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帕蒙试验开始

“帕蒙”(PAMONG)是按印尼官方巴沙语的字头缩写而成的中文音译,其含义是由教师、家长、社会联合办学以普及初等教育的改革。这种办学方式,又可以按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字头缩写音译为“英帕克特”(IMPACT)。帕蒙试验的准备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印尼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BPP)对印尼的教育进行了全面评估,诊断出印尼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严重弊端,例如教育经费过少;学校教科书欠缺,缺少科学课程的实验设备;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仍然很高,能坚持完成学业的农村小学生不足半数;另外,从60年代起,其他行业就业困难,大量中学甚至大学毕业生开始涌入小学任职,由于工资偏低,他们又不得不寻求“第二职业”,从而影响了正常教学;又由于小学师资饱和,令大量经过培训的教师过剩,等待聘用。在这种情况下,试验帕蒙办学模式,实行教师、家长、社会联合办学,既可以缓解教育经费欠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过剩师资,令辍学学生受到必要的教育。与作为东南亚国家试验先驱的菲律宾不同的是,印尼帕蒙试验的特色一是加强了统一管理,教育发展中心直接组建、领导了设在梭罗的帕蒙试验办公室,并且指明了试验的重点在于研究出一种新的循序渐进的试验教学教材,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充足师资,以提高教学质量并为辍学学生提供教育;二是更加明确强调实用技术的学习。因此,印尼的帕蒙试验开拓了英帕克特试验地方化的先例。1974年,印尼教育发展中心组织人员编写帕蒙试验学校的自学课本,标志试验正式开始。从1975年起,两门学科的自学试验课本开始在梭罗附近的6所农村试点学校的四、五年级试用。参与试点学校工作的教师被授予一种特殊的荣誉和学监称号,以调动其积极性,并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试验办公室。高年级学生也参与对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联合办学模式,帕蒙试验办公室人员还经常走访所在教学点的村长和其他地方官员,还向当地合作银行进行投资,以表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关心。1977年帕蒙试验开始扩大到巴厘省的一些学校,1978年试验办公室开始考虑进一步在不同条件下开展实地试验,然后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争取国际援助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国际援助集团和国际发展研究中心都对试验深感兴趣,并给予贷款支持。因所在地区的不同,帕蒙试验的措施和成效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巴厘省的试验结果最受人推崇。到1983年止,巴厘省的大量辍学学生已经学完了教学试验点的课程,并且通过了小学毕业考试。另一个成效显著的试验区是玛琅省。帕蒙试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可取之处。首先,它是依照自己的国情设计的教师、家长、社会联合办学模式,成为英帕克特试验地方化的一个典范。其次,它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正规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地区和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普及教育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关于国家总路线大纲》第4号决议通过下一篇:文教部机构设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