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干、李燔等道学名流是受史弥远迫害的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史弥远
  •   据《宋史》载:理宗端平元年(1234)五月丙寅,诏"黄干、李燔、李道传、陈宓、楼昉、徐宣、胡梦昱皆阨于权奸,而各行其志,没齿无怨,其赐谥、复官、优赠、存恤,仍各录其子,以旌忠义"。

       这则记载把史弥远说成是迫害"忠义"的"权奸",影响很大。因为黄干是著名的道学家朱熹女婿,李燔是著名的白鹿书院的堂长,李道传也是个著名的道学 家,这些人在士大夫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把这批人抬出来,说他们都是受到"权奸"史弥远的迫害,这就在整个士大夫阶层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黄干、李燔、李道传、陈宓这些著名的道学名流果真是受史弥远的"迫害"吗?请看史实。

       黄干,福州闽县人。朱熹在张栻死后,曾对他说:"吾道益孤矣,所望于贤者不轻。"遂以其女妻之。韩侂胄准备北伐时,他任监嘉兴府石门酒库,曾对湖北帅吴 猎说:"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必败。此何时而可进取哉?"吴猎委任他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迁。史弥远任相期间他步步高升, 先后任临川令、通判安丰军、知汉阳军、知安庆府。

      制置李珏征召他为参议官,他再辞不受。知和州,与制置李珏一起到维扬视师。"干知不足与共事,归自维扬,再辞和州之命,仍乞祠,闭阁谢客,宴乐不与。"

      黄干对当时宋金战争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他告诉李珏说:

      向者轻信人言,为泗上之役丧师万人,良将卒,精兵利器,不战而沦于泗水,黄团老幼,俘虏杀戮五六千人,盱眙东西数百里,莽为丘墟。安丰、浮光之事,大率类此。

       今浮光之报又至矣,金欲以十六县之众,四月攻浮光,侵五关。且以一县五千人为率,则当有八万人攻浮光,以万人刈吾麦,以五万人攻吾关。吾之守关不过五六 百人,岂能当万人之众哉?则关之不可守决矣。五关失守,则蕲、黄不可保。蕲、黄不保,则江南危矣。尚书闻此亦已数日,乃不闻有所施行,何耶?

      俄再命知安庆,不就。入庐山访其友李燔、陈宓,相与盘旋玉渊、三峡间,俛仰其师旧迹,讲《乾》、《坤》二卦于白鹿书院,山南北之士皆来集。未几,召赴行在所奏事,除大理丞,不拜,为御史李楠所劾。

      这就是黄干的真实历史。

       黄干这些历史记载能说他是"阨于权奸",受史弥远迫害吗?朝臣一再提拔他、重用他,希望他能勇挑重担,但他坚决不受。在"两淮阵前战士半死生"的时刻, 他规避安庆这样的战略要地,优游于庐山、三峡之间,谈《乾》论《坤》,优哉游哉,亦是个聪明人哪!比起那些"明知山有,偏向虎山行",置个人安危于不 顾、誓与城堡共存亡的人(像李诚之那样,举家殉难),在人品方面不是亦有高下之分吗?诚然,保护自己的生存,是人的本能。黄干见李珏不足与谋,不愿身处安 庆这样的险地,人之常情,不必过多责备。但是把这种为谋己而规避风险的行为,说成是受权奸迫害,岂不大谬!

      李燔,南康建昌人。从朱熹 学,白鹿书院堂长。史弥远任相期间,除大理司直,辞;江西帅李珏、漕使王补之荐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当时峒寇作乱,李燔认为是由于贪官污吏激化矛盾所 致,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从整治贪官污吏入手。"寇非吾民耶?岂必皆恶。然其如是,诚以吾有司贪刻者激之,及将校之邀功逼成之耳。反是而行之,则皆民矣。"有 旨改官通判潭州,辞,不许。真德秀为长沙帅,一府之事咸咨燔。不数月,辞归。"当是时,史弥远当国,废皇子竑,燔以三纲所关,自是不复出矣。"真德秀及右 使魏了翁荐之,差权通判隆兴府,江西帅魏大有委任他为参议官,皆辞。绍定五年,"帝(理宗)论及当时高士累召不起者,史臣李心传以燔对。帝问今安在,召, 不起。比乞致仕"。

      这段历史说明,史弥远任相时,李燔没有受到排挤打击,朝廷屡屡委他重任而他不接受,他对当官没有兴趣。正如他自己 说的:"凡人不必待仕宦有位为职事,方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矣。"又曾说:"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体。夫子无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骄奢, 不至居移气、养移体","分之所在,一毫跻攀不上,善处者退一步耳。"

      像李燔这样淡泊处世的人,无论是史弥远当权之际还是真德秀得宠之时,他都"累召不起",怎么能说是"阨于权奸"呢?如果说史弥远当权时他不去当官是为"权奸"所阨,那么真德秀得势时请他出来当官他也不干,是不是也受真德秀这位"权奸"所阨呢?

       李道传,隆州井研人。庆元二年进士。蓬州教授。开禧用兵时,反对吴曦乱蜀,弃官归。曦平,诏以道传抗节不挠,进官二等。嘉定初,召为太学博士,迁太常博 士兼沂王府小学教授。迁秘书郎,著作佐郎。见帝言:"今民力未裕,民心未固,财用未阜,储蓄未丰,边备未修,将帅未择,风俗未能知义而不偷,人才未能汇进 而不乏;而八者之中,复以人才为要……愿下明诏,崇尚正学,取朱熹《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四书,颁之太学……兼权考功郎官、迁 著作郎。"求补郡,出知真州、摄宣州守。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引疾乞去,不许;召令奏事,再辞,又不许。除兵部郎官,辞未就。"监察御使李楠觇当 路指意,乞授以节镇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年四十八,诏特转一官致仕,谥文节。"

      从李道传的历史可见,李道传在仕途上似乎没有什么曲折。他一路顺风,从小学教授到州官,代吏部侍郎(副部级)一直到兵部郎官,不少官职都是他自己推辞不干的,哪里有受史弥远"权奸迫害"的影子呢?

       陈宓,丞相陈康伯的儿子。陈康伯和史弥远的父亲史浩同时为相,两人是好友。四明史氏宗谱中史简的像赞就是陈康伯题的。据史载:陈宓少时曾登朱熹之门,与 黄干要好,他没有中过进士。知安溪县。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敢直言。曾言:"宫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穰,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于击鲜,边事方殷 而桩积反资于妄用,此宫闱仪刑有未正也。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台谏用慎默之士,都司枢椽,无非亲昵,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 柄有所分也。"奏入,丞相弥远不乐,而中宫庆寿、三牙献遗,至是为之罢却。迁军器监簿。嘉定九年时,又上疏直言三事: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德贵乎公,台 谏之言贵乎直。"擢太府丞,不拜,出知南康军。诣史弥远别,弥远曰:‘子言甚切当,第愚昧不能行,殊有愧耳。’"宓至官,造白鹿洞,与诸生讨论。改知南剑 州(今福建南平市),创延平书院。知漳州,未行。宝庆二年,提点广东刑狱,章复三上,迄不就。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宓拜祠命而辞职名。卒,进职一等致仕。 "三学诸生以起宓为请,而没已阅月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