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红蜡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91页(2044字)

【形态特征】:

雌成虫 椭圆形,背面盖有很厚蜡质介壳,初为粉红色,随虫体老熟,渐渐变为暗红色。介壳中央隆起,呈半球形,顶部凹陷,形似脐状。4个气门处有弯曲的白色蜡带。蜡介壳直径3-4毫米,高约2.5毫米。虫体紫红色,半球形。身体边缘在气门处陷入很深。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等于第四、五、六节之和,其余各节短。口器发达,位于前足之间。3对足均小。气门2对,气沟外口凹陷很深,气沟缘刺数多,中间的一根粗而长,其余有的呈圆锥短刺状,有的呈半球形。肛管锥形,肛管基部有1圈骨化片。多孔腺主要分布在阴门附近,数量很多。五孔腺在气沟内成带状分布。

雄成虫 体长1毫米,翅展2.4毫米,暗红色,口器及单眼黑色,触角、足淡黄色。翅1对,白色,半透明。

卵 椭圆形,淡红色,两端稍细,宽0.15毫米。

若虫 初孵若虫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红褐色,腹部末端有2长毛。触角6节,第三、五节各有一根长毛。眼紫褐色。足的腿节甚大,长度等于胫节、跗节之和。气沟凹陷深,有刺3根。第二龄时呈椭圆形稍凸起,紫红色,体表被白色蜡质。第三龄时,体长圆形,蜡壳加厚。老熟若虫体长约0.9毫米,宽约0.6毫米。雄虫较雌虫为长,约1.25毫米。

蛹 前蛹和蛹的蜡壳均为暗紫红色,长形。蛹体长1毫米,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毫米(图1-26)。

图1-26 红蜡蚧

1.雄成虫 2.雄蛹介壳 3.雌成虫 4.卵 5.雄蛹 6.幼蚧 7.被害状

【发生规律】:

红蜡蚧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雌若虫蜕皮3次为成虫。据在不同柑桔种类上调查红蜡蚧雌、雄虫的分布情况,以红桔上雄蚧占的比例较大,柚次之,甜橙上雄蚧占的比例较小。综合各品种雌、雄比的结果为9∶1。

红蜡蚧在平均气温19℃左右时,一般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2日。雌若虫期6月上旬至8月下旬共经73-90天,达成虫期后即交尾。第一龄若虫期经过20-25天;第二龄若虫期23-25天;第三龄若虫期30-35天。雄虫第一龄若虫期与雌虫相同,第二龄若虫期40-45天,前蛹期1-3天,蛹期2-6天。雄成虫于8月中旬羽化,寿命20-48小时。

初孵若虫活动半小时左右渐渐固定,将口吻插入寄主组织吸取汁液,固定后2-3天开始分泌白色蜡质,覆盖体背。这时新叶嫩梢上若虫密布如白色星点,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以后随虫龄增大,分泌物也逐渐加厚,至成虫老熟或雄虫化蛹时为止。随蜡壳加厚,抗药力增强,药剂防治的效果降低。雌虫腹面除气孔周围外,不产生分泌物。雄虫化蛹时,从下面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质物,使和虫体背面的介壳连合成茧,在其中化蛹。

雌成虫繁殖力强,平均每雌产卵474.5粒,卵孵化率达84%-93%。常年5月中旬初孵若虫开始从母体下爬出迁移上枝梢、叶上为害,多在受阳光的外侧枝上寄生,树冠内层虫量较少。以当年生春梢上虫口最多。5月中、下旬进入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基本结束,历时50多天。雌虫一般固着于枝及叶上,雄虫多寄生于叶柄,叶背沿主脉处。

红蜡蚧的传播是借风力、昆虫、农事活动近距离扩散,远距离传播是随苗木接穗的运输。

天敌,我国已发现的寄生蜂有红蜡蚧狭窄跳小蜂、软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跳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和日本软蚧蚜小蜂等。

【防治方法】:

以药剂防治为主,结合修剪虫枝,加强肥水管理,保护、利用天敌。药剂防治应掌握在二龄若虫初期幼蚧大量上梢为害时(5月下旬至6月中旬),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药,连续2-3次。防治药剂参见防治矢尖蚧用药。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俗称脐状红蜡蚧、胭脂虫、红蚰、红桔虱、红蜡虫。各柑桔产区均有分布,四川贵州浙江等省柑桔常受害成灾。寄主种类复杂,有柑桔、苹果、梨、茶、樱桃、柿、荔枝、杨梅、芒果、石榴等100多种植物。在柑桔类中,以红桔、甜橙受害最重,柚类次之。红蜡蚧雌虫和若虫聚集在柑桔枝梢上吸取汁液,叶及果梗上也有寄生。柑桔受害后,抽梢量减少,枯枝增多,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导致树冠变黑,妨碍寄主的光合作用,影响树势和果实品质,降低产量。

上一篇:33.龟蜡蚧 下一篇:35.柑桔粉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