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以静为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大国者下流①,天下之交,天下之牝②。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③。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④。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⑤。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⑥。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译文

       大国应像海洋一样居于百川的下游,作为天下归附的交汇之所。做天下的雌性,雌性常用静态战胜雄性。雌性以静态居于卑下,所以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 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取得大国的容纳庇护。所以有的用谦下取得归附,有的用谦下取得庇护。大国不过是想要得到小国的拥戴, 小国不过是想要依附大国,双方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大国就更应当主动谦下。

      注释

      ①下流,低洼聚水之处,如江海(不单指江河下游)。大国为小国所附,如江海为百川所归,故曰"大国者下流"。

      ②天下之交,谓大国为天下之交汇,此仍以江海为喻。牝,雌者。

      天下之牝,谓大国为天下之雌者。此以动物雄性多追逐雌性,大国为小国所趋附,故以雌牝为喻。

      ③为,而。下,谦下。二句谓,雌性常以静赢得雄性,就在于雌静而能谦下。

       ④取,通"聚",保聚。"取小国"之取,保聚。"取大国"之取,被保聚。用《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人"的句式表述,此四句应为"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意谓大国以谦下待小国,则保聚小国;小国以谦下待大国,则被大国保 聚。

      ⑤二句谓,或以谦下而保聚,或以谦下而被保聚。

      ⑥兼畜人,意即聚养小国。入事人,意即取容于大国。四句谓,大国不过欲保聚小国,小国不过欲取容于大国。两者都要得其所欲,大国尤宜谦下。

      解析

      老子主要是讲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待别的小国时应持有的态度。

       春秋末期,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大国争霸,小国自保,人民不堪战争之苦。老子一贯反对战争,针对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老子痛心疾首,几乎到了 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大国者著下流"的呼声。下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卑贱、无耻,它是江河的流向。水是向低处流,海之所以能纳百川, 是因为海甘居下位,恬静宽容,无所不包,所以它成就了自己的"大",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博大。老子认为大国如果能像大海,常常处于谦 和、卑下的位置,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宁,人心安国家自然会更强盛。

      老子接着以雌性的柔和战胜强硬的道理来说明问题。大国之大并非仅凭战争兼并小国而获得,它之所以会大,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春秋时代的大国大都处在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正是这种地理位置的优越,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大国的地位。

       大国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地位,取决于统治者统治有方,他们清楚大国和小国的关系,老子也针对这种关系作论述,他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于小国。小国 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意思是说,大国如果以谦和、卑下的态度处理和小国之间的关系,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如果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大国,也能取得大国 的信任和保护。

      小国和大国的关系用海纳百川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海是博大、深沉、宽容、谦和、卑下的,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性,百川才会欣然归于它的怀抱,也因此成就它的博大、宽厚、永不干涸;百川只有得到了这样的归处才变得勃勃生机。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大国和小国并存的封建割据时代已进入最后阶段。西周时期的几百个诸侯国家在周边大国的威逼下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几乎都成了大国的附庸。

       这些小国虽然幸存了下来,但处境非常艰难,它们不但要向大国俯首纳贡,还要分担大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劳役,小国的人民不堪忍受屈辱和劳顿之苦,可又无可奈 何。大国也不肯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它们奴役小国的人民,使他们深受其苦。老子针对这种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渴望能以此来唤醒大国的宽厚和仁 慈。

      老子认为柔弱能战胜刚强,可真实的社会现状却和老子的观点背道而驰,但社会现状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而言,柔弱总能战胜刚强。综观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我们就不难发现: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故事

      毕恭毕敬才能免祸

       郑国大臣公孙黑肱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开始安排后事。他先是把自己的封邑归还给了国家,然后把族长和同宗族的人都叫在一起,宣布他的儿子公 孙段是继承人,并要求他今后不要接受太多的官职。此后又嘱咐众人在他死后,丧事要从简,千万不能奢侈浪费;拥有的土地,足够家族使用就行了,其余全都要归 还给国家。

      病床上,公孙黑肱继续用虚弱的声音对家人们说:"我听说,生在乱世,地位尊贵但能够坚持俭朴的生活,不向百姓求取什么,才 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你们千万要记住。另外,侍奉国君和大夫,一定要毕恭毕敬才能免祸。要明白,一个人之所以能平安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在于他能约束自己的行 为,而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几天之后,公孙黑肱与世长辞。

      人们评论说:"公孙黑肱善于警戒啊。《经》上说:‘谨慎地遵守公侯的法度,用以警戒意外’,郑国的公孙黑肱算是做到了。"

      化解矛盾

       一个人被领导误解,或许很委屈,但委屈解决不了问题,得想办法妥善处理领导的误解。小王是几年前从基层调到宣传部的。方部长是一个求才若渴的人,见小王 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文笔不错,就多方跑动,终于将一个人才网罗到自己的麾下。6年后,由于小王精明能干,局里调他到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主任也很喜欢他。

       过了不久,小王忽然觉得,方部长似乎对自己有点看法,关系有渐渐疏远的迹象。经了解,才知道原来方部长和办公室主任之间有隔阂。方部长认为,小王已经是 局办公室主任的人了,有点忘恩负义。误解的形成很简单,一中层干部开会,小王拿着雨伞去接上级,只看到雨中的办公室主任,却没发现站在门口躲雨的方部长, 这雨中送伞就送出误解来了。

      盛怒之下,方部长对信得过的人说,怪自己当初看错人了,没想到小王是一个势利小人,见利忘义。时间一长,这话传到小王的耳朵里了,他这才意识到被领导误解,问题严重了。这可怎么办呢?小王真的有些为难了。后来小王经过反复思考,是这样处理的:

      每当有人说起自己与方部长的关系时,他总是实事求是地说两个人之间没有矛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向方部长表明自己的人品;另一方面可以制止误解的继续扩大化,便于缓和与方部长的关系。

       小王和方部长在工作中经常打交道,他总是先向部长问好,不管对方理与不理,睑上总是带着笑容。逢到工作上有宴请,一起招待客人时,小王总是斟满酒杯,当 着客人的面向方部长敬酒,并公开说明是方部长培养和提拔自己,才有了今天的长进。小王的感激与态度,不仅是对客人的一种介绍,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心灵道白, 表示自己并非忘恩负义的小人。后来,方部长终于和小王和好如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