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李斯怎样做到秘不发丧?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0 属于:李斯
  •   先看李斯怎样做到秘不发丧。

      要让随行的大队人不怀疑秦始皇已经驾崩,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要让秦始皇"正常生括"、"正常工作",一切一如既往;二是要保证尸体在盛夏腐烂发臭之事不被怀疑。

      前者好办。该值班的宦官每天照样在秦始皇的车上值班,该上膳的时候照样送到秦始皇的车上(不知道便宜了哪位有口福的宦官),该处理朝政时照样在车上通过值班的宦官批准百官的上奏(不知道哪位宦官有这么大的才华)。

       后者难办。秦始皇乘坐的这种豪华车的窗子可开可合,关上窗凉快,打开窗子就热,秦始皇病死于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再凉的车子里也不可能保持尸体 不腐烂啊(车子不是冷冻柜)。怎么关窗也挡不住秦始皇的尸体一天天变质腐烂。秦始皇的尸体可以不被人看见,麻烦的是尸体腐烂的臭味无法封闭遮掩;怎么捂, 怎么盖,也掖不住,藏不住。幸好在赵高胡亥的帮助下,弄来了好多臭鲍,放在其他豪华车上。这已经不是臭味相投了,而是臭味相合,臭鲍鱼和臭尸体两种臭 味混在一起,弄得大臣们都以为是鲍鱼臭而不知是尸体臭了。李斯用臭鱼"以乱其臭"的目的达到了。真正知道秦始皇病故而且尸体已经发臭的只有李斯、赵高、胡 亥与几位贴身的宦官。

      掩盖真相总有办法。为了掩人耳目,臭烘烘的车队不敢从沙丘直接返回咸阳,而是向西、再向北,沿着秦始皇生前定好的路线继续巡游,到达大秦帝国最北边的九原郡治所(今内蒙古包头),然后,大队人马从直道快速赶回咸阳,这才向天下宣告圣驾已崩。

       命运就是爱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发号施令,天下震慑,可是死后却不得不与一车臭鲍鱼为伍,这绝对是秦始皇生前所没有想到的。他更不会想到,做这件 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倚仗的大臣李斯。那么李斯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掩盖秦始皇之死的消息呢?这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

      《史记·李斯列传》说: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总结两篇传记所写,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有四大原因:一是社会不稳定,二是担心皇子抢班夺权,三是皇帝死在巡游途中,四是没有明确立太子。

      先说社会不稳。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开始第三次大巡游,走到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境内),遇到了刺客,这当然不是秦始皇第一次遇到刺客了。《秦始皇本纪》记载得比较简略: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原来,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刺案。主谋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手下第一谋士张良。张良是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做了韩国三代国君的相国,父亲是韩国两代国君的 相国。祖父两代当了韩国五代国君的相国(五世相韩),所以,张良的故国情结非常浓厚。韩国灭亡之后,张良家中死了三百人,他统统未加埋葬,而是倾家荡产筹 集金钱,用高价寻求愿意舍命的刺客,为韩国报仇(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 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以重金收买了刺客,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能远掷一百二十斤(相当于今六十斤)重的大铁锤,百发百 中。秦始皇这次出游,张良带着他的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六十斤的大铁锤砸到秦始皇备用的副车上,把副车砸了个稀巴烂,不过秦始皇毫发无伤。秦始 皇大为震惊,并怒不可遏,立即在全国展开了十天的"严打",结果全国"严打"也没抓到张良。张良是高手,刺杀失败之后立即隐姓埋名,跑到江苏,躲过了这场 大搜捕(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 下邳——《史记·留侯世家》)。唐代李白还写诗赞美过这件事情:"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日非智勇。"

      偶然之 中有必然。张良行刺虽然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它反映了六国旧贵族对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对六国贵族进行了大杀戮、大迁徙,六国旧贵族从 此失去了财产、地位和权力。秦始皇灭魏之时杀了投降的魏王假和他的儿子,魏王仅有一个儿子侥幸逃亡,秦始皇还重金悬赏;灭燕之时杀了太子丹,并对太子丹的 门客进行大通缉;秦始皇骗降了齐王建,却将齐王建活活饿死。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激起,六国旧贵族对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深仇大恨,这些人对大秦帝国的威胁极 大。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后来在秦末大起义中成为各路反秦武装的头领与骨干。秦始皇活着,这些残余势力还不停地折腾,如果一旦知道秦始皇归天,新皇帝未立,不 知道还会折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这是李斯顾忌的第一点。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换了便服,带了四名大内高手,夜晚 在咸阳出行,竟然遇到强盗,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幸亏大内高手杀退了强盗。因为这事,秦始皇在关中进行了二十天的"严打"(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 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追捕逃犯。秦始皇遇盗之处不是在六国,而是在秦国都城咸阳。虽然这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是,京城遇 盗对秦始皇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这说明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关中社会治安也不大妙。

