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龟蜡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94页(1366字)

【形态特征】:

雌成虫 全体覆一层特厚的白色蜡质分泌物,初期呈白色,后带灰白,略呈半球形;触角多数6节,少有7节者,尾端有短突起。蜡质物日久变为浅黄色,表面呈龟甲状凹线,在蜡壳中央,有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粗糙突起,上面常因煤烟病菌寄生,而变为黑褐色。老熟蜡壳,角状突起消失,呈半球形,表面仅存周围8个黑纹。直径3-4毫米。

卵 长椭圆形,长0.27毫米。橙红色。

幼虫 扁椭圆形,红褐色,足及触角色淡(图1-27)。

图1-27 龟蜡蚧

1.若虫 2.卵 3.雌虫 4.雄蛹 5.雄成虫 6.枝条被害状

【发生规律】:

福建沙县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自3月至7月,第二代从7月到翌年3月。越冬雌成虫3月下旬开始产卵,4月盛卵,5月为幼龄若虫盛期。第二代8月上中旬盛卵,9月初为幼龄若虫盛期。若虫期3龄。以雌成虫和少数3龄若虫越冬。未发现雄性个体,营孤雌生殖。每雌平均产卵500多粒。雌蚧开始产卵后,蚧体腹面逐渐向背面凹进,最后贴在背面上,蜡壳下方呈一半球形的空腔,盛着产下的卵。卵的孵化率很高。爬动若虫和幼龄虫期,由于未披蜡层或蜡层很薄,易受雨水冲刷,外界因素对种群消长影响颇大。这时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卵孵化后,若虫从蜡壳下缝隙爬出,在叶片或嫩枝上固定,游荡时间几小时至一天多。固定后第二天开始分泌蜡质,蚧体背面出现两行蜡质物,次日随中央蜡突出现,周缘也开始分泌蜡质突。爬动若虫固定后3-4天,蚧体周围出现星芒状蜡质突。以后随若虫蜕皮,蜡层逐步增厚。一龄若虫多在叶片上固定寄生为害,叶面数量多,常沿叶脉顺序排列。固定后若虫不爬动,老龄若虫大量迁至嫩枝上再次固定为害。成虫期,枝条上的虫口密度大大超过叶片上的数量,密集分布。产完卵的旧蜡壳长时间粘附在枝条上。新旧世代的个体在枝条上密布成堆,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柑桔树生长。

天敌,龟蜡蚧的寄生性天敌8种,以体外寄生的长盾金小蜂数量最多,平均寄生率12.2%,11月份寄生率高达26.3%。

【防治方法】:

幼龄若虫盛发期,第一代5月下旬左右是防治关键时期。第二代若虫量大,9月初再防治一次。药剂见矢尖蚧部分。

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亦称佛州龟蜡蚧,别名柿龟甲介壳虫,白蜡介壳虫、龟甲蜡虫。分别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为害柑桔、梨、苹果、柿、梅、桃、枇杷、芒果、眼、橄榄、李、山茶、茶、番石榴、夹竹桃、冬青、栀子、月桂、油茶、杉、榕等植物。若虫和成虫固定在柑桔的叶片和枝条上吸取汁液和养分,常导致落叶、落果,其分泌物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正常生长,重者枝条上布满蜡蚧,树势衰弱,甚至整株枯死。

上一篇:28.黑点蚧 下一篇:32.红蜡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