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黑点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80页(2138字)

【形态特征】:

雌成蚧 介壳漆黑色,长约1.6-1.8毫米,宽约0.5毫米,近长方形,二龄若虫蜕皮壳大而呈长方形,其前端附着一龄若虫的椭圆形蜕皮壳,介壳背面有2条纵脊,后缘附有灰白色薄蜡片。虫体椭圆形,淡紫色,前胸两侧有耳状突起。臀板椭圆形,臀叶4对,第一、二、三对臀叶大小相似,长形,两侧有凹刻,第四对臀叶不明显,圆锥状。

雄成蚧 介壳较小而狭,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淡黄色,第一次蜕皮黑色,附着于前端,后缘附灰白色薄蜡片。虫体紫红色,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针状交尾器。

卵 长0.25毫米,紫色,产于雌蚧蚧壳下腹部末端,排列整齐。

幼蚧 体长0.3毫米,固定后分泌白色绵状蜡质,体色渐深(图1-23)。

图1-23 黑点蚧

1.雌成蚧背面 2.雌成蚧腹面 3.雄幼蚧 4.初龄幼蚧 5.被害果

【发生规律】:

黑点蚧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主要以产卵雌成蚧在柑桔叶片和枝条上越冬。雌虫蜕皮两次。雄虫经1龄和2龄幼蚧经前蛹和蛹期羽化为成虫。雌蚧产卵于腹部介壳下,4月下旬初孵幼蚧开始向当年生春梢迁移固定为害。5月下旬开始有少数幼蚧向果实迁移为害,6-8月在叶片和果实上大量发生为害,7月上旬以后果实上虫口日渐增多,8月中旬又转移到夏梢叶片上为害。初孵幼蚧离开母体后,迁移至叶片、果实上为害,枝条上较少,叶上叶面多于叶背。

黑点蚧各虫态历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日平均温度21.0℃,平均卵期11.6天,28.7℃时则为7.7天,卵孵化率85.8%-99.7%。各代雌蚧完成一代需104.3、57.6和184.9天。雌蚧从卵孵化至成虫死亡,第一代平均219.3天,第二代平均196.0天,第三代309.3天。三代雌成蚧平均产卵持续期为79.3、108.2和134.9天,平均产卵量26.1、15.2和13.3粒。一龄幼蚧全年均有发生,分别于7月上旬、9月中旬和10月中旬出现三次高峰。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日平均温度13℃以下时,一龄幼蚧处于低潮时期。全年雌成虫的虫口密度始终高于一龄幼蚧。黑点蚧各虫态自然死亡率均高。幼蚧死亡率81%。未产卵雌蚧为39%-46%,产卵雌蚧为44%。自然条件下雌雄性比分别为4.5∶1和7.2∶1;室内接虫饲养结果,雌雄性比为1.9∶1。由于雄蚧的寿命短,因此田间雌蚧数量特别多。

该虫主要借风力和苗木传播,风力是主要传播媒介。该虫喜欢荫蔽环境,温暖、潮湿、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受害严重。黑点蚧在田间分布为聚集型、虫口密度树冠内层高于外层,下段高于中段高于上段,东北方大于西南方。

黑点蚧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整胸寡节瓢虫、日本方头甲、盾蚧长缨蚜小蜂(Aspidiotiphagus citrinus Mayr)及雌蚧和雄蚧体外寄生蜂等6种,以寄生未产卵雌成虫体内的盾蚧长缨蚜小蜂的寄生率最高为17.4%-31.7%,全年以5-6月寄生率最低,7、8、10月寄生率较高,高时达50%以上,寄生量与黑点蚧未产卵雌成蚧数量呈显着正相关,其寄生率叶面高于叶背。

【防治方法】:

黑点蚧的主要寄生天敌盾蚧长缨蚜小蜂对寄主的选择十分严格,只选择刚进入成虫期的雌成虫体内产卵寄生,5-6月寄生率最低,此时也正值黑点蚧第一代幼蚧高峰前期,这时进行化学防治,对于压低以后各代虫口基数,保护天敌是有利的。黑点蚧系点发性害虫,不同果园之间其发生和为害程度差异很大,在同一果园内分布也不一致,防治时应选择发生量大受害重的柑桔树喷药,着重喷射树冠下层、内层和树冠北方叶面。既可节省防治费用,又可保护天敌。防治黑点蚧雌成虫效果较好的药剂有25%喹硫磷(喹恶磷)乳油250倍液;40%杀扑磷(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40%氧乐果乳油或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用杀扑磷6000倍液、毒死蜱和氧乐果3000倍液与95%机油乳剂100倍液混用;或用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pp321)乳油3000倍液、20%戊菊酯(中西除虫菊酯、多虫畏)乳油、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中西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与95%机油乳剂100倍液混用效果也不错。

黑点蚧〔Parlatoria zizyphus(Lucas)〕别名芝麻蚰。国内各柑桔产区均有发生,华南、西南、台湾等地发生普遍。寄主植物除柑桔外,还有枣、椰子、槟榔、月桂、茶树和油棕等。是柑桔主要害虫之一。若虫和成虫常群集于叶和果上为害,枝条上较少。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枝干叶枯,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品质。

上一篇:31.红圆蚧 下一篇:33.龟蜡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