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次出使西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张骞率领堂邑甘父一行人出使西域,去完成联络大月氏国共同抗击匈奴的重任。这是西汉王朝第一次派人走出国门,也是西汉王 朝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朝廷为其挑选壮士、随从、选备良和物资。临行前,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前,置坛场,设香案,祈求苍天保佑张骞等人一路平安。汉武帝 骑在马上挥手,群臣在汉武帝后面鞠躬,向张骞及堂邑甘父等人告别。张骞持笏板跪在地上拜辞君恩,满怀豪情壮志,昂首启程。

      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送行图

      张骞身穿圆领开襟大袖大袍、头戴毯制圆沿方顶防风帽,骑着骏马,手执头节杖。随从们举着旗,他带领100多名弓马娴熟的壮士,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凿空(即探险也)西域的艰险旅程。

      受汉武帝招募的一位匈奴人堂邑甘父("堂邑氏,姓胡奴,甘父,字"。奴隶出身,)与张骞同行作向导。(他精骑善射,痛恨匈奴贵族侵略汉朝的行为)他们经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翻越龙首山、合黎山、向匈奴地界前进。

       到河西走廊边界,"经匈奴中"《史记・索隐》(索隐谓,道经匈奴),他们怕遇到匈奴骑兵,就在夜幕降临时,悄悄地进入匈奴腹地。极目眺望,沙丘起伏,犹 如大海的波涛。不一会北风呼啸、黄沙滚滚,使人睁不开眼睛,只得放慢速度,摸索前进。走了一程,只见鹅毛大雪漫天飞舞,霎时,大地披上了银装。张骞感到奇 怪,小声问甘父:"这是怎么回事"?甘父回答说:"这里气候变化异常,人们常说,北风呼啸卷黄沙,胡地八月飘白雪"。张骞忙叫大家增加衣服,注意保暖。由 于遍地皆白,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他们只好扯起帐篷等待天亮。

      天亮了,张骞一行又出发了,炎炎似火的烈日,融化了沙漠上的薄雪,热气蒸人,人人汗流浃背,喘不过气来,他们冒着高温又继续前进。

       当天晚上,张骞一行正向西北方向前进,突然有人惊叫了一声,"看!大星星。"张骞和甘父仔细观察,认出是灯火。他们怕被匈奴骑兵发现,叫大家绕过灯笼 走。正在这时从远处传来了"站住"的喊声,张骞敏捷地搜索四周,发现侧后方有两个黑影飞驰而来。张骞意识到这是匈奴哨兵,他用手拉了一下甘父,两人急转身 拈弓搭箭,只听"嗖嗖"两声,那两个哨兵"嗨哟"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他们迅速离开原地,奔走了几天,带的水都喝完了,由于干渴,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 有的人甚至头发昏、眼发黑,晕倒在地上。

      正在干渴难熬的时候,西方天边出现了一片葱绿的草地,水洼似镜,群如云……张骞便和伙伴们 艰难地策马前行,向西奔去。谁知美妙的草地、水洼、羊群竟然莫名其妙地不见了,眼前依然是无边无际的荒漠黄沙,甘父告诉张骞说:"这是沙漠地区在夏季经常 发生的奇异幻影,就像汉人在海上看到了‘仙山琼阁’一样"。这就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张骞和伙伴们继续在芦苇丛生的地方找水喝, 走了一会,来到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忽然飞来了一枝鸣镝,芦苇丛里匈奴伏兵一拥而出。张骞临危不惧,一手紧握节杖,一手拔出寒光闪闪的宝剑,大喊:"冲 啊!"战马飞奔嘶叫!刀光剑影,勇猛厮杀,激战到最后,终因人少,寡不敌众,张骞等人全部被俘。

