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凿空西域的外交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传略】张骞(?~前114),西汉汉中郡成固县(今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传见《汉书》卷六一。

      张骞初为郎官,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应募出使西域,结约大月氏夹击匈奴。去时经河西走廊,被匈奴羁押十余年,配妻,有子,仍念念不忘使命,持汉节不失。后逃出匈奴西界,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并耳闻身毒、安息诸国情况。元朔三年(前126),始返回长安,历时13年。拜太中大夫。元朔六年(前123),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以中郎将职,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以击匈奴。其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回长安后,张骞被任命为主持朝廷礼仪和边疆民族事务的大行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加强了中原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张骞凿空的西域之路,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信使往来不绝。

      【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成为古代闻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张骞生活于距今2100多年的时代,在欧亚大陆上,当时有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东方文化相互辉映。张骞的凿空,促进了三大文化的交流,可以说,他是撞击中西文化交流之火的第一人,其丰功伟绩与"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相比,也毫无逊色。

      张骞外交活动的目的是斩断匈奴右臂。当时,在蒙古高原的强大游牧民族――匈奴,与汉王朝在东方对峙。匈奴之势力范围,东接鲜卑,西逾葱岭,北边今贝加尔湖,南与汉为邻,拥有骑兵30万,不时侵入长城以内,对汉王朝有严重威胁。汉高祖及文帝、景帝时,因无力进行反击,而不得不采取和亲与大量赠礼的退让政策。汉武帝时,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已"财阜有余,士强盛",遂筹划反击匈奴之事。汉朝了解到河西走廊原为大月氏疆土,后被匈奴强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而且匈奴还在残酷奴役西域各族。于是,汉王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共击匈奴,截断匈奴右臂,配合汉军作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骞领受了这一前无古人的任务,手持出使凭证――汉节,带领了胡人堂邑父和百余名随从,踏上了充满艰辛的道路。且不说被拘于匈奴的苦难。逃出匈奴后,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他们奋力向西跋涉,有时甚至由堂邑父猎取飞鸟走兽充饥解渴。几十天以后,他们越过葱岭,到达地处费尔干盆地的大宛,受到极想与汉朝来往的大宛王的欢迎。经康居,到居住在阿姆河(古称妫水)以北的大月氏。张骞的任务是与大月氏商约夹击匈奴的军事计划。然而,大月氏自西迁至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暖、生活安定,又臣服了周围的大夏等国,已经不再想向匈奴复仇。张骞在始终得不到月氏王联汉抗匈许诺的时候,耐心说服等待达一年之久。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主要使命是与乌孙人缔结兄弟之国,劝其迁回故土。但当时乌孙,正逢其间出现变乱。年老的乌孙昆莫(王)猎骄靡穷于应付,无暇顾及张骞的要求,但仍派遣几十名使者随张骞到长安,向汉武帝献马道谢,从此与汉关系友好,先后迎娶汉宗室女细君和解忧两位公主,并在宣帝时与汉军东西夹击,一举摧垮了匈奴的势力,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张骞作为一位强国的外交使者在西域活动,始终贯彻汉武帝"以义属之"的和平宗旨,讲求忠诚与信誉,获得了极大成功。这种和平外交,在古代世界史上极为罕见,不能不予以充分的肯定。

      张骞凿空西域的更伟大之处,在于其彻底改变了东、西方人民的世界认识。打开前2世纪以前的东、西方著作,其中关于对方情况的零星叙说无不充满了神话色彩。崇山峻岭的地理阻隔,使东、西方之间缺乏了解和交往。张骞,是第一位有记录的东方大国的官方使者。他克服匈奴的重重阻挠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来到西域。本人及其副使的足迹西到咸海、里海,南至印度洋的广大地区。张骞亲自考察了这些地区的人文、地理、物产、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回国后,用这些第一手材料写成《出关记》一书,向汉武帝报告。司马迁根据《出关记》撰写了《史记・大宛列传》,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西域地区的历史资料。《出关记》除准确地记载了西域十几国的地理情况外,着重谈到这些地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物产情况,都是中原地区的人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此,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对亚洲西部乃至欧洲的科学了解,大开了眼界。张骞将古老黄土地的文明带到西域,又将西方的异域文明带回中国,对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有无可估量的推动。

      张骞西域之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张骞以自己两次出使西域的壮举,向世人做出了榜样,过去普遍视为遥远而无法征服的中原往西域的道路,并不是无法逾越的绝域。此后,汉朝不断派使者沿着已经畅通了的东西之路前往西域各国,直至与大秦(罗马)交往,一年里有五六起或十几起,人数多的有几百人,少的也有上百人。西域各国也不断派遣使者到汉朝来。中原的丝、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炼钢术、铁器、灌溉技术、造纸术、桃、梨、杏、姜、桂、茶叶、白矾、砂糖、樟脑等陆续传入西方。当时,遥远的古罗马"富豪贵族的妇女,用中国的锦绣文绣作成衣服,光辉夺目"。(普林尼《博物志》)以至每磅丝料的价格,竟达12两黄金。西方人从生产工具、衣服食物到文化用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西方的毛皮、毛织品、杂技、玻璃、琥珀、良马、狮子、犀、孔雀、骆驼、苜蓿、胡桃、蚕豆、石榴、芝麻、无花果、菠菜、黄瓜、芫荽、佛教、绘画、艺术、乐曲、弹奏乐器等相继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有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伟大先驱的张骞,是一位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

      【余论】张骞涉流沙,度天山,穿敌国,九死一生,备尝艰险,去时百余人,生还仅二人。其不辱使命,抗拒匈奴,结约西国,深受西域君民爱戴。后之使者,悉以博望侯为号,才能取信西方。其爱国精神,深远影响,千载之后,仍然有振人之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