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坐忘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21页(582字)

庄子提出的关于审美心境的一种理论。“心斋”首见于《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盖指一种体验“道”的最佳心境,一种清虚明静的心理状态,此时无须运用视听感官,也不须用理性思维,全凭生命本能的直觉来领悟“道”,实与审美心境相通。“坐忘”则见于《庄子·大宗师》托颜回所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颜回坐忘,使孔子笭然称贤,说:“丘也请从而后也。”“坐忘”,是对心斋说的补充,即进入忘形忘知、忘我忘物的心理状态;它既是悟道的佳境,也通于审美创造的境界。心斋、坐忘说承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而来,又与庄子《天道》篇“虚静恬淡”,《人间世》篇“虚室生白”,《知北游》篇“疏綝而心”,《达生》篇“斋以静心”等说法相合,原指对道的观照时达到的一种虚静无欲、忘我忘物的心境,恰好通于观照审美对象,进入艺术创造的自由心境。影响及于后世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宗炳《画山水序》“澄怀味像”,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象入”,苏轼《送参寥师》“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等,皆源于心斋、坐忘、虚静之说,以揭示并描述审美创造的最佳心境。

上一篇:养气说 下一篇:以意逆志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