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其器则无其道

任何规律都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离开了具体事物不可能有任何抽象存在的规律;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道器学说的命题。“器”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道”指事物的内在规律,是“物所众著而共由”,即一切事物都具有必须共同遵循的东西。命题出自《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也。”王夫之认为,过去一些儒者喜欢讲“无其道则无其器”这是把道器关系弄颠倒了。其实,“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器与道是一个统一存在的整体,规律就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没有无规律的事物,也没有脱离事物而孤立存在的规律。例如,没有弓箭以前不可能有射箭之道,没有车以前不可能有驾驭之道,没有各种祭器和乐器之前不可能有礼乐之道。可见,先有“形而下”之器,才有“形而上”之道;有了不同的器,便有不同的道。他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器是发展变化的,道也要随之变化,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他还指出,既然“无其器则无其道”,那么人们就要注重“治器”,即研究和变革具体事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道”。王夫之的这种道器观,从儒学发展史讲,对前人学说予以总结,为清初实学思潮奠定了重视研究客观实际、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一命题对清末一些进步思想家也颇有影响。谭嗣同就曾用这个命题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夫苟辨道之不离乎器,则天下之为器亦大矣。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谭嗣同全集·报贝元徵》)。

上一篇:气外无虚托孤立之理 下一篇:象外无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