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肉阜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7 属于: 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

尿道肉阜(caruncle of the urethra)又名尿道肉芽肿、血管性息肉,是女性尿道口的红色肿瘤样组织。但并非是真正的肿瘤,是女性常见的尿道口疾病,多发生于40~60岁。

(一)病因

由于常见的尿道口慢性炎症、黏膜下静脉曲张、尿道黏膜脱垂及因性交、衣裤和卫生纸的摩擦损伤等原因,使尿道口局部受长期慢性刺激,致尿道黏膜外翻,加之尿道梗阻等因素,致使排尿用力过度,黏膜下小静脉壁变薄曲张,导致局部尿道黏膜组织增生。亦有人认为,与雌激素的分泌严重减少有关。雌激素不足以维持尿道黏膜的完整,使尿道萎缩,向内回缩牵拉尿道口,使尿道黏膜裸露,易受刺激而发生尿道肉阜。

(二)病理生理

尿道肉阜为女性尿道口肿瘤样组织改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有大量扩张的毛细血管,有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很少有恶性变。根据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及静脉曲张的不同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乳头状瘤型、血管瘤型、肉芽肿型。其中以乳头状瘤型为多见。

(三)诊断

1.症状 尿道肉阜可致局部疼痛;当局部感染、损伤或形成溃疡时,可少量出血;局部肿块可致排尿困难或尿流分散等排尿改变。

多见于成年女性,绝经期后较常见。

(1)疼痛:局部有烧灼样疼痛,以排尿、摩擦、接触时明显。

(2)出血:接触时易出血,一般为少量局部出血或仅见衣裤上有血迹。

(3)肿块:多于尿道口约5点处后壁上见鲜红色息肉样肿块,其基底较宽广或呈蒂或丛状附着于尿道口,较大者呈环形环绕尿道口。直径0.5cm左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极易出血。表面感染时,附有分泌物。尿道柔软,不增粗变硬。

(4)排尿症状:可有排尿困难、尿频、会阴部不适。

2.体征 查体可直接看到肉阜位于尿道口下唇处,呈淡红或深红色。当合并感染时,可有分泌物,易出血,大者呈环状。尿道柔软,不增粗,不变硬。

(四)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多不困难,有时可与以下疾病相混淆:

1.尿道息肉 尿道息肉可脱出于尿道口外,呈鲜红色肿块。但其肿块基底不是附着于尿道口处,而是有蒂与尿道深部黏膜相连。

2.尿道黏膜脱垂 尿道黏膜脱垂亦表现为尿道口肿块,呈紫红色,环形或半环形围绕尿道口。但其肿块不伴有疼痛或触痛,其中央有腔隙可插入导尿管。

3.尿道静脉血栓 好发于尿道口下唇,呈蓝紫色隆起样改变,触痛明显。常合并有栓塞性痔,可自行消退。而尿道肉阜不会自行消退。

4.老年性尿道炎 常有尿道口前唇黏膜外翻,在此基础上常发生尿道肉阜。易与尿道息肉混淆。此系体内雌激素分泌过低所致。可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压力性尿失禁、外阴部瘙痒不适。但老年性尿道炎的尿道口病变为黏膜红肿,颗粒样变,前唇外翻,而非鲜红色肉阜样肿块突出,用雌激素治疗有效。

5.尿道癌 它可于尿道口处出现局限性肿块。但与尿道肉阜不同:其肿块质地较硬;浸润性增长明显,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征象;活组织检杳可明确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