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损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9 属于: 肾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一、概述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又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至产后48小时以内。临床以高血压、浮肿、蛋白尿为特征,是孕妇、胎儿、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本病很早以前就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名称极多,如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前期—子痫综合征、免疫妊娠病、妊娠期急性高血压等,以妊娠中毒症使用最广泛,但多年来均未查出与本病有关的毒素存在,故妊娠中毒症一名已被大家所摒弃。国内1983年由第二届全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防治科研协作组建议统一命名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又称妊高征。妊高征都伴有肾脏损害。

二、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有以下几种学说。

1.子宫—胎盘缺血学说 由于本病好发于初产妇、多胎妊娠、水过多,因子宫张力增高,影响子宫血液循环,造成子宫胎盘缺血、缺氧。此外,孕妇原有贫血、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其血循环不能满足子宫—胎盘不断增加的需要,发生子宫—胎盘缺血、缺氧。但也有人认为子宫—胎盘缺血不是病因,而是后果。

2.神经内分泌学说

(1)肾素—血管紧张素敏感性增高:肾素为肾脏近球旁组织分泌的一种水解蛋白酶,与血浆内的血管紧张素原共同形成血管紧张素Ⅰ(AⅠ)。AI经肺和肾循环时被一种转化酶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Ⅱ)。AⅡ可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并可促进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可以增加肾小管回吸收钠离子。妊娠时除肾脏产生肾素外,胎盘也可分泌肾素。正常妊娠从早孕开始至30周AⅠ、AⅡ不断增加,但由于血管对AⅡ的反应性降低,所以不发生高血压。当孕妇血管对AⅡ反应性增高时,对AⅡ过度敏感会发生血压增高而发病。

(2)前列腺素(PG)合成失调:正常妊娠期孕妇血液内前列环素(PGI)与血栓素(TXA)的含量相应升高,但保持平衡,产后则下降。而本病患者PGI的前身花生四烯酸(AA)进入子宫较少,使胎盘PGI,产生减少,TXA相对增多。近年发现胎儿也能产生PGI,但发生本病时胎儿血内PGI亦明显减少。本病患者胎盘内PGI减少,TXA相对增多。TXA可以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PGI可以对抗TXA的上述作用,因PGI减少、TXA增多,故发生胎盘的循环障碍,胎儿营养不良,胎儿宫内生长不良。

(3)醛固酮失调:本病患者血内醛固酮增多,而孕酮有对抗醛固酮作用和使血管松弛,拮抗AII的收缩血管作用。而本病发病过程中,孕酮的作用却完全相反,其机理尚不清楚。

3.免疫学说 有些人认为本病是母体对胎儿的排异反应或过敏反应。这种免疫反应有以下三类:①母体与胎儿之间ABO或Rh血型不符;②组织相容抗原(HLA)不符;③胎盘抗原与孕妇肾脏抗原相似,在动物实验中可以引起类似于病前期的肾脏损害,目前在孕妇体内尚不能证实。

4. DIC学说 在重症妊高症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为正常孕妇的5~30倍。临床上可见到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被消耗,有出血顷向;病理改变也类似DIC。然而DIC是本病病因,还是本病的结果,目前难以确定。

5.其他 近年发现本病患者血清锌减少,血清β微球蛋(β—MG)增高。目前仍在研究中。

三、病理生理

患者的血管壁对AⅡ和对有升压作用的激素及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均增强,造成全身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血管痉挛会导致血管壁本身的损坏,血液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通过损伤的内皮细胞,沉淀在内皮下,进一步使管腔缩小,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管的外周阻力,使血压继续升高。

肾小球毛细血管痉挛,造成肾小球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小球血流量减少而缺血、缺氧,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漏出,出现尿蛋白。视网膜动脉痉挛,可使视网膜水肿,渗出增多,甚至出血、视网膜剥离等,影响视力。脑血管痉挛会引起脑供血不足。缺血缺氧会引起脑细胞内、外水肿,颅内压力升高。引起头痛、头晕,意识障碍,严重者会发生抽搐。由于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发生心力衰竭。由于醛固酮增多和肾功能损害,患者会出现水肿。晚期还可发生DIC。

四、临床表现

1.轻度妊高症 此期可持续数日或数周。

(1)水肿:可表现脚、踝、小腿指凹性水肿,并可随病情加重而向上发展。

(2)高血压:孕妇平时和妊娠20周前血压正常,妊娠20周后血压超过17.3/12kPa(130/90mmHg)或收缩压增高4kPa(30mmHg)、舒张压增高2kPa(15mmHg)。

(3)尿蛋白微量。

2.中度妊高症 血压升高但仍低于21.3/14.6kPa(160/110mmHg);尿蛋白增加超过0.5g/24h,患者可感头晕。

3.重度妊高症

(1)血压高于21.3/14.6kPa(160/110mmHg),休息亦不能降至正常。

(2)蛋白尿>5g/24h。

(3)水肿明显。

(4)自觉症状: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发生抽搐的前期症状,此时称先兆子痫。

(5)抽搐与昏迷: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加重,可发生全身性抽搐,提示脑水肿发生。抽搐类似癫痫大发作,伴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称子痫。子痫多发生于产前和妊娠晚期(称产前子痫),偶可发生于产后24小时以内(产后子痫)。

五、检查

1.血液检查

(1)肝功能检查:各种转氨酶、胆红素测定。

(2)肾功能检查:血BUN、肌酐、尿酸等。

(3)血液酸碱及电解质检查。

(4)凝血系统检查: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3P试验、FDP测定等。

2.尿检查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其他对胎盘、胎儿的检查。

六、诊断

排除慢性肾脏患者妊娠及高血压患者妊娠并有下列情况:妊娠20周以后至产后48小时以内,临床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可考虑存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伴肾损害。

七、鉴别诊断

1.妊娠合并高血压 在妊娠前或妊娠后3个月内发生的高血压多数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可有尿蛋白,但量较少,多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多见于高龄产妇,如产妇年龄较轻,要查找高血压原因。

2.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妊娠 患者妊娠前有慢性肾脏病史,妊娠后期患者尿蛋白增加,高血压加重。妊娠性高血压偶见于妊娠第8、9个月,表现为一过性轻度高血压,常不伴蛋白尿,分娩后一般6日消失。

3.妊娠期特发性肾病综合征 仅见于妊娠期,产后自行缓解,再次妊娠时亦再发作,对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预后良好。其发病可能与机体对胎重、胎儿分泌的一些蛋白质产生免疫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