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21页(430字)

中国古代关于作品接受心理的一种理论,由孟子提出。语见《孟子·万章》:“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此,孟子反对拘泥于文字语辞而忽略对作品所含思想情意的接受,主张由读者欣赏时产生的情意,进而体会诗人思想意图,全面把握作品内容。关于“以意逆志”的“志”与意”,汉代《孟子》注家赵歧解释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又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以为得其实矣。”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也认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逆”,即迎,就是接受。“志”,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乃是读者欣赏作品过程中所引起的情意感受或体验。文学作品中作家所寄寓的情感并不能直接传达给读者,必须通过读者的感受去体会。“以意逆志”说超越了语言文字的局限,认识到文学的心理特质,并将读者作为接受主体,提到文学活动的重要位置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论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一篇:心斋坐忘说 下一篇:言外意致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