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蕉束顶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00页(1735字)

【症状】:

病株矮缩,新抽生嫩叶狭小,顶部叶片更为明显,呈带状。叶片硬直并成束长在一起。病株抽出叶片较为浓绿,硬而脆,容易折断。在叶柄和假茎上,也会出现深绿色条纹,蕉农称之为“青筋”。病株分蘖较多,常表现丛生。根头变红紫色,根系腐烂或变紫色,难发新根。病株一般不开花抽蕾,如将在抽蕾时感病,则花蕾直生而不结实,若植株出蕾时发病则还可结蕉,但轴细而长,果柄弯伸,紧缩在一起不能开展,果肉发育不完全,形小味淡,失去经济价值(图5-1)。

图5-1 香蕉束顶病

1.病株 2.传病昆虫—香蕉交脉蚜

【病原】:

本病病原为香蕉束顶病毒。属黄矮病毒组(Lateovirus),该组病毒粒体为球状。此病毒主要借带病蕉芽和香蕉交脉蚜传播,而汁液时持毒为13天。此病毒为半持久性病毒。机械摩擦、土壤均不能传毒。

【发病规律】:

此病在病区内主要通过病株及蕉芽感染;在新区和无病区,则是带病蕉苗(吸芽)和香蕉交脉蚜传播。香蕉交脉蚜在病株上取食2小时即获得传病能力,同时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2小时,也可传染束顶病。一旦有了初侵染源后,则香蕉交脉蚜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介,在田间不断地重复传播,引起病害大发生。蕉苗感染后,1-3个月内就可发病。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蕉蚜的发生数量密切,一般在下雨少,天气干旱的年份香蕉交脉蚜繁殖较多,本病发生较重;在下雨多,天气潮湿的年份蚜虫死亡较多,病害发生较少。病害流行高峰一般是4-5月。12月至翌年2月间,由于气温低,雨水少,蕉树停止生长,虽已感染但不表现症状。直至翌年3月气温渐升和雨水较多,蕉树恢复生长,4-5月间表明明显的症状。

此外不同类型香蕉的抗病性有显着差异。在广西以矮把香蕉发病较重,过山蕉类(牙蕉、糯米蕉)次之,粉蕉和大蕉类很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种无病蕉苗。病区扩大种植时,要选用无病、健壮的蕉苗,新蕉区不要到病区引种吸芽苗,最好种组织培养苗。

(2)发现病株立即将整丛蕉,连吸芽和根彻底挖除,并深埋或沤肥,防止长出新芽苗。

(3)铲除蕉园附近蚜虫寄生的杂草,并在每年开春后清园时,喷药毒杀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亦可用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杀。

(4)病情较轻的香蕉园,在冬季清除病株,半个月后病穴先施石灰消毒后进行补种。以后随时发现病株,都应及时挖除,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5)发病率高达30%-50%以上的香蕉园,由于传染机会较多,挖除病株后,补种的健苗还有可能发病。处理病株后,在短期内应改种其它作物或较抗病的大蕉、粉蕉等品种,待本病消灭后再种植香蕉。

(6)为克服挖除病株和喷药治蚜的麻烦,据广西香蕉无病苗圃课题组报道:可把装有50毫克,80%2,4-D可溶性粉剂的胶囊放入病株喇叭口,或兑水注入假茎,一星期后植株腐烂倒伏而死。

香蕉束顶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又名丛顶病,俗称“蕉公”等。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香蕉产区。感病植株矮缩,不开花结蕾,在现蕾期感病,果小而少,无商品价值,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据报道,1986年广东东莞县种植14万亩香蕉,发现有病株达9.8万亩,其中3万亩发病率30%-40%,年损失香蕉10多万公斤;广西玉林市1987年香蕉面积11.83万亩,感病蕉园9.5万亩,其中病株率达50%以上的就有4万亩之多,香蕉失收27.5万公斤,造成15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上一篇:(2)杧果果肉象甲 下一篇:12.杧果瘿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