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小体

心思趋善的良能与耳目等生理感官欲求。孟子心性论的一对范畴。《孟子·告子上》载孟子弟子公都子曾问及孟子:“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答:“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又问:“钩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答:“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关于“大体”与“小体”的区分,完全是从其性善论的人性论来立论的。在孟子看来,耳目等生理感官欲求只是“小体”。由于“耳目之官不思”,即没有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所以就有为“外物”所“引”的危险。如果听任“小体”为“物”之“引”,“大体”为“小体”所“夺”,即感官物欲在人“心”中居主导地位,人就因而成为“小人”。而“心之官则思”,即“心”有“天”赋予的“良能”,能够由“思”得“善,“心”之“思”的趋向本质上是求善的,所以“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种“心思”趋“善”的“良能”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体”。一个人如果“大体”先确立,就不会为感官物欲所动摇,不会失去本心,由善变恶。始终保持善心,就是“从大体”。“从大体”也就是不以“小体”之害来“害大体”,不以“口腹之害”为“心害”。孟子说:“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孟子·尽心上》)由于孟子把“大体”与“心”思趋善相连,把“小体”与感官物欲相连,所以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宋明新儒学中的理欲之辨正是沿着孟子的这种心性修养论展开的。

上一篇:良知良能 下一篇:浩然之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