怒。国家稳定在于安民,如今无限度扰民,天下百姓已经极度不满。自己是为大秦帝国江山社稷考虑才冒死进谏,竟然被捕入狱,愤怒之情难以言表。

      三是焦虑。李斯认为,天下造反者已经过半,但是秦二世仍不觉悟,仍重用赵高,杀戮忠臣,看来大秦帝国不久必亡。李斯是大秦帝国的创建者之一,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又和他自己的身家性命息息相关,他能不焦虑吗?

      不管李斯如何一心为国,审理此案的赵高却必致李斯于死地。

      李斯不是一般的臣子,他是大臣重臣,以什么罪名杀李斯呢?

      李斯与他的长子李由谋反!

      赵高以此为罪名,抓捕了李斯的宗族、宾客。赵高对李斯用毒刑拷打,李斯实在受不了酷刑之痛,只好被迫承认谋反(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这次和李斯一块儿向秦二世进谏的还有右丞相冯去疾与将军冯劫。但是,冯去疾和冯劫认为自己身为将相,义不受辱,未入狱就自杀了。只有李斯一人人狱。

      李斯为什么不自杀呢?

      李斯希望出现奇迹。李斯凭什么希望出现奇迹呢?

      一是他自负文才出众,二是他自以为功劳很大,三是他确无反叛之心。

      他希望像当年上《谏逐客书》一样,说服秦二世,一书定乾坤。所以,李斯宁可入狱也不自杀。

      李斯在狱中写成了一封史上著名的奏书。

      这封奏书,正话反说,列举自己协助秦始皇的"七大罪状":

      一是兼并六国统一天下;

      二是南平百越北逐胡人;

      三是善待功臣拥立皇帝;

      四是建立社稷修建宗庙;

      五是统一制度统一文字;

      六是修筑驰道大兴楼观;

      七是轻刑薄赋获取民心。

      上述七罪,足以处死,侥幸至今,已是万幸,希望陛下明察。

      李斯自述的"七条大罪"实际上是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七件大功,但是,这封奏书可不像《谏逐客书》一下就打动皇帝,根本未起任何实质作用。

      为什么呢?这封奏书可是李斯力挽狂澜的最后一搏啊!

      因为秦二世根本没有看到这封奏书。

      李斯的奏书报上去之后,赵高说,一个囚犯怎么能上书?于是,扣压奏书不上报。所以,李斯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奏书根本没有送到秦二世的手中。

      赵高可以扣压李斯的奏书,但是,李斯身为丞相,这么大的案子可不是主审官赵高一人说了就算的,秦二世会派人复审。

      赵高精通秦法,当然知道这是必过的一道坎。所以,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扮成秦二世的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审问李斯。

      这些门客假扮成秦二世的复审官,提审李斯,李斯信以为真,立即翻供,实话实说。赵高知道后就让人再用严刑拷打李斯,李斯这才知道上了赵高的当。这种捉老的游戏可不止玩了一次两次,而是玩了多次,每一次都让李斯付出了血的代价。

       当秦二世真派人去验证李斯口供时,李斯反倒以为又是赵高的鬼把戏,不敢再翻供,而是认罪服罪。使者汇报秦二世。秦二世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 出卖了(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日: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秦二世再派使者到达三川郡调查李由时,李由已经战 死。

      秦二世证实李斯承认谋反后,李斯的"夷三族"罪自然成立。

      秦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在咸阳被"夷三族",走完了他一生流血的仕途。

      李斯是两朝老臣,又曾经帮助秦二世登上皇帝的宝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斯的非正常死亡呢?

      有三大原因:一是遇到野心勃勃的赵高;二是李斯自身难辞其咎;三是难以抵抗皇帝制度。

      先说赵高的野心勃勃。

      赵高之所以能够发动沙丘政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到了李斯的支持。

       所以,李斯与赵高同因沙丘政变而受益。李斯原来是秦始皇的丞相,手握大权,沙丘政变只是保住了李斯的丞相之位,其他无变化。赵高则不同,他在秦始皇手下 虽受信任,但他是近臣而不是重臣。地位、权力、声望都远远不及李斯。所以,赵高在沙丘政变中的受益远远大于李斯。沙丘政变之后他当上了地位特殊的郎中令。

      但是,赵高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相反,他的野心越来越大,李斯也成为他"进步"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赵高才设计陷害李斯,借此除掉他,以便取而代之。

