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死于谋杀?对屈原死因的不同看法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屈原

  •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而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更是感召和教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从著史至今,虽然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千百年来,屈原的死因历史上广受争议,许多人都在探求他的真实的死因。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年),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 一,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 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他主张楚国与齐国联 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 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他一度被召返回朝。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 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以此防止 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成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屈原投江自杀的故事。而其中对屈原自杀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 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 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后来,有人提出屈原死于谋杀观点,说屈原与南后郑袖私通,太子横是他们的私生子。横执政为 顷襄王后,屈原的政敌子兰、靳尚之流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危险,派杀手赶往汨罗江刺杀屈原。对此,现在大部分专家只是赞同屈原死于谋杀这一观点,至于屈 原与郑袖私通引来杀身之祸之说,实在不敢苟同。

      先说说关于屈原自杀的几个疑点。

      首先,屈原的生卒年月及享年不明,史家历来对此分歧很大,现在大多从郭沫若说,

      即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卒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享年六十二岁。但梁启超认为"他该是西纪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间的人"。公元前278年和公元前288年,分歧之大,由此可见。

       屈原若死于公元前288年,则"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公元前278年),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说不成立。若死于公元前 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时,则自杀说大有疑点。秦军攻郢都,虽城破,但国未灭,若因悲愤难捱而自杀,也应在数十年之后。说屈原的自杀是"以身殉了自己的 政治理想",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请先看一段材料: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及左徒、三闾大 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 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加之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 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 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 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 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由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屈原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写 诗是他的副业,主业应是从政;更可以看出屈原真正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国君,实现楚国统一。他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怎么会因为郢都被破而自杀?若说屈原是因为对 执政者的失望,愤而自杀,更不通,据史料载,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将入秦之时,屈原还曾力谏,可见屈原虽身于江湖,却心系朝野;若说是对顷襄王的失望而自 杀,也应在第二次被逐时。屈原二次被逐离开郢都至公元前278年,约有十多年时间,这十余年屈原生活宁静,正处创作旺盛的时期,怎么可能自杀?

       两千多年来,人们用以证明屈原自杀的唯一证据,是他被放逐之后所写的著名诗篇《怀沙》。该诗流露出他自杀的心迹,并且还暗示人们:自杀的方式已经确定, 那就是"向江中忿然跃去啊,好拥抱那柔软的泥沙"。但是,已经有一些研究者指出,《怀沙》很可能是一篇仿作,因为它的某些语言不符合屈原的模式。

      所以,还可从另一个角度去推测,屈原死于谋杀。

      谁谋杀了屈原?有人认为,屈原与南后郑袖私通,是导致他被谋杀的原因。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 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 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 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 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 历史悲剧。

      据说,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 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 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关于屈原与郑袖私通 引来杀身之祸之说,有疑点。若此说成立,那么楚怀王为何不杀屈原?再说屈原被二次流放,足见顷襄王并不重用屈原,怎么会引起子兰、靳尚之流的恐慌?如果子 兰、靳尚认为屈原的存在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他们为什么不在屈原离开郢都之时杀了屈原,而要在十多年之后?所以此说不成立。

      从那 首用女神的名字作为代号的脍炙人口的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对"湘夫人"——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投注了异乎寻常的钟爱和迷恋。面对如此深爱着她的屈原,郑 袖能下得了手吗?再说,他们的私情已被楚怀王知道,楚怀王也仅是放逐屈原而没杀他,更不会在楚怀王死后十多年才去杀屈原。

      不妨这样考虑:屈原此时死对谁有益?屈原这十多年做了什么?

       屈原被放逐,一夜之间由贵族沦为草民,人生价值出现极大落差,继而又被押送到白水茫茫、荒草连天、湿气浸肺,行蝎爬的沅湘流域,过着无吃无穿无人伺候 的隐居生活。身份的转变,生活的波折,消灭了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客,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此时的屈原,远离了奢靡的贵族世界,生活在朴实生动的平民世 界中,贵族生活有了平民生活的反衬,显出极端的高贵雅致,而平民生活在贵族生活的比照下,又充满了原始的活力,这些便成了诗的源泉。屈原拥有忧愤、孤寂、 思念、回忆与想象——而这一切都是诗。今日屈原已不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屈原了,他正在创造一种华美的文学形式,看着作品为大家传诵并喜爱,屈原逐渐明白了 自己的价值和才能之所在,他迎来了创作旺期。然而此时,屈原却死了。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的投降政策失败了。如果此时顷襄王重用屈原,对秦国来说无疑阻碍了统一大业的进程,屈原若死了,此时受益最大的只有秦国。别忘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国君,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大部分海内外的学者和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 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 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