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至不应于物为致知

人受外物袭扰时,心性保持清静光明,不受影响,这叫做致知。唐代李翱提出的认识论命题。出自《复性书中》:“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这是从息情复性的意义上阐释格物致知之说。物指万物。格为来至。李翱认为,人性本光明,人心本清静,当外物来至袭扰人心时,人心能明辨并拒绝这种干扰,性寂然不为外物所动,不生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保持清静光明,这就是“致知”。人生于天地之间,声来而闻,物形而见,不闻不见是不可能的。人所应做到的,是“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复性书中》),一切从道德之性出发。人能如此,即可以“无不知”,“无弗为”,“其心寂然,光照天地”(同上),此为“知之至”。“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同上)。人要达到“致知”,最重要的是慎独守中,戒慎不睹之睹,不闻之闻。“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同上)

上一篇:明觉则情无邪 下一篇:情由性而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