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57章 过年拜年

千山不关Ctrl+D 收藏本站

王熙凤没有坐多久,告辞道:“家里事情还多着,我得回去了,改日再与两位妹妹相聚。”

黛玉也跟着起身:“那我也告辞了。”

宝钗拉着黛玉的手:“凤姐姐也就罢了,怎么你也急着回去,咱们许久不见,合该好好说说话儿才是。”

黛玉抿唇一笑:“过年事情多,我总得盯着些,待过了年再来找宝姐姐说话儿。”

王熙凤问:“妹妹家中可还支应得过来?若有哪里需要帮助,可一定要告诉我!”

“多谢嫂子美意,有林管家和几位嬷嬷照应着,不妨事。”

二人带着丫鬟仆妇出去,走到院子中间,王熙凤却突然停住脚步,瞧着书房方向“哟”了一声:“这窗户是玻璃做的吗?”

宝钗含笑点点头。

王熙凤上前几步仔细打量:“这窗户倒好,难为上哪找到这么大块的玻璃!”

“哥哥叫人送来的,我也不知道。”

黛玉说:“我方才也说呢,这玻璃如此透亮,太阳照得屋子里亮堂堂的,看书写字都便宜。”

王熙凤看了黛玉一眼,心说这可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这么大块玻璃在眼前,竟只想着看书写字方便,一点没想到这意味着什么。

她陪嫁里有个玻璃炕屏,是由几块玻璃镶嵌而成的,价格十分高昂,王熙凤一向十分宝贝,轻易不给旁人看。

这块玻璃远比她的玻璃炕屏更大,品相也更好,价值只会更高。

早知道薛大弟弟和洋人有些往来,手里颇有些好东西,不曾想连这种稀罕物都有。且这么贵重的东西,居然用来做个窗户,真是……叫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只感慨道:“薛大弟弟对妹妹果真疼爱!”

宝钗脸上便露出笑意。

王熙凤又打趣黛玉:“你还不快些嫁进来,叫薛大弟弟给你的书房也镶上玻璃!”

黛玉脸颊飞红,啐道:“还是当嫂子的人呢,说话这么不稳重,仔细我跟你恼了!”

“好妹妹,我跟你闹着玩的,你可别与我见怪。”王熙凤又笑着赔礼。

宝钗:“表姐虽是闹着玩,我却是真心实意的,若能得林妹妹做嫂子,莫说一扇玻璃窗,便是整间屋子都用玻璃,又有什么不能呢?”

王熙凤冲林黛玉眨眼睛:“你可听到了?”

“呸!好好的奶奶和姑娘,整日里胡说八道,也不怕别人听见了笑话!”

三人又闹了一阵,宝钗将二人送到院子口,看她们走远了才回去。

*

一转眼到了新年,京城逐渐热闹起来。

百姓忙碌一年,到了这时候才能放松一些,成群结队地采办年货,摆摊的商贩也格外多些,街上叫卖声、问价砍价声、小孩子的嬉笑声交织一片,格外喜庆。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窗花,换上新制的桃符。薛家是守孝的第二年,贴上了绿色的对联和窗花。

这原是习俗,守孝第一年用白色、第二年用绿色,第三年用黄色,第四年才可以用回红色。

薛家今年在京中过年,祭祖自然是不成了,只单独祭奠了薛父。

除夕夜一家子吃饭,依旧是素菜,但比起去年饭都吃不下去,今年的气氛则好得多。

过完年,便到了拜年环节。

这便是今年的另一个变化了,对交际的限制小了很多,虽然依旧不能宴饮,但可以出门拜年了。

不过薛虯不打算大范围拜年,重要的亲朋故交府上走一走,其他人家用书信或者飞帖便是了。

这是时下拜年的其中两个方式。

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对亲友的祝愿,在文人阶层尤为盛行。至于飞帖,则是如果亲朋好友太多,不能一一登门拜访时,送上名帖以为致礼,称为“飞帖”①。

薛虯在京城的故交原是不多,但来了这一年功夫也渐渐多了起来。但他只打算去王

家、林家并几位亲近故交府上拜年,其他人家便用飞帖,贾家也是如此。

大年初二,薛家一行去王家拜年,舅母冯氏带着王义王仁在门口相迎。

马车在王家大门前停下,薛虯扶着车框下车,低声吩咐长瑞:“让姑娘带上帷帽。”

长瑞目光扫到脸色苍白、眼下青黑的王仁,连忙应下,不着痕迹地从另一边退下。

薛虯这才下了马车,又亲自扶薛母出来,见宝钗果然带着帷帽,根本看不清脸才放心了。

几人与冯氏厮见过,一同往后院去,王仁和王义到了前院与后院交界的垂花门便不再走了。只薛家一行与冯氏进了正堂,小丫鬟拿来软垫,薛虯、薛蟠和宝钗跪下磕头,口中道:“给舅母拜年,祝舅母福泰安康,松鹤长春。”

“好好好,快起来。”冯氏命人将他们扶起来,又将准备好的压岁礼送上,倒叫薛虯和宝钗有些赧然。

他们俩年纪虽小,但一个已经是一家之主,另一个则进宫当差,自觉不是小孩,不应该再收压岁礼了。

不过冯氏盛情,倒不好推辞,于是收下了。

薛虯和薛蟠请过安便去前院找王仁和王义,冯氏则拉着薛母和宝钗说话。

冯氏:“听说你和大姑娘闹开了,是怎么个回事?”

