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杧果瘿蚊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96页(1439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虫体长1-1.05毫米,草黄色。中胸盾板两侧色暗,中线色淡,足黄色。翅透明,触角14节,长1.12毫米,第五节的基球部半球形,端球部球形。前、中、后爪各有齿。后足爪细长。抱握器端部细长,略弯,阳茎粗壮,端部宽大,端缘中央具凹刻。雌虫体长1.2毫米,体色与雄性同。触角14节,长与腹部相等或略短,各节有二排轮生刚毛。产卵器短,约为腹部的1/3,产卵器具有大的端叶,端叶上密生小刺和数根刚毛。

卵 椭圆形,长约1毫米,无色。

幼虫 蛆形。黄色。末龄幼虫长1.8-2.1毫米,有明显体节,剑骨片细长,0。165-0。17毫米,端部宽大,端部中央具有较大的三角形凹刻。形成两个三角形大齿。在两齿基部两侧各有一凹刻。

蛹 短椭圆形。外面有一层黄褐色薄膜包囊,蛹体黄色。长1.43毫米,前端略大。头的后面前胸处有一对长毛。黑褐色,是呼吸管,头部的前面有一对红色的短毛。足细长,紧贴腹部中央,伸过翅芽达到腹部第五节。触角、翅芽均密贴在虫体两侧。

【发生规律】:

据广西热作所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该虫在南宁年发生15代。每代历时16-17天。其中卵期2天,幼虫期7天,蛹期5-6天,成虫2-3天。每年4-11月上旬均可在田间发现,以8-10月为害严重。11月中旬后幼虫陆续入土3-5厘米深处化蛹越冬。翌年4月上旬前后羽化出土。成虫羽化后,当天晚上交尾,次日上午雌虫产卵于嫩叶背面,成虫寿命短。交尾后1-3天内死亡。成虫雌雄比为1.9-2.5∶1。成虫体小纤弱,雨天不利于飞翔活动。遇大风雨时会被打落死亡。成虫有弱趋光性,产卵后约2天便孵化。初孵化幼虫咬破嫩叶表皮钻进叶肉取食叶肉。叶片被害部位初呈浅黄色斑点。进而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并穿孔。危害严重的叶片呈不规则的网状破裂以至枯萎脱落,叶肉幼虫于第五天咬破表皮爬出叶面弹跳或随露水落地,沿土壤缝隙进入土内化蛹。幼虫怕干或强烈阳光,落地后2-3时找不到湿润土壤则不能入土化蛹。在强光下曝晒2-3小时即死亡。但能耐高湿,在水盆中能活15-20天,个别还能在水中化蛹。幼虫进入表土后,2天左右就结成一层体外薄膜。随后化蛹,反之化蛹率低,化蛹时间不整齐。如果人工翻动土壤就会中途死亡或延长化蛹时间。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结果树注意树冠的修剪,以保持园内树冠充分通风透光。果园经常除草松土,避免草荒。冬前应及时清园,适当松土,以铲除瘿蚊滋生,繁殖或化蛹的场所。

(2)在嫩梢期,药剂防治幼虫。据广西农科院试验,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2.5%敌杀死,25%灭百可,20%速灭杀丁乳油8000-10000倍防治效果较好。

杧果瘿蚊(Erosomyia mangicola)为杧果的新害虫,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广西(南宁、百色、田东、扶绥、邕宁)、广东(湛江、新会、广州)。以幼虫取食叶肉,受害严重的叶片破裂以至枯萎脱落。在广西南宁的调查,植株受害率为60%-85%,叶片受害率为40%-90%。严重影响树势的生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