      匈奴骑兵发现张骞一行是汉朝的人马, 就辗转押送至匈奴单于王庭。(今呼和浩特市一带)张骞一路上把走过的草原、沙漠、山川、河流的地形地貌、结构方位、去向、交通等状况,默默地记在脑海中, 以便为尔后使用。一到匈奴王庭,就押解张骞去见单于、"军臣单于"一见张骞,就喝令他放下节杖,张骞为了维护汉朝的尊严,冒着将受黥刑的危险,持节杖不 放,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大汉朝出使大月氏国的使臣,这根节杖绝不能放弃"。张骞威武不屈不甘受辱的坚强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单于佩服,想羁縻住张 骞,让张骞背离汉朝,归顺匈奴,既可显示自己的宽大,还想留张骞在匈奴做官。张骞傲然答道:"我是汉使,岂能做匈奴的官。奉我朝天子派遣,出使月氏国,请 大王下令释放,让我完成使命"。军臣单于傲慢地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他对汉朝派使臣出使大月氏国,疑虑重重, 想查清原因,必须囚禁。于是冷笑几声,恶狠狠地说:"我不允许汉使到月氏国去!"然后把张骞赶出王庭,和甘父等人一起分给匈奴贵族当奴隶。

      过了一段日子,单于下令把一名匈奴女奴许配给张骞为妻,一年后生子。单于想用夫妻、父子之情笼络其心,使张骞意志衰退,丧失对汉室的忠心。

       《史记・大宛列传》载:"留骞十余岁"。张骞被匈奴囚禁了十年,岁月煎熬,使他变得苍老、消瘦、鬓发花白。匈奴的监视也渐渐放松了,而张骞意志弥坚持节 不失,寻找时机,继续完成联络大月氏国的重任,他经常席地而坐,身靠枯树,眼望西方,筹谋着逃走之策。并设法同甘父等人取得联系,让伙伴们暗暗准备好弓 箭、马、干粮,等待逃跑机会,并鼓励随行人员不要忘记肩负的使命,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大月氏国。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张 骞"居匈奴西",一天早晨,正在遛马的张骞,忽听河对岸人马嘈杂,尘土飞扬,原来是单于最近攻打汉朝失利,把这一带驻军调往前线,张骞暗想逃跑的机会来到 了,忽听有人轻声地叫他的名字。回头一看是堂邑甘父,并向张骞说他逃出虎口的经过和当地骑兵调动的情况,张骞和甘父商量决定:各自分头去通知伙伴们带上弓 箭、马匹、干粮,当晚半夜在河边柳林聚集逃走。

      张骞回到毡篷,想把逃跑的打算告诉妻子,然后一同离开,转念一想,孩子太小,带着是个累赘,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正在极度苦闷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节杖,使张骞想到联络大月氏国的重大使命还未完成,顿时增加了无限的勇气,下定决心只身逃走。

      张骞在极度苦闷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节杖。这节杖又一次使他想到联络大月氏国的任务还未完成,下决心只身逃走。

       半夜,张骞出帐篷观察动静,趁匈奴毫无防备,牵着马来到河边柳林,聚齐了甘父等三十几个伙伴。大家十年没见面,有许多话要说,可是谁也没有吱声,张骞把 手一挥,大家一齐跳上马背,"骞因与其属亡乡(逃走到达)月氏"。为了避开匈奴人,他们不走绿洲,专走沙窝和荒僻的小路,一口气跑了100多里路。背后渐 渐显示出肚白颜色,一个伙伴勒住马叫道:"我们走错了,回长安的路应该向东南方向走,怎么反往西行呢?"这时,张骞高举节杖,大声向伙伴们说:"我们的 使命没有完成,怎么可以回去?眼下匈奴侵扰汉朝比以前还厉害,去大月氏国联络更有必要,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大家再没有什么犹豫的了,急剧的奔向西 方。

      张骞和堂邑甘父在匈奴被囚禁时,利用给贵族放牧羊之机,对匈奴的山川、地形、地貌、沙漠、草地、交通要道,气候变化,匈奴的兵 力部署都做了充分调查,但他还是征求大家的意见,经过研讨辩论一致认为必须避开河西走廊的休屠王、浑邪王占领的地区,从酒泉、敦煌以北沙漠、草原地带向西 穿行,这是一条安全的通道,不会遇到匈奴骑兵的拦截。尽管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行走困难。但必须要迎难而上,才能平安抵达大月氏国。