       赵高设了一个套,面见李斯,建议他向秦二世进谏,这恰恰是李斯此时最愿意向秦二世讲的。所以赵高一说,李斯立即答应。之所以答应,一是李斯早有此念,二 是赵高的恭维使李斯误以为劝谏秦二世是身为重臣的自己最该做的事。但是,李斯万万没有料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陷阱。赵高偏偏在秦二世和嫔妃们最亲热的时候 通知李斯进谏,三次打断秦二世的兴致,惹得秦二世极为不满,赵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憎恶李斯。

      李由在战场上的失误给了赵高一个理由,最终成为除掉李斯的一个突破口。

      李斯死后,秦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国事无论大小,一律取决于赵高。

      赵高的目标至少是成为威震天下的权臣、重臣。李斯在位,赵高目的难逞,所以,不仅蒙毅蒙恬兄弟在必诛之列,李斯也在必诛之列。但是,李斯直到赵高向自己开刀之时才发现赵高的阴谋,其时,李斯想通过以攻为守保全自己,但是为时已晚。

      论政治才干,赵高根本不能和李斯相提并论;论搞阴谋诡计,李斯远不及赵高。赵高看出了秦始皇留下的政治漏洞,将胡亥、李斯一个个先后制服,实现了沙丘政变,最终又设计杀害了李斯。

      再说李斯难辞其咎。

      第一,他助纣为虐篡改遗诏。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有的错误可以挽回,有的错误则终生无法挽回。李斯在沙丘政变中背主变节,直接导致昏庸无道的胡亥继承帝位。这一大错一旦 铸成就难以改变了。李斯变节虽然出于无奈,但是,背主变节让胡亥这样一个人登上皇帝之位,铸成大错。胡亥杀扶苏、诛兄妹、戮功臣,把李斯的政治盟友一个个 送上了断头台。当赵高所有的政敌都被杀戮殆尽之时,李斯就成了他最后的屠杀对象。

      李斯身陷囹圄之时,仰天长叹,慨叹人世不公,但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诅咒黑暗,并不能清除黑暗;点燃光明,方能使黑暗消失。

      如果李斯在沙丘政变中坚守臣节宁死不从,至多也是个死,但死得其所,而且赵高的阴谋未必能够如此顺利得逞。

      李斯不懂得,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应当接受平淡。不追求卓越,则可能永远没有辉煌;但是,不接受平淡,则很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的征途中继续辉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亦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脱。

      即使扶苏即位重用了蒙恬、蒙毅,自己失去了相位,但是,大秦帝国仍能存在。李斯自已虽然可能会失去权力、荣耀,却能带来整个帝国的平安和调整政策的契机。

      唐代胡曾在《上蔡》一诗中咏叹李斯的一生:

      上蔡东门狡兔肥,

      功成不解谋身退,

      李斯何事忘南归?

      直待成阳血染衣。

      胡曾解读李斯悲剧结局的一生时,认为李斯知"进"而不知"退"。其实,懂得进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进"更难。因为"进"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则是人生的生存智慧。

      李斯难辞其咎的第二点是鼓励秦二世严刑峻法。

      面对如火如荼的反秦大起义,李斯急啊。李斯多次想面见秦二世奏明情况,但是,此时的秦二世仍然不认为天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反而躲在深宫不见大臣,只和赵高商量国政。所以,李斯身为丞相却见不到秦二世。

       李斯被胁从参与了沙丘政变,但是,他的头脑仍然非常清醒。他知道秦二世大修皇陵、阿房宫、直道、驰道,滥用民力,会惹出大麻烦,会拖垮大秦帝国;因此, 他要进谏秦二世。此时的李斯已从沙丘政变时的变态恢复到常态,恢复到一个重臣的角色上来。但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他不但不检讨自己的过失,而且严责大臣 们办事不力。

      秦二世责备李斯,我听韩非说过,治天下,宫殿极其简陋,吃的是粗米,喝的是野菜汤,生活条件赶不上今天的看门人。禹治 大水,腿都累细了,手掌脚底长满了厚茧,面孔漆黑,最后累死在外,葬在会稽山,活得比奴隶都累。统治天下的人如果过这种生活,这绝不是贤者。贤人治理天 下,一是能安定天下,二是能为自己争得利益,否则,为什么要当一国之君?所以,我想"肆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

      恰在此时,李斯的儿子又添了乱。秦二世下令彻查李由失职一事,李斯害怕了,担心儿子,也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于是,曲顺秦二世的意旨,给秦二世上了著名的《行督责书》。

      李斯当年曾上过著名的《谏逐客书》,并且凭此奏书为秦始皇挽留了大批六国人才,为大秦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也使自己一举受到重用,成为秦始皇的股肱之臣。所以,《谏逐客书》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章选本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

      这篇《行督责书》同样青史留名,不过,它为李斯留下的却是千古骂名。

      《行督责书》到底讲了什么呢?