      根据后来的历史记载,我们知道,张良在流亡的生 涯里,依然苦苦寻觅反秦的良途,汲汲地奔赴在亡秦的道路上;而此时的刘邦在沛县正逍遥自在地做着他秦国的"亭长";项羽在老家正在举鼎,练习着刀马武功; 韩信也许刚刚受过垮下之辱;陈胜正在乡间劳作的田垄上大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一切都在蠢蠢欲动,大地的春种秋收依然井然有序,大秦帝国似乎正 沉浸在无比荣耀之中。然而,秦始皇巡游途中意想不到的暴死,让李斯骤然意识到了井然有序背后形势的严峻与凶险。

      这种严峻形势,李斯比别人更清楚。他不敢赌!尤其是非常时期,李斯更不敢赌,他赌不起,大秦帝国也赌不起。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赌,而是豪赌,赌的是整个天下。这是李斯秘不发丧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说,秦始皇是在巡游途中突然病故的,本来,皇帝巡游,天下的中枢随同外移。如果在京城,整个朝廷班子俱在,有完备的制度,有众多的人手,处理应急事件 的能力要大大强于路途之中。所以,发布皇帝升天的消息风险较小。现在是巡游在外,没有大量的官员、随从,如果此时走漏了消息,可能导致种种不测发生。所 以,李斯也不敢造次。

      秦始皇虽然通过强权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但是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强烈,秦始皇生前所统治的天下其实并不太平。为了不使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所以李斯决定秘不发丧。

       然而,让李斯担心的不止这些,他最担心的是,一旦公布秦始皇的死讯,很可能会造成秦朝王室的权力之争。因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既没有立皇后,又没有立太 子,甚至连传位给扶苏的诏书都没有及时发出。这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让人不解的是,秦始皇生前为什么不立皇后、太子?

      李斯秘不发丧的第三个原因是秦始皇生前既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

       太子是国之储君,国之根本;_太子不立,哪位公子都有权利继承皇位。皇后不但要母仪天下,而且在拥立太子、处理最高权力交接之时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秦始皇既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为大秦帝国的第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留下了许多空白,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因此,有太多的文章可做。

      秦国历代国君都立有王后。历史文献中唯独没有秦始皇册立皇后的记载,秦始皇死后继嗣的混乱也证明秦始皇在位之时确实没有册立皇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不外乎这些:一是多不胜选;二是怨母仇女;三是求仙至上;四是条件甚高。

      先说多不胜选。《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条重要记载: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成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这条记载说,秦始皇兼并山东六国之时,每攻灭一国,都要仿照这个诸侯国王宫的规模和数量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北面建立同样的宫殿。从咸阳到渭水,从雍门到泾 水,到处都是秦国仿效六国修建的宫殿。这等于是把六国的宫殿原封不动地搬到秦国都城咸阳来了。这些宫殿有多少呢?一共二百七十多座。秦始皇修建这么多宫殿 干什么?文献记载得非常明确,他是把从六国俘获的后宫佳丽,全部金屋藏娇,置于咸阳新建的这些宫殿之中。看来,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把六国国君的佳丽照单 全收了。如此一来,秦始皇拥有的天下佳丽等于是战国七雄美女的总和。这个数字有多大,《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

      我们可以做个类比。

       晋武帝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之后,先把魏国王宫的佳丽照单全收,后又灭了蜀国和吴国。然后,司马炎把这两个国家的佳丽也照单全收了。据《晋 书·后妃传》记载,司马炎灭吴之后,把吴国亡国之君孙皓后宫佳丽数千人移到西晋的都城洛阳。结果,司马炎后宫佳丽有近万人之多。由于佳丽太多,得宠的佳丽 也太多,司马炎晚上就寝之时不知道该到哪位佳丽的寝宫中去。于是,他想了一个无奈之举。他坐了一辆拉的车,这种车一是安全,二是舒适,慢悠悠的。司马炎 上车之后,也不赶车,而是任意而行。羊车停到哪座宫殿,他就在哪座宫殿留宿。时间一长,宫中的佳丽们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一些聪慧的佳丽,每到傍晚,就把新 鲜的竹叶插在门前;把盐汁撒在地上,拉车的羊闻到竹叶的清香,便停留不前。这样一来,这位美人得宠的几率便大大提升(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 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晋书·后妃传》)。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点,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将六国国君的佳丽全部据为已有,导致秦始皇咸阳后宫的佳丽空前增多。比起秦始皇的先祖们,秦国后宫的佳丽应当增加了六七倍之多。众多佳丽,给秦始皇带来众多的子女。

