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和谐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302页(396字)

认知一致性理论的派别之一。

可以认为是对平衡理论的修正与补充。其理论创始人是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和谐理论的总原则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其理论与平衡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基本态度改变的情景中都有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这三种成分是:其他人;此人所表示的态度;他自己对所表示的意见的感情。这三种成分的三种评价之间有了两个负号,就决定了和谐状态,不和谐就会产生某种压力而趋于一致。此理论与平衡理论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它考虑到了每一评价的强度。此理论认为:每一成分改变量的大小,将与这一成分的相对强度成反比,强度越大,则改变得越小。和谐理论可以直接地应用于态度改变的场景,是改变态度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理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宣传教育中,应设法降低某种成分的相对强度,使其易于改变态度,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知觉 下一篇:知先行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