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往来不穷,系天地万物构成和发展的根本规律。《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阴阳概念始初意义是指日光照到与否。面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后来经过引申,演变成表示功能关系的两类反向属性。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失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以阴阳与气结合,解释自然现象,标志阴阳理论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管子、老子范蠡等使阴阳概念得到深化。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渐建立起来。战国时代阴阳学说渐趋成熟。《易传》通过阐发《易经》使阴阳理论更为系统,并成为易学的核心。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一阴一阳”概括阴阳法则,作为天地万物之“道”,这就把阴阳概念抬到至高的位置,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此命题主要涵义:①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且在总体上处于平衡状态。以卦象言,八卦、六十四卦由阴爻(一)和阳爻(一)构成。阴阳爻的总数相等,在八卦中各12,在六十四卦中各192。《说卦》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卦之爻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阴阳二爻分别填人6个爻位,则组成六十四卦。《易传》认为,“一阴一阳”的结构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如卦爻一样,也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就《易传》论及,天、日、暑、昼、刚、健、明、进、辟、伸、贵、男、君、君子为阳;分别相对的地、月、寒、夜、柔、顺、幽、退、阖、屈、贱、女、民、小人为阴。②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就八卦言,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震坎艮三阳卦为乾坤所生之子,巽离兑三阴卦为其女。《系辞》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③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万物运变。阴阳在相推中此消彼长,总以一方为主,达于极点则相互转化,亦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就使事物的变化表现为“一阴一阳”、往来无穷的过程。《系辞》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④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是大化流行、嘉生繁祉的根据。因此,承继此道,按其行事即为善;把握此道,成就万物即是实现了宇宙的本性。这也就是所谓“继普成性”。而要承继和把握此道,就必须对阴阳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做全面的了解。

上一篇:声音之道与政通 下一篇:乐本于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