      既然如此,秦始皇为什么不在众多佳丽中选一个立为皇后呢?难!少了无法选,多了不胜选。万中选一,实在是太难决断的事情。

      选择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选择的困难缘于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有时候。没有选择是令人痛苦的,但有太多的选择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哈姆雷特说:"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在生和死的根本问题之间,秦始皇自然选择了生,并且想要长生不死。而在后宫佳丽万余人中,他却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人,原因就在于选项太多。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二个原因也许是他怨母仇女的性格。

      秦始皇特殊的人生经历,造成了他独特的女性观。我们可以从三件事中来看:一是赵姬之乱,二是巡游刻石,三是寡妇清事件。

       赵姬之乱使秦始皇怨母仇女。赵姬是秦始皇的亲生母亲,缪毒秽乱后宫,与之还生了两个儿子。这给赢政带来了终生难忘的伤痕。赢政知道此事后,立即将亲生母 亲赵姬流放到雍地。后来,还是茅焦循循善诱,对赢政讲,流放生母妨碍兼并六国,赢政才将母后接回京城。在茅焦之前,赢政曾杀了二十三位前来劝谏之人。多大 的心结,多大的仇气啊。赢政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仇气?一是缪毒专权,二是母后失节。赢政尽管自己有上万嫔妃,但是,对于年轻守寡的母后却要求极严。这倒不是 秦国国君历来如此,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母宣太后,与义渠戎王私通三十年,还和臣下魏丑夫私通,昭襄王也没有什么反应。最终还借着这场私通杀了义渠戎王, 灭了西戎,扩充了三个郡。如何看待母后的私生活隐私纯粹是个人行为。秦昭襄王并没有把母亲的私生活看得多重,也没有严惩母后。

      但秦始皇不同。他巡游刻石提倡贞节,其女性观可以从中得以窥测。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这一次巡游他到达了会稽山,祭奠大禹,并且刻石立碑。这次碑刻之上,特意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絮诚。

      前三句是不许寡妇改嫁。"背",背叛。"背死不贞"指背叛死去的丈夫再嫁就是不忠贞。后三句是禁止两性关系混乱。刻石立碑等于向全国宣布,这是一项制度。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非常重视女性的贞节。由于赵姬之乱,秦始皇有着非常严重的怨母仇女情结。这种仇女情绪严重妨碍了秦始皇选择一位可以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种情绪也使秦始皇非常轻视女性,特别是轻视性关系混乱的女性。

       秦始皇还表彰过寡妇清,彰显了他的贞妇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始皇尽管轻视女性,但是,他对蜀地一位寡妇却赞扬有加。这位寡妇,是一位成功的 "私人企业家",其家族经营丹砂开采,数代不衰。一位寡妇能做到守身不嫁,经营产业,秦始皇大为欣赏,称之为"贞女",并且修了一座著名的"女怀清台" (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史记·货殖列 传》)。秦始皇一生表彰的女性仅此一位,而且是一位守身不嫁的寡妇。

      如果把秦始皇流放生母与表彰寡妇清联系起来看,不难看出,秦始皇提倡女性的贞节倾向非常明显。当然,秦始皇只是要求天下女性贞节,至于他本人,拥有万名佳丽,他也视为正常。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热衷求仙。

       中国古代的求仙之人大多淡于家庭而重于求仙。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以全部身心都投入的一件事情就是寻求长生不死。他从第二次巡游(前219)之时就已经 接见了徐福。从蓄养方士泰山封禅到数次远距离、长时间地大规模巡游,几乎每一件事情无不是与长生密切关联。他倾注了全部的身心与忠诚,为祈求不死不惜浪 费大量物力、人力、财力,甚至数次被愚弄依然无怨无悔;他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跑,直至病死在长途跋涉的路上;他将自己封闭在一群仅有女人与宦者的 天地里,口称"真人";巡游途中他还躬身力行去海中射杀大鱼。秦始皇对"真入"虔诚的追求至死不渝。这种殚精竭虑、对求仙的砣砣痴迷使秦始皇不愿也顾不上 册封皇后,一门心思全用在求仙事业上。

      执著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执著的对象。选对了方向的执著能让人成功,误入歧途的执著则无异自戕。缺乏执著一事无成。太过执著亦能致命。秦始皇的执著求仙显然不属于前一种。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四个原因可能是条件至高。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接管权力,这九年应当是他立皇后的第一时间,但是,这一时期他没有册立皇后。从二十二岁接管权力到三十九岁兼并六 国成功,这十七年是他可以立皇后的第二时间,他也未立皇后。等到三十九岁称皇帝,自视为天下至尊至贵、至高至上的神人、圣人,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失去了立皇 后的机会。此时他自视功高三皇,名盖五帝,自古至今,无人可比。天下还有哪个女人能够和他匹配成为他的皇后呢?

