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元新政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刘彻在未央宫正殿的御座上端坐,接受群臣的祝拜。群臣的颂贺声使得刘彻真正感到了皇权的威力。他的第一份诏书就是几张委任状。他先封母亲为皇太后,窦太后为太皇太后,封长公主刘嫖的女儿阿娇为皇后,入主中宫,实现了他小时候"金屋藏娇"的诺言。

      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汉武帝又封自己的母舅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那位敢于冒险的外祖母臧儿被封为平原君,这一切都是这个大胆的女人所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她是这次冒险的最大赢家。

      建元元年(前140),刚登基的刘彻,静下心来正视刘家几代人历经六七十年时间给他留下的这份遗产。

      汉高祖刘邦从泗水亭长起家,趁着兵荒乱,靠自己的胆识,拉起一支反秦的队伍。他交了不少的朋友,而且为人讲究义气,因而势力发展很快,最后在与项羽争夺全国大权时,以弱胜强一统天下,建立了汉帝国。

      汉建国之初,正是多年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力薄弱。就连刘邦出门也找不到清一色的四匹马来拉车。那些官至丞相的大臣们上朝时也只能坐上拉的车子。平常百姓家的日子更加难过,家徒四壁,没有隔宿之粮。当时无论是国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贫困。

      等到天下基本上平定下来之后。刘邦下令采取一些恢复农业的措施,对于不务农的商人则采取打击措施,不准他们穿绸缎做的衣服,不准他们乘坐车辆,并且加重了商人的负担,在社会上给商人低贱的地位。农民都回到土地上,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对于北方匈奴的侵扰,刘邦曾做过一次无力的反击,在白登山上被匈奴骑兵围了七天,幸好陈平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妻子)这才侥幸生还。为了不加重百姓负担,汉高祖忍辱负重,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节省精力发展国内经济,以图后报。

       到吕后、惠帝时期,社会刚刚步入太平,仍对商人进行限制,规定不许工商业者及其子孙做官。官吏的薪俸和政府的开支仍向农民征收,但已减少了巧取豪夺的现 象。地税一般保持在十五税一左右。农民减轻了负担,有了小块的土地,生活也日渐好起来。上自皇帝、下到诸侯,各人有各人的汤沐邑,这样各自收支平衡,不靠 政府拨给经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到文景时期,继续实行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清静节俭,使全国的百姓免受过分的劳役之苦, 以保证他们的耕作时间。如果不遇上大的水灾和旱灾,人民可以家家自足。无论城里还是乡村,官府的仓库里满满地装着粮食和钱财。长安城内国库中的钱堆放在一 起,因为时间太长,用来穿钱的绳子都烂断了,铜钱散乱在一起,多得无法计算。粮仓里的粟米,一层一层向上堆,堆得太高,甚至有许多粮食从仓中流到露天之 下,因而烂掉不能再吃。

      这时候,就连平民百姓都能骑上自己的马匹在大街小巷中往来奔忙。田野里的马牛更是成群结队。要是有人骑着一匹雌马或者小马,人们都会瞧不起他,嫌他太寒酸,因而不愿跟他往来,就连看城门的小官吏也都能有好肉、好饭享用,可见当时天下之富。

      官位不高的小官吏们,因为生活优裕,直到自己的孙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也不愿图谋升迁。有的人总是干一种官职,时间太长了,甚至把官名改变成了自己的姓。人们只记得他的官名,反而忘了他的姓名。有些看仓库的就从儿孙起改姓"仓"或者"库"。

      衣食足,知礼节,文景时期人人自爱,把犯法看成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互相之间劝勉多做好事,不愿因为做坏事而受到朝廷的羞辱。每年官方处决的犯人只不过有几十个人,天下一片太平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也正是这个时候,法网太宽,浪费奢侈的风气又兴起来了。尤其是一些富人家更是挥霍无度。官员们也竞相展示豪华,他们住的宅子,穿的衣服,坐的车子,简直跟皇帝不相上下,这种僭越也没有得到限制。

      汉武帝面对的就是他的先辈们给他留下来的丰富遗产。他总觉得国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完,粮食多得吃不完,而前几代人却又省吃俭用,清静无为,真是不可理解。同时他也对先辈们给他留下这么一大笔丰富的遗产而感到庆幸不已。

      初登帝位的汉武帝是个热血少年,他有活力,有抱负,他想在先帝们为自己搭好的历史舞台上,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要用这笔丰富的遗产,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好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首先下诏命令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国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丞相卫绾上奏:"所推举贤良,如果陈说申不害商鞅韩非、苏 秦、张仪等人的言论,这样会淆乱国政,请一律罢去。"皇上同意了。二月,大赦天下,赏赐人民爵位一级。当然,这爵位并没有任何的实权,只不过是在触犯规律 被定罪的情况下,可以用爵位赎罪。

      为了安抚人民,又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四月初九日,下诏说:"古代立的规矩,乡里以年龄为 准,朝廷以爵位为重,治理国家教化民众,要把德行置于重要位置。可以说在乡里中尊重长者,奉养老人,是古代的遗教。今日天下的孝子贤孙愿意尽心尽力赡养自 己的长辈,然而他们外迫于公事繁忙,内乏于资财,因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朕深为同情。百姓年龄在九十以上的,朝廷已有给其米粟以为糜粥的制度,再增加对年 满八十岁的免除全家二口人的赋税,年满九十的免除全家甲卒。以促进贤子孝孙履行其供养老人之责。"

      七月,下诏令说:"宫廷卫士去故置新常达两万人,省去一万人。开放朝廷养马的苑囿,以赐平民放牧采樵。"

      议定建立帝王宣明政教的明堂。派遣使者用安稳舒适的车辆,携带着布帛与宝玉,征召鲁申公进朝。

      继续征召贤良,征问董仲舒关于治理国家之事,这样的征问一共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作答。由于对策的首篇专谈"天人关系"问题,因此这三问三答以"天人三策"为名而载入于史册。总体而言,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五项重大建议:

      (1)建立明堂礼制,约束贵族行为;

      (2)建立培养官吏的国家太学,从民间选贤良,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通仕之途;

      (3)提出一套天人学说,用以约束警策皇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