这个大姑娘指的自然是王夫人。

提到这个薛母就不高兴,看了四周的下人一眼,对冯氏的心腹嬷嬷道:“嬷嬷,你带她们出去吧,我跟嫂子说几句话。”

嬷嬷看了冯氏一眼,见她微微点头,这才应了一声,带着人出去了。

倒叫宝钗瞧得心中称奇,早知道母亲与舅母熟稔,但也没想到熟稔到这种地步,连对方的心腹下人都可以差使,对方还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可见从前这样的事没少干。

等到人出去了,薛母才把当日的事大致说了一遍,隐瞒了王夫人那句话里的具体内容,只说她让宝钗去探望宝玉。

冯氏也是有女儿的人,自然理解薛母的心情,也不奇怪她生气了,若换成是她也会如此。

只是叹了一声:“大妹妹从前只是孤傲些,如今性子越发左了。原我想着,人总有不周到的时候,都是自家姐妹,互相包容体谅便是了,但若是为了此事,嫂子便不劝你了,日后少带宝丫头去贾家罢!”

薛母点了点头。

宝钗只安静地听着二人说话,并不轻易插口,不多时听到外头有轻微的响动,随后帘子一挑,王熙瑶带着侍女款款而来。

她先向冯氏和薛母行礼,薛母把她拉到跟前,上上下下打量,笑着与冯氏说:“熙瑶似乎长高了些。”

“正是呢,这几个月长个子,秋天做的衣裳,现在穿袖子短了一截。”冯氏笑吟吟道。

薛母便说起宝钗抽条时的情况,向冯氏传授自己的养苗经验。冯氏听得也十分认真。

宝钗和王熙瑶对视一眼,眼里都溢出几分笑意。二人出了内室,在客厅落座,说了几句闲话,宝钗想起上次见面时王熙瑶说她在相看,便问如何了。

王熙瑶脸颊顿时就红了,还有些扭捏的样子,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宝钗便问:“是哪家的公子?”

“是礼部尚书的嫡次孙,叫李开华的,听说他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通晓音律和医术。父亲也很看好他,我们两家已经通过气,只等开春便交换婚帖,定下婚事了。”

宝钗见她如此也替她高兴,笑眯眯问:“是不是见过了?”

王熙瑶微不可查地点点头,小声道:“过年前母亲去上香,安排我与他见了一面。”

“如何?”

王熙瑶脸更红了,支支吾吾道:“还行吧,长得还不错,举止也算端方。”

“那便好。”宝钗捏捏她的脸,“你的婚事定下,舅舅舅母也该轻松些了。”

王熙瑶笑嘻嘻道:“表姐比我还大一点呢,你的婚事可有眉目了?”

宝钗收回手,含笑道:“我刚被选为公主伴读,暂时不考虑这个。”

“那倒也是,若表姐成婚了,十一公主又要重新选伴读,只怕宫里也不高兴。”她皱了皱脸,随后又喜笑颜开,“不过表姐不用担心,以你现在的情况,婚事指定不用愁,说不定还能得宫里赐婚呢!”

“是否赐婚倒不要紧,我只盼着找个人品端方之人也就罢了。”

王熙瑶:“姐姐如此品貌,自然想要什么样的都有,还怕挑不到合适的吗?”

宝钗点了点头。

另一边,薛虯、薛蟠也与王仁、王义在说话。主要是薛虯与王义讨论学问,说是讨论,其实主要是薛虯指点王义。

王义圣贤书读得多,但薛虯有两世经验,这一世也从没断了学习,对世事的理解比王义深得多,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他自然有能力指点王义,王义也心服口服。

王仁听得昏昏欲睡,薛蟠却缩了缩脖子,想起从前被大哥和功课支配的恐惧。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他现在也没那么抵触念书了,但每每想到当时的心情,还是会心念起伏。

说了一会儿功课,二人又说起旁的,薛虯问:“舅父在任上如何?”

王义不妨他问这个,想了想才回答:“父亲来信说一切都好,想来应是无碍的,表弟为何如此相问?”

“无事。”薛虯摇摇头。

确实没什么事,原著中王子腾的死期还在后面。但他既然是太子的门下,如今太子和二皇子争斗这般厉害,王子腾不可能独善其身,薛虯想知道他那边的情况,一来便于了解当下局势,二来也能判断王子腾的情况,方便即时拉他一把。

没想到王义竟一问三不知,看来只能自己打探了。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