      所以,秦始皇不立皇后是_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真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有秦始皇本人知道。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一点推测而已。

       秦始皇当政之后不仅没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没有立太子。秦始皇不会不明白,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天下的根本,为君者历来十分重视储君。储 君立,江山才能稳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让自己的帝业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就更应该立太子。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呢? 这里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样的心理呢?

      秦国在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前,每位秦王都要立皇后,太子,如果未立,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没有来得及立。比如秦武王举重受伤而死,由于太年轻,没有儿子,所以没有立太子。但这只是一种特例。

      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父亲庄襄王,个个都是先立为太子,然后才继承大统的。秦始皇何以敢破祖宗法制呢?

      李斯秘不发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无真太子"。"真太子"就是秦始皇公开确定的继承人。秦始皇生前一直未立太子,李斯担心的就是这一点。都城咸阳秦始皇的一群儿子们(诸公子)都有可能登上帝位!

      秦始皇生前既未立皇后又未立太子,仅仅是在临终前才写了一封让长子扶苏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的诏书。秦始皇明确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明摆着是在丧事完毕之后让长子扶苏即位。

      秦始皇有多少儿子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拔剑自杀"。《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有二十余子","公子十二人俘死咸 阳市,十公主矺死予杜"。公子高想逃亡,但是,担心家被抄灭,只好上书主动要求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大为高兴,允许他为秦始皇殉葬。秦始皇的子女中,留下 姓名的儿子只有四位: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将闾、公子高四人。长子扶苏自杀,公子将间等三兄弟自杀,公子高殉葬,胡亥即位为秦二世,六位公子被杀于 杜,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被杀,十位公主在杜被杀。这样统计,秦始皇的儿子至少有二十三位,女儿至少有十位。

      秦始皇有二十多位儿子,他们 个个都可以被立为太子。但是,由于秦始皇的仇女情结使他对这二十多位儿子的母亲没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只有皇长子扶苏秦始皇最器重,也是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 的。但是,扶苏因为"坑术士"事件公开劝谏秦始皇而被派往北部长城军团去做监军,离开了政治中心,失去了机会。

      从秦始皇临终之前下的 诏书来看,秦始皇还是看好扶苏的,所以,才会让他到咸阳主持丧葬。但是,历史的一次失误让扶苏失去了两次机会。一是扶苏的进谏让他远离了政治中心;二是扶 苏到蒙恬的军团中做监军使他与蒙恬的关系亲近了,这导致李斯担心扶苏即位会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政治倾向有可能使扶苏失去第二次机会。

      李斯身为丞相,又亲随秦始皇出巡,出巡途中出了秦始皇病亡的大事,他这个丞相自然脱不了干系。历史的责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那么,秦始皇不立太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死!

       立太子意味着承认自己必死!这对于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秦始皇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现实。他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也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 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对这个敏感话题。我们在《生死茫茫》一章中讲到秦始皇信任徐福、卢生等方士,两次满足徐福的要求,卢生逃跑之后秦始皇雷霆大 怒,信任与愤怒其实都缘于他对长生的追求。一个如此追求长生的人,而且是如此自命不凡的人,一个自视为神人、真人、圣人的人,他怎么可能再立太子呢?自己 能够长生不死,还立太子干嘛,那岂不多余?

      逃避现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快乐而逃避现实,古人常说人生苦短、何不秉烛夜游,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则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对人终有一死的铁律,从而以汲汲于求仙的幻想转移这种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然而,他没有想到,逃避并不能改变现实,甚至会更糟糕。意志终究抵挡不住规律。秦始皇渴望长生的个人意志终究败在了生命的规律之下。秦始皇还是无可奈何 地终结了他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皇帝,这位竭尽全力追求长寿的一代君主,最后竟然以一具发臭腐朽的尸体走 进了他修筑了近四十年的地宫。真不知道他如果再世的话,将会怎样惩办让他尸体腐烂发臭的李斯、赵高、胡亥?

      人生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开头必有结尾。历史不能回转,谢幕就是谢幕。秦始皇死了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秦国最高权力的交接能不能像秦始皇生前所希望的那样,遗诏送到长子扶苏手上,由他来主持丧事;丧事完毕以后,由他顺利地继承王位,然后成为秦始皇心中的秦二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