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无为而无不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①。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②。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③。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译文

      求学是知识一天天增多,修道是私欲一天天减少。

      减少再减少,最终达到"无为"。"无为"可以"无不为"。

      治理天下常常用"无为"。当有所作为时,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注释

      ①为学,从事于学。为道,从事于道。二句谓,从事于学则日益增加知识,从事于道则日益减损知识。

      ②三句谓,减损而又减损,以达到"无为"则"无为而无不为"。

      ③取,治。无事,即无为。及,若。三句谓,治天下永远以无为,如果有为,则不足以治天下。

      解析

       老子分析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为学就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它无所谓开头也无所谓结尾,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个尽头。知识从 宏观意义上而言,它能使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识更接近真理。但是知识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的所在。老子比我们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内在的追求。

      人的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我们对外界的追求永远也没有终点,而且人的贪欲是无限膨胀的,这就 决定了人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不满足就会懊恼或者心生邪念,最后走上人生迷途,人生的短暂不容许我们犯太多的过错和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剔除 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道。修道之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 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它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虽然在 我国古代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而真正将"无为"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他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无为"是 消极的倒退的,其实只是在前进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联系实际,想到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也应该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

       要赢取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就必须采取无所事事的态度治理天下,不对天下人实施强硬的手段,不对他们实行人为的干涉,顺应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德性来发展,他 们自然会服从管制。相反,如果统治者以人主自居,自然得不到人们的拥护,也就不可能长治久安,其统治地位自然会不攻自破。

      故事

      李光弼料事如神

      安史之乱时,唐将李光弼进剿怀州,敌首史思明率军解围。史思明在河清屯下兵,称要断绝李光弼的粮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道是军队打仗的命脉,决不能有一丝差池。身为名将的李光弼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就率军在野水渡口防守。

      黄昏临近,李光弼率军悄悄返回河阳,留下一千人,派牙将雍希颢守在那里,叮嘱他说:

      "敌将高廷晖、李相越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率兵来攻,切不可与之交战;如果他们投降,你便带他们前来见我。"

      雍希颢领命。众将都对李光弼的话感到莫明其妙也感到好笑:平白无故,他们为什么要来投降?但惧于军威,谁也不敢做声。

      当天,史思明果然召来部将李日越,对他说:

      "李光弼长于据城固守,如今率军在野外,你率五百铁骑连夜渡河,带他的人头来见我。如果捉不住他,就提你自己的头见我。"

      李日越带五百名精锐骑兵,连夜渡河,来到野水渡。他想偷袭,却被雍希颢凭借栅栏死死守住。

      李日越大叫:"叫李光弼出来,我要与他大战三百回合!"

      雍希颢说:"李大人岂可与你这无名小贼交手?再说,他也不在本营,昨夜他已离开了。"

      李日越大惊失色。史思明命他一定要交上李光弼的人头,人不在,头何来?他回去又如何向史思明交待?

      他素知史思明残暴寡恩,自己回去,光抓住一个雍希颢,也无济于事。颈上的人头肯定是保不住了。犹豫再三,他对雍希颢说:

      "我要投降,请带我去见李大人。"

      李光弼见到李日越,马上出迎,为他摆下酒宴,还上表朝廷,封他为右金吾大将军。高廷晖听到这个消息,也带着部下来降。

      左右问起李光弼,李光弼说:"史思明常恨得不到和我野战的机会,这次听说我在野外驻扎,以为一定会打败我,就给李日越下了死命令。

      李日越拿不到我,希颢又没有多大名气,不足以作为功劳,日越怕死,不投降又能做什么?高廷晖才能在李日越之上,见到他被重用,当然也要来投了。"

      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赞叹李光弼料事如神。

      抛掉金子始得"金"

      两个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他们从下游一路上行,到一个河汊时分了手,因为一个认为入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这两条河都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一条在东,一条在西。

      10年后,到俄亥俄河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不仅找到了大量的金砂,而且建了码头,修了公路,还使他落脚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集镇。

      现在俄亥俄河岸边匹兹堡市商业繁荣、工业发达,无不起因于他的拓荒和早期开发。

       进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没有那么幸运,自分手后就没了音信。有的说他已葬身腹,有的说他已回墨西哥。直到50年后,一个重2.7公斤的自然金块在匹兹堡 引起轰动,人们才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当时,匹兹堡《新闻周刊》的一位记者曾对这块金子进行过追踪,他写道:这颗全美最大的自然金块来自于阿肯色,是一位年 轻人在他屋后的鱼塘里捡到的,从他祖父留下的日记看,这块金子是他祖父扔进去的。

      随后,《新闻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记,其中一篇 是这样的:昨天,在溪水里又发现了一块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块更大,进城卖掉它吗?那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涌向这儿,我和妻子亲手用一根根圆木塔建的棚屋, 我们挥洒汗水开垦的菜园和屋后的池塘,还有傍晚的火堆,忠诚的猎,美味的炖肉,山雀,树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珍贵的静谧和自由都将不复存 在。我宁愿看到它被扔进鱼塘时荡起的水花,也不愿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切从我眼前消失。

      这位淘金者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据说,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热爱生活的人知道:

      这位抛掉金子的人,是一个在生活中获得"真金"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