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侯张骞》前言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张骞汉武帝派遣,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开辟了贯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他是西汉的杰出人物、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地理学家,是汉武帝与西域各国交往所倚重的智囊人物。他给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

       爱国精神。汉朝欲事灭胡,乃募能使者。张骞立志报国,以郎应募,肩负着相约大月氏国和汉朝共同夹击匈奴的使命。张骞与其属(员)沿途克服了沙漠缺水、高 山缺氧、席冰而寝、射禽兽给食的各种困难,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了出使大月氏国的任务。其后,张骞率军出击匈奴、贻误军机、"失期,当斩,赎为庶人",他 不消极悲观,仍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时刻关注着联络西域,抗击匈奴的朝中大事。他积极向汉武帝提出了联络乌孙,夹击匈奴的建议,建议被汉武帝采 纳。

      战略眼光。汉武帝用武力开通了河西走廊的道路后,召见张骞,接受了张骞联合乌孙、结为仲昆兄弟、夹击匈奴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 将,出使乌孙。张骞到达乌孙后,向乌孙王提出东迁故地――祁连、敦煌间与汉结盟,共同抗击匈奴的建议,未能实现。但乌孙王愿派使者送张骞回长安,"因令窥 汉"。乌孙使者到长安"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其后,"乌孙王昆莫遣使来汉,以良千匹,请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乌孙 王以为右夫人"。从此,汉和乌孙联姻、结盟,实现了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并于公元前七十二年、汉派十余万骑兵配合乌孙骑兵,共同夹击匈奴,使匈奴损失数万 人,牲畜七十多万头。自此匈奴日益衰败,被赶到大漠以北。

      持节不失。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所获。然骞持节不失,啮雪苦节、伺机逃 走,往求大月氏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张骞敢于同乌孙 王昆莫分庭抗礼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同时张骞在2000多年前敢于劝说汉武帝和乌孙国王结为昆弟,显现出他超凡的胆量气势和远见卓识、雄才大略。

       恪守信义。张骞出使西域,与各国交往中颇重信义,被公认为"骞为人彊((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 来,于是西北国始通汉矣。"使者相望于道,人所(jī:同赍)持,"皆称博望侯以质(诚信也)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由于张骞用《论语・阳货・论仁》 的思想感染,使西域各少数民族愿意归附于汉朝。为尔后汉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管辖36国官员的任命,对西汉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身许国。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两次随军出征,一次开发西南夷。他一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捍卫西汉领土完整,国家的稳固富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骞凿空(探险)西域,开辟了贯通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从古到今,无数中、外人民通过丝绸古道,源源不断地交流着亚、欧各地科学发明创造的成 果;运送着东西方百姓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对人类物质文明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敬慕。这一壮举磁石般地吸引着中外学者、游客,沿"丝 绸之路"遗址考察、研究,前来拜谒张骞陵墓,祈望得到张骞持节不失,坚韧不拔、英勇奋斗、开拓进取的史料,却大都难以如愿。笔者作为张骞的故乡人,甚觉此 史料不可缺失。故而从1985年前后就阅读《史记》、《汉书》,广泛搜集有关张骞的历史素材,参阅前人有关张骞的论述和《张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有关资 料,还运用了新发掘的材料(如张骞墓博望陶片、西汉墓出土丝绸、铸铁工具等),加以详尽考证、推理、辨识、阐明了自己的见解,终于写成了《博望侯张骞》一 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提议将丝绸之路列入"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必将激励东、西方人民继承前人智慧,构建现代文明社会。使"丝绸之路"再现 昔日的繁荣、迎来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