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①。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②。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内心不安,把大祸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内心不安?认为受到荣宠就无上尊贵,受到屈辱就无比下贱。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什么样的表现叫做把大祸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呢?我之所以会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将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所以只有重自身如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爱自身如天下的人,才可将天下托付给他。

      注释

      ①"宠辱若惊。""宠"指的是荣宠,就是得到荣贵的地位,"辱"是卑辱,就是从尊贵的地位掉下来。"惊"是太在乎这些东西了,所以感到吃惊。句谓,遇到了荣贵,遇到了卑辱,都感到吃惊。这当然是对普遍世态的一种描写。

       "贵大患若身","贵",认为它贵,也就是把它看得太重要了。"大患"的字面义是大的祸患,引申一步是在的名利,再引申一步就是得天下。"身"是自身, 指自己的生命。句谓,把获得天下的统治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这也是对普遍世态的一种描写。老子举出以上两种人情世相,是要说明,世人不明白养生的道 理,太在乎名利了,这太可笑了。

      ②"何谓宠辱若惊。"句谓,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下面的解释就是用人情世相来说明。

      "得知若惊,失之若惊。"句谓,得得了荣辱感到吃惊,失去了荣辱感到吃惊。"之"指的是宠辱。意思是荣辱得失都吃惊,那就没一天好日子地了。这是与养生大反其道的。

      "是谓宠辱若惊。""是"指示代词这。句谓,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以上是老子对"宠辱若惊"的解释。

      解析

       老子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人是情感动物,对荣辱这种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当我们得宠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 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人类自身的弱 点,决定了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

      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

      世间常人会存在这种普遍的弱点,老子分析了产生这种弱点的原因,那就是世间常人还在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还去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

      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是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而把人的生命看得太轻。

      老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应该宠辱不惊,将天下视为身外之物。

      老子认为: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做个普通之人,而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

      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

      故事

      李泌避权让位

       在唐代中期政坛上,李泌是一个很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奸臣当权,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 是死于奸佞的谗言,便是死于武夫的刀剑。而他被四个皇帝所信任,虽屡被诬陷、谗毁,却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其中的诀窍有两条,一条是避权让位,一条是功 成身退。

      早在唐玄宗时,他还是一个少年,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他为太子李亨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李亨称他为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后来因遭杨国忠的忌妒而遭贬斥,他干脆弃职而去,游于嵩山、颖水之间,避免了一次灾难。

       安史之乱,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他出山,出则并驾齐驱,人则联床而卧,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元帅、宰相的任 免,以至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每当朝中议事时,他和皇帝联袂而坐,大臣们在下面便指指点点地说:"穿黄袍的是圣 人,穿白袍的是山人。"这样一种高级参谋的身份,使他即可参与决策,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发现有于己不利之事,进退也很自由。

      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他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作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历经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我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凭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

      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样?"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我倚托太重,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又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我不能久留的理由。"

      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是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你对我疑瞑到这个地步,哪有像我这样对待你而又会干出杀你的事来呢?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陛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不是陛下,而是我刚才说的那五条理由,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李泌对官场的风云看得可谓透彻,处理得也很得法,就是这样,仍免不了遭到奸佞之辈如宦官李辅国等人的忌妒、陷害,他终于坚决离开朝廷,隐居衡山。肃宗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宠辱不惊的欧根尼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欧根尼在晒太阳,亚历山大皇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任何恩赐。"

      第欧根尼躺在酒桶里伸着懒腰说:"靠边站,别挡住我的太阳光!"

      亚历山大托人传话给第欧根尼,想他去其顿接受召见。第欧根尼回信说:"若是马其顿国王有意与我结识,那就让他过来吧。因为我总觉得,雅典到马其顿的路程并不比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远。"

      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你不怕我吗?"第欧根尼反问道:"你是什么东西,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答:"好东西。"第欧根尼说:"又有谁会害怕好东西呢?"

      征服过那么多国家与民族的亚历山大,却无法征服第欧根尼,他很佩服地感叹道:"我如果不是国王的话,我就去做第欧根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