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手段与控制分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276页(1114字)

1.企业通常采用的控制手段

(1)生产控制。又叫定货控制。一般从合同签订或销售计划制订后开始。其目的是保证生产作业计划和日历进度计划的实现。

(2)质量控制。通过制订质量标准、实行商品检验和技术改进,以保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符合预定标准、满足用户要求。

(3)成本控制。常用的方法是预算。利用预算的指标作为比较和控制实际活动的标准。如材料成本、工时成本、各项费用支出等。以降低成本、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为目标。

(4)库存控制。目的在于使库存的物资数量能保持在实际所需的水平上。

(5)统计资料。运用统计报表反映计划执行的趋势,预测未来报告期内可能出现的差异。

(6)专题报告。对特定的专题要作专门的分析,写出专题报告,为控制的执行提供依据。

(7)实地观察。管理人员亲临作业现场,亲自观察,摄取第一手资料。

(8)诊断和审计。两者共同效用在于评价工作成效、找出存在问题、制订矫正措施。管理诊断注重于对职能工作的评价;而经营审计则注重于对企业财务、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的评价。

2.控制分类

(1)根据控制的重心不同,可分为:①预先控制。针对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控制。保证它们在投入时达到标准状态。②现场控制。针对正在进行的作业过程,由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对作业人员进行直接指导。③成果控制。通过对最终结果的评价,分析原因,以指导将来的行动。

(2)按控制的形式不同,可分成:①反馈控制。通过衡量执行结果(输出),将差异的矫正措施输入运行过程,以获得预期的输出结果。②方向控制。与反馈控制相比,馈入运行过程的除了差异和矫正措施而外,还有输出的变化趋势与速率,从而能预先作出响应。③前馈控制。即面向未来的控制。充分运用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反复而认真地进行预测,并与计划目标相比较,采取适当的措施,使预测与计划目标相一致。④转移控制。设立适当的政策界限,划定操作、业务和决策的范围,超出范围就应转移到另一适合的过程(或系统)进行控制。

上一篇:生产调度 下一篇:质量与质量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