      在举步难艰的恶劣环境下,张骞一行顶着烈日,迎着风沙,昂首前进。极目远望,空旷石滩,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骆驼粪便为标识来辨认前进的方向,晚上则依靠北斗星辨别往西北前进的方向。

       某日,忽见晶莹的水闪闪发光,大家充满了希望。奔跑到水边,发现原来是个大湖,湖水又咸、又苦、又涩,几乎喝不下去。张骞让伙伴在泽边长芦苇的湿地方挖 个坑,渗出来的水尽管还带着咸味,但总算可以喝了。张骞告诉大家,他曾听妻子说过,匈奴西边有个大湖叫"盐泽"(今新疆罗布泊),过了"盐泽"就走出了匈 奴西边的边境,估计这个大湖就是"盐泽"。大家听后无不欢喜雀跃。

      张骞率队西行中,碰到一个牧民,顺便打听去大月氏国的路线。牧民 说:"沿天山南麓向西边走,还有几千里路"。他们沿着牧民指点的路线经尉犁(今新疆尉犁)、焉耆(yān qì)(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龟(qiú  丘)兹(zhí 知)国(今新疆库车东)、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县)、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一带),到达了葱岭山脚下,就住下来休整。经过访问,找到了一位 朴实、热情的当地土著人作向导。他告诉张骞要翻越这座高大险峻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还得攀登悬崖绝壁、雪山、冰峰,的确有许多困难。但只要充分地做好 准备工作,就能逾越天险,到达目的地。

      一个晴朗的早晨,向导带着张骞等人来到葱岭山脚下的河谷旁,沿着河谷向上游攀登。将近中午,忽然从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群峰呼啸,山摇地动。向导惊呼:"注意山洪!"张骞和大家赶快爬上山坡,顿时河谷被翻滚的浪涛吞没。

       惊魂稍定,他们继续攀登高山,大家感到头昏眼花,心慌气喘,举步艰难,但他们仍克服高山缺氧的困难,向葱岭攀越,历尽艰险,终于到达葱岭山巅。不一会儿 有的人伤风感冒,咳嗽不止,有的人眼睛受雪光的刺激,引起眼痛流泪的雪盲症。张骞只好吩咐大家找个遮挡风雪的地方,搭起帐篷为有病的人治病。一会儿,向导 从山上挖来一丛丛绿色的管状植物,熬汤治病。并给大家说:"这就是葱,‘葱岭’由此而得名"。

      经过几天的治疗,病人恢复了健康,他们 又向着乱石耸立、荆棘丛生的雪山攀登。衣服被挂破了,鞋也磨烂了,他们就把皮衣的袖子割下来裹在脚上向前奔走。突然附近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向导说:"脚下 是冰山,那声音是冰山融化的流水声"。张骞意识到冰山一塌,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督促大家赶快离开这儿。走了一会,果然见到了塌陷的冰山。断层下面是看不 见底的深渊,上面结着一层薄冰,令人不寒而栗。抬头向远处的山谷看去,白浪腾空,奔流而下。走近一看,原是高达数丈的浪头结成的冰柱,晶莹透亮,向导说: "这就是冰河"。

      张骞和伙伴绕过冰河,在翻越雪山的途中,无粮充饥,只有靠甘父沿途"射禽兽给食",大家才翻过雪山主峰,找到了一条 西流的河谷,顺河谷而下蜿蜒穿行到第三天下午,来到河谷出口处的草地上。张骞和伙伴们搭起帐篷,欢庆翻越世界屋脊的胜利。他们热情款待、厚谢了向导,继续 向西北方向前进。过了数日来到大宛国境(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费尔干纳盆地,中亚、卡散赛),大宛国哨兵盘问他们的来历,因语言不通,就要带他们去见国 王。