       "督责",就是督察处罚。李斯在这篇文章里说,皇帝对臣民要进行严厉的监督惩处,以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此严厉的监督惩处可以达到两大目的:一是 皇帝可以"独操主术",天下臣民"救过不及",绝对不敢对君王有非分之想;二是皇帝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还能操控整个天下。

      李斯 这篇《行督责书》助长了秦二世的淫威,让秦二世在专制、独裁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大秦帝国的危机也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表面看来,"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 主","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皇帝的权威得到强化。但是,这种强化却是以牺牲大臣权力、大秦帝国的长远利益以及天下百姓利益为代价的。

       《行督责书》还给秦二世任意享乐人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依照李斯的意见,皇帝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否则就是"以天下为桎梏"。在这种督责制度下,让别人为自 己献身,自己尊贵;让自己为别人献身,自己卑贱。献身的人卑贱,接受献身的人尊贵,从古至今,无一例外(以人徇己,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徇人,则己贱而人 贵。故徇人者贱,而人所徇者责,自古及今,未有不然)。秦二世看到李斯认为皇帝可以任意驱使臣民,自己可以独享人间欢乐,怎能不兴高采烈?

      所以,《行督责书》一上,"二世悦",但是,大秦帝国大危!

      《行督责书》导致的后果是"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李斯为自保而上了《行督责书》,但是,《行督责书》却极大地强化了秦二世的个人独裁,而秦二世的个人独裁又成为李斯被杀的原因之一。

      李斯之死的原因之三是难以抵抗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使皇帝高高凌驾于全体臣民之上,大臣的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一句话。尤其是秦始皇晚年,专横独裁,使群臣完全丧失了进谏的可 能。昔日虚心纳谏的秦王赢政,已变成今天独裁专制的秦始皇。对于李斯等大臣来说,只能阿从,不得进谏。专制制度使大臣们无法行使臣子的职责,一切只能以皇 帝的是非为是非,一切只能以皇帝的好恶为行事原则。大臣们只能揣摩皇帝的意图来行事,这是秦始皇的悲剧,是大秦帝国大臣们的悲剧,也是大秦帝国的悲剧,更 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独裁制度的悲剧。后世亡国之君无不因此而一个个丧失了自我调整、挽救国运的机会。

      当李斯和所有的大臣只能考虑怎样去迎合皇帝,而无法考虑帝国的兴衰之时,这个帝国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活力。弥补专制帝国制度的失误,除非是皇帝去世,或者是皇帝的觉悟,或者是改朝换代,别无良法。

      在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文臣武将各有贡献,但是,这种贡献是有区别的。有的贡献是全局性、战略性的,有的贡献是局部性的、战役性的。

      在秦始皇众多的人才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贡献的大臣只有三个人,一是吕不韦,二是尉缭,三是李斯。至于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等,他们的贡献是局部的,非关战略全局。

      吕不韦发展了秦国的东进战略,调整了秦兵重首虏的政策,大大减少了屠杀,也减少了六国军民的反抗,为秦兼并六国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贡献。

      尉缭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他提出了收买六国权臣从内部瓦解六国政权的策略。作为军事家,如此重视金钱战,显示了尉缭的过人智慧。

      李斯参与了秦始皇兼并六国的全过程,他最早提出军事、金钱并用的方针,并和尉缭一起具体实施了这一计划。在秦始皇兼并六国成功之后,他参与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帝国构建工作。

      所以,李斯是大秦帝国的构建者之一,是大秦帝国安危存亡的守护者。当李斯自身难保继而被冤杀之时,大秦帝国已经是命悬一线、岌岌可危了。

      只有群星璀璨天空才会如此灿烂夺目,只有众才兼备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凝聚人才难,摧残人才易。自古皆然。

      当年,李斯、顿弱、王翦、王贲、蒙恬、蒙毅等一批英才辅佐在秦始皇周围,秦始皇的大业才势如破竹,气吞山河。当王翦下世,蒙恬、蒙毅相继被杀,只剩下李斯一人之时,已经是孤掌难鸣了。

       李斯被杀是大秦帝国政坛发生的一场剧烈地震,此时离秦始皇沙丘病故刚刚一年。大秦帝国政坛上如此巨大的改变,意味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根本已经动摇。政坛的 局面会因李斯被杀、赵高掌权稳定下来吗?风雨飘摇中的大秦帝国还会发生什么变化?亲手创建这一宏大帝国的秦始皇如果目睹着帝国的分崩离析会不会痛心疾首 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