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的用人:选贤任能 按制办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史弥远
  •   关于史弥远的用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癸辛杂识》的《卫王惜名器》说他"爱惜名器,不妄与人,亦其所长"。《宋史·史弥远传》亦讲到此事。 另一种说法是说他用的尽是小人,君子被排挤殆尽,如《西湖游览志余》说:"史弥远权势煊赫,引布□壬李知孝、梁成大等,为之鹰犬,搏击善类。士流无耻者多 以钻刺进秩。"《南宋杂事论》讲: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附史弥远,最亲用事,时人谓之"四木"。《四朝闻见录》也记载说:"薛会之极,胡仲方 榘,皆史所任也。民谣谓‘草头古,天下苦’。"最厉害的是《宋史·宁宗纪》末尾欧阳玄对宁宗的"赞"和《宋史·史弥远传》最后那段评语,对史弥远的用人做 了全盘否定的评价。几百年来,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史弥远用的尽是奸佞小人,很少有人能进行"逆向"思维,问一问:史弥远为相二十六年,难道他任用的人全是 "鹰犬""小人"吗?如果他任用的都是些阴险小人,那么在他执政期间为什么能成功地为"道学"平反昭雪,能顺利地平息淮东与湖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少 数民族的动乱,能胜利地领导南宋军民同金国进行了"八年抗金"并取得最终胜利,能顺利地取得"举七十城之全齐,归三百年之旧主"并成功地平息李全之乱呢?

       诚然,在家国同构、"分封建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家天下"的封建制度,在官吏选任的问题上,必然带有封建性的诸特点,如"一荣俱荣、一损 俱损"的家族性,亲朋故旧、兄友师徒相互攀缘的党派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性等等。尽管科举制在基本制度上打破了上述家族性的近亲繁 殖、党派性的党同伐异、地缘性的帮派会党等陋习,但正如一位名人说的: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不论谁当皇帝或百官之首的宰相,在用人上 都免不了上述封建制度性的痼疾,必然会出现混杂、良莠共存、好官与贪官同生、君子与小人并在的局面。特别是处于帝皇这个位置,为了保持自己的权位,往 往采取忠奸并用、相互制衡的权术,明知此人不良,但为了制衡的需要而加以利用。作为封建高官史弥远,当然不可能突破其思想局限性,阴暗面必然存在。但话得 说回来,一个人能在"相"位"独"占二十几年,而社会安定,宫廷不乱,如果在"用人"上没有一套过人的本领是断难成功的。

      史弥远的"用人"是否像《宋史》讲的那样"擅权用事,专任□壬","一时之君子贬窜斥逐,不遗余力"呢?

       在讲这问题之前,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史实: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生存延续二千四百多年,比西方长一倍,关键是它有一套天人感应、以人为本、政权神 权族权三合一的超稳定结构的统治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封建统治过程中不断修订不断完备的。这些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 人事组织制度等等。当然制度是要有人来维护的,官员的好坏归根结底是看你能否维护这个制度。因此考察史弥远的用人如何,首先要从制度入手,看他是否真实地 贯彻执行了封建制度。

      一、坚持"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断地向全国各地的行政部门输送新的人才

      嘉定元年(1208)五月辛酉,取郑士诚等进士四百二十六人。

      嘉定四年(1211)五月乙亥,取赵建大等进士四百六十五人。

      嘉定七年(1214)五月乙酉,取袁甫等进士五百零四人。

      嘉定十年(1217)五月甲申,取吴潜等进士五百二十三人。

      嘉定十三年(1220)六月癸酉,取刘渭等进士四百七十五人。

      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戊申,取蒋重珍等进士五百四十九人。

      宝庆二年(1226)六月丙申,取王会龙等进士九百八十九人。

      绍定二年(1229)五月辛巳,取黄朴等进士五百五十七人。

      绍定五年(1232)八月乙丑,取徐元杰等进士四百九十三人。

       这张统计表说明,史弥远在任相期间,尽管发生了淮东和湖南、江西等地的大规模"匪患",发生了宋金之间的"八年抗金"与李全之乱,但每三年一次科举的制 度坚持不变,次次定期举行。这说明这个时期南宋这架国家机器的运转还是正常有序的。按照宋代的用人制度,文人取得"进士"头衔之后,都要安排到县衙里去当 官,经考核后再逐步提拔。二十六年间全国开科取士所选上来的进士共四千九百八十一人,这实际上是宁、理时期整个南宋朝廷的"干部"基础。

      当然,除了上述"开科取士"的基本途径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如发现优异人才,虽没"进士"头衔,但经大臣推荐、皇帝自己直接面谈后也可"赐"进士出身,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如孝宗时的陆游、理宗时的李心传等。但这不是主流,主流还是"统考"入选。

      从有关史料来看,史弥远任相时的考试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并没有因为该人的"政见"不同,在答卷时大骂史弥远就不录取。井研进士邓若水和牟子才就是典型之例。

      据《宋史·邓若水传》载:

      登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第,时史弥远柄国久,若水对策极论其奸,请罢之,更命贤相,否则必为宗社忧。考官置之末甲。

      从考官敢于把这样一个在考卷里大骂史弥远的人录取为"进士",就说明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反过来,通过这事也说明史弥远这个宰相虽权倾全国,但对人还是比较宽容的。

      别忘记,嘉定十三年正是宋金之间进行战争的第四年,这期间史弥远正领导南宋军民全力抗金,这时候大反史弥远,到底是为什么呢?

      还有牟子才,也是井研人(学于魏了翁),据《宋史·牟子才传》载:

      嘉定十六年(1223)举进士,对策诋丞相史弥远,调嘉定府洪雅县尉,监成都府榷茶司卖引所,辟四川提举茶司准备差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