      过雪山缺粮,靠甘父射禽兽给食,才翻过雪山。

      张骞到大宛国后,看到大宛国农业发达,盛产稻、麦、葡萄酒,富 人藏酒多达万担,能保存几十年不坏。大宛国的良马也非常著名,确实是一个富庶之国。"王治贵山城"。大宛国王"闻汉之饶财",确信汉朝是一个物产丰富文化 发达的东方大国。早想跟汉朝交往,只是"欲通不得"。今汉朝使者到来,使大宛国王喜出望外,即刻在王宫里接见了张骞等人。见面之后,国王彬彬有礼地问张骞 曰:"若欲何之?"张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王)以为然。"

      大宛国王在王宫里接见了张骞等人,同意张骞的要求,发导驿送马同张骞前往大月氏国。

       大宛国王知道了张骞一行的使命,对张骞等人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为发导驿抵康居"。专程派向导同张骞一行骑着大宛国王赠送的汗血 马飞也似的向前奔驰,不几天就到了康居国(今阿姆河以北咸海与巴尔喀什湖之间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康居人又把张骞送到大月氏国。

      张 骞一行踏上大月氏国土之际,心情格外激动,他们含辛茹苦,历尽险阻,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终于在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才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大月氏国都 "遂都妫(guí龟)水以北为王庭"。(今阿姆河上游)张骞看到一座座帐幕星罗棋布,街上车水马龙,猜想这是一个大国,正是我们联合的力量。可是,张骞没 有想到,大月氏国王已为胡(匈奴)所杀,立其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实际上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当国王。张骞见到大月氏国女王后,要求对方和汉朝结 盟夹击匈奴,收复失地,报仇雪恨,女王听了初则犹豫不决,继而借故推辞,张骞"竟不能得月氏(女王的)要领(答复)。"其原因是大月氏人赶跑了原来的主人 ――大夏人,已安居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地肥绕、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张骞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妫水南大夏的国都蓝氏城(兴都库什 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留岁余"对大月氏国相临的国家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大夏国"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有五翕(xì 希)侯分握 政权,皆属大月氏国臣下,汉朝不可能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张骞一行在街上观看,看见有各种肤色的商人,他向一个白肤碧眼的安息国(今伊 朗)商人打听情况,那商人拿出张薄羊皮,张骞一瞧,上面从左向右横写着字,却一个也不认得,他笑着说:"我们汉朝的文字是从上到下写在竹简、木片、丝绸上 的,跟这不同"。安息人忙掏出一把银币,要买丝绸,原来他把张骞当作做买卖的人了。张骞看那钱币,却是一块圆的,上面铸着安息国王的头像,"以银为钱、钱 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跟汉朝的五铢钱不一样。他们正说话时,忽从街心传来了一阵叫好声。大月氏官员说:"那是条支人(今伊拉克一带)在卖 艺,""国善眩"。张骞一行好奇地走上前去观看。"嗬!"真是两个"条支"眩人(杂技艺人)在表演。一个从口中吐出火焰,另一个把刀吞进肚子里。接着又有 人骑着一只大鸟上场。这鸟有山羊那么大,短短的翅膀,细细的脖子,两只腿非常粗壮,它就是鸵鸟。因长期生活在沙漠中,才变成这样子。

