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两次上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0 属于:李斯
  •   李斯,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生于何年何月,今日人们已不清楚了,卒年则有史可查,即被腰斩之日。

      李斯是个很有思想,文笔也非常漂亮的政治家。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拜为客卿。秦并六国后,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书,变籀文为小篆。秦始皇巡幸的时候死于外地,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杀秦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来赵高诬蔑他谋反,于是公元前 208 年被"腰斩于咸阳市"。

      三五句话难以概括李斯复杂的一生,那样的殊才且那样惜墨如金的人,描述李斯就用了不少文字。检视《史记》中关于李斯的文字,李斯为最高统治者谋划的策略,给人的印象最深刻。比如焚书之议,比如《谏逐客书》,比如进"督责术"。公元前 237 年,那时秦还没有统一六国,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乃使水工郑国说服秦国开凿水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被发觉,秦王下令把一切来自外国的客卿都驱逐出境,李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谏逐客书》,

      劝阻秦王。李斯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王终于同意了李斯的意见。

      这次上书很有一点气势,他敢于直陈己见的胆略、勇气和艺术使人称道。刘勰在《文心雕》中说:"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这回提意见,托出了李斯目光远大的政治家形象。可是我们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还看到了他另一次上书。

      秦始皇死后,残暴昏庸的胡亥即皇帝位,"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李斯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过去迥然不同,他自己也觉得是处于危难之中,所得的一切面临着失去的危险。这时他上书劝二世行"督责之术","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指出不能实行督责之术的君主,白白劳神伤身。我们把李斯的两次奏疏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二者的意旨大不相同,李斯见风使舵的本领竟这样高强,令人吃惊。但吃惊之余,我们也不能不思索其中的各种原因,只怪李斯卑劣无节,至多只能泄泄恨情,于事无补。

      秦二世处理政务的方法与他父亲是不同的,对待下臣也不相同。秦始皇虽然残暴,有时却能听取下属的意见;二世则不同,只信任赵高一个人,诛杀了无数旧臣,搞得人心浮动,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形下,李斯也想劝谏,但"二世不许"并且让李斯提出人君既能随心所欲,又能永远保住天下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后面那封意见书。那封奏疏虽然也出于李斯之手,却很难说是李斯本人的治世思想,与秦二世的所思所想倒是完全一致。这期间李斯进行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我们不得而知,推想起来他很痛苦,因为二世乐意听的那些话与他的思想不同,但为了保住现有的权势,他却不能不强作欢颜说这些违心的话。即便如此,后来李斯还是被腰斩于市,"夷三族"。环境之恶劣,于此可知,也可作为他风派行为的一个注脚。

      谈到老百姓和统治者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其实,它只说明了水的一个特性,而且覆舟之举不是一种常态,总要舟把水激荡得无法再平静的时候才会实现。相比之下,另一句"盂方水方,盂圆水圆"则更可形象地道出大多时候水的特性,水和盂的关系。

      这句话出自韩非的文章中,他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

      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读李斯的两次上书,多少应了韩非的这几句话。

      人有很多弱点,好生恶死即其一。不怕死的人是可佩服的,但要求所有的人都这样处世却不现实。避免产生李斯这样行为的有效方法不是声色俱厉的声讨,而是应该先使社会环境好起来,使秦二世自己端正起来,舍此怕是不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