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下垂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7 属于: 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

正常人呼吸运动或改变体位时,肾脏上下活动范围为一个腰椎椎体。在肾脏下移超过这个正常范围时称为肾下垂。若能在腹部触及整个肾脏,且能在腹部各方向活动者,称为游走肾。

1.流行病学 肾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型的女性,约为男性的10倍。好发于20~40岁。发生于右侧者占80%,双侧者占5%。从事久站久坐职业者易患此病。

2.病理生理 本病下垂的肾脏可沿其纵轴及横轴旋转,牵拉肾蒂引起肾血管扭曲,使血供障碍而致高血压。肾下垂可使输尿管弯曲,因尿流受阻而发生肾积水,并可继发感染和结石;少数患者由于移位肾脏牵拉十二指肠和结肠曲,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肾下垂的患者也可出现血尿。

Breash按肾脏活动程度将肾下垂分为四度。

Ⅰ度:肾盂与第3腰椎齐平。

Ⅱ度:肾盂与第4腰椎齐平。

Ⅲ度:肾盂与第5腰椎齐平。

Ⅳ度:肾盂位于第5腰椎水平以下。

3.临床表现

(1)症状

1)腰痛:多为钝痛或牵扯痛,劳动与久站后可诱发,平卧后渐缓解。若肾脏突然下垂,使肾血管或输尿管发生急性扭转,则出现急剧的腰部或上腹部绞痛,并向下腹部放射。伴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出冷汗、脉快、血压下降等表现。其程度较一般肾绞痛严重,称为Dietl危象。多骤发于站立、行走、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平卧后缓解;但可间歇性发作。

2)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于较长时间或剧烈活动后可出现肉眼血尿。若继发感染,可有尿路刺激症状。

3)高血压:为间歇性的高血压。发生于体力劳动和久站后,平卧后渐恢复正常。

4)胃肠道症状:可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

5)精神症状:往往有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失眠、眩晕、烦躁、神经过敏等。

(2)体征:可扪及下垂的肾脏,肾脏的位置随体位而变化。于坐、立位时可触及肾脏大部或全部,随呼吸上下活动,平卧位后,肾脏复位,则不易触及。

4.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正常,也可有血尿;伴发感染时,可见蛋白尿、脓尿等。

2)头低卧位实验:令患者卧床休息7~10日,床尾抬高约30cm,实验前后及中间查尿常规观察细胞多少。若实验中尿中红细胞消失,起床活动后又出现血尿,为实验阳性。

(2)肾输尿管X线检查:行卧位和立位尿路平片检查对比肾脏位置可以明确诊断。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可显示肾脏位置、形态、输尿管情况及肾脏功能改变。

(3)放射性核素肾脏扫描:平卧位及站立位检查对比,显示肾活动度增加。

(4)超声检查:探及肾脏上下活动度加大,在卧位和立位时比较,活动范围超过一个腰椎体的距离,一般大于5cm。

(5)CT检查:有助于肾下垂的诊断和腹内肿块的鉴别诊断。

5.诊断标准

(1)症状:腰部钝痛或牵扯痛,久站后加重,平卧后症状改善,偶有肾绞痛样发作。合并感染时则症状加重,并可有尿频、血尿及发热。可有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在肾蒂突然受牵拉及输尿管急性梗阻时可出现典型的Dietl危象。

(2)体检:侧卧和立位可清楚触及肾脏,活动度大。

(3)肾盂造影时,比较站立和平卧位,肾盂影下降超过一个腰椎椎体,并见输尿管扭曲及肾积水等。

(4)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6.鉴别诊断

(1)异位肾:亦可于正常肾位置以下发现肾脏,但一般不伴发血尿;平卧位及站立位时触诊及尿路造影、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强化CT扫描有助于和腹部肿块鉴别。

(2)多囊肾:表现血尿及上腹部肿块。但肿块体积较大,表面呈结节状,边缘圆钝有囊性感;平卧位及站立位时触诊及进行尿路造影、超声检查、双肾体积增大,但肾位置无改变,并见散在多发性囊肿征象。CT发现双肾呈囊性改变,MRI检查显示囊肿的结构。

(3)重复肾:上腹部可触及边缘圆钝的肿块。但静脉尿路造影可见上下排列的两组肾盂肾盏,超声检查肾脏位置不随体位变化而移动。膀胱镜检查,发现多一个输尿管口。

(4)肾实质肿瘤:表现血尿、腰痛及肿块,但血尿往往较严重;尿路造影及超声检查、CT、MRI检查显示肾占位性病变征像,但肾脏位置不随体位而改变;放射性核素肾扫描显示实质内肿块影像。

(5)肾积水:亦可表现血尿及腰腹部肿块。但呈进行性增大之囊性肿块,放射性核素肾图呈梗阻型曲线,超声检查肾集合系统呈无回声暗区,尿路造影肾轮廓增大,肾盂肾盏扩张。逆行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积水原因。CT检查可发现肾盂扩大、积液、肾皮质变薄。

(6)腹膜后肿瘤:亦可触及腹部肿块。但肿块不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尿常规检查正常,尿路造影可见肾脏受压移位或旋转反常,输尿管弧形移位。超声、CT、MRI检查可显示腹膜后肿块和肾脏受挤压、推移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