       张骞走进一家商店,发现一种布,他仔细一看,揉一揉,高兴地喊起来:"这是蜀布,是我们汉朝蜀地一带织的布。"甘父摇摇头说:"这里离汉朝有二万多里路, 怎么会有蜀布?"张骞肯定地说:"蜀布质地细致,柔软,我小时候常穿,错不了。"张骞在一堆杂货中发现一根竹制的手杖,便大喊道:"看邛(qióng  穷)竹杖!"邛竹节很长,实心,生长在蜀地邛崃山。他们一打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身(yún 云)毒国商人贩运来的。张骞脑中不由得萌生出一个大胆的设 想,他在地上画了几道印子说:"从蜀地可到身毒国,从身毒国又可到大月氏国,今后汉朝如再派使者到大月氏国,何不从蜀地出发,不经过匈奴之地,由身毒国绕 道儿走呢?"大家称赞这个主意好!甘父还提出这次回归时就这么走,可是蜀布和邛竹杖是身毒国商人带来的,这里的人,谁也没有去过身毒国。张骞和伙伴们千方 百计地向人打听情况,可是大家说的含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所以没有打探出一条由大夏国经身毒国到达长安的路来。为此,在回归的路线上,他们吸取来时走北 道被匈奴扣留的教训,改走南道"欲从羌中归"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张骞由大夏国又到大月氏国,并向女王辞别,翻越葱岭,沿昆仑山北麓,经莎 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登上阿尔金山来到祁连山南麓进入羌人居住的地区(柴达木盆地)。因气候变化异常,多数人生病 了,张骞决定原地休整。突然,尘烟滚滚来了一队匈奴骑兵,他们在长途跋涉极其疲惫的情况下无力抵抗,又一次被俘了。这时他们才知道,匈奴势力已经扩展到了 祁连山南麓的柴达木盆地,张骞一行"复为匈奴所得",又被押解到匈奴王庭,军臣单于得知张骞等人再次被俘,得意地说:"谅他们再也逃不出我的手心",让卫 士们将其鞭打了一顿,罚做苦工,严加看守。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军臣单于死后,其弟"左谷蠡(lí离)王(伊*(稚)斜率 军)攻其太子(于单)、自立(为单于)。"匈奴太子于单逃到汉朝避难,被汉武帝封"陟(zhì治)安侯"。匈奴贵族发生内讧,"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 具亡"。一天下午甘父溜进张骞的帐篷内,告诉张骞,看守咱们的匈奴兵士都打仗去了,要赶快逃走。他们刚出帐篷,迎面跑来一个女人,张骞仔细一看,是他的妻 子。原来张骞的妻子打听到张骞的消息后,带着孩子来看他,不幸孩子中途夭折。夫妻久别重逢,彼此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可是哪里顾得上呢?张骞向妻子招了招 手,三个人便沿着荒僻小路一溜烟的向东跑去。跑着、跑着,忽然迎面来了三个匈奴骑兵,神色慌张,显然是战败落荒逃走的。甘父急中生智,隐蔽一旁,连放数 箭,三个匈奴骑兵中箭落马。他们跑步冲上去,迅速换上匈奴兵的衣服,纵身跃上马背向东南跑去。奔驰了好几天,才走出匈奴之地。终于望见了雄伟起伏的万里长 城上飘扬着一面面大汉朝的旌旗。张骞想起这些年来历尽苦难,冲破道道险关,重重阻隔,经过13年磨难,终于在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回到了朝思 暮想的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出发前100多人,现在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甘父两个人,张骞不禁流下了热泪,思念着那些未能返回的弟兄,他们把生命 献给了联合大月氏国、凿空西域的交通线上,真是功不可没。

      一直杳无音讯的张骞突然回来了,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立即接见了 张骞、堂邑甘父。这时张骞头发已经花白,那节杖上的牦(mào 毛)牛毛也几乎脱光,他把通往西域的经历,以及在西域各国所见所闻系统地向汉武帝做了叙 述。还说他在大夏国时见到过蜀地产的邛竹杖和蜀布,听说这些物品是从身毒国运往大夏国的。推想身毒国可能在大夏国东南,从西南夷出发到达身毒国一定不远。 如汉朝再派使者去大月氏国,可由西南夷出发,先到身毒国,再从身毒国经过大夏国,然后到大月氏国,这样可避匈奴拦截扣留的弊端,并提出疏通西南夷,探求身 毒国的方案,汉武帝听了兴趣大增。后来这个报告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张骞把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风俗习惯、地理 位置基本轮廓勾画出来,成为研究古代西域各国的珍贵资料,也是汉朝联络西域各国人民,交流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开展友好往来的重要途径。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联络大月氏国共同抗击匈奴的任务。却了解和掌握了西域诸国的情况,为汉武帝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可贵的依据,同时 也为西汉群臣百姓增添了西域的地理知识。汉武帝认为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特别有功,"汉拜骞为太中大夫(掌管议论政事),堂邑甘父奉使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