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印度逻辑术语。知识的来源、获得知识的形式、判定知识真伪的标准和尺度以及知识自身。古印度关于量的种类最初分得很多。有现量、比量、比喻量、声量、假定量、无体量、世传量、姿态量、外除量。现量即感觉知识;比量为推理知识;比喻量,旧译义准量,根据两事物的类似点由此而晓喻,如曾闻野与家牛相似,后见一动物类似家牛,即知此物为野牛;声量,旧译为圣教量,由可信之人传述的知识,或为圣典上的记载;假定量,知识由必要的假定而得,如某人在世,但不在家,便可假定他出门了;无体量,反映物体之不存在,或知识不存在,如桌上没有墨水瓶存在,便有“没有墨水瓶在桌上”的知识;世传量,世代相传而得的知识;姿态量,又译多分量,因见全姿态而获得知识,如哑巴因饥饿而作手势,别人见其手势而知其饥饿;外除量,在许多事物中把非某事物统统排除,从而认识某事物,如已认识的某甲在人群中,把人群中非某甲排除而得知。古正理派经典著作《正理经》中把量确定为前4种,不承认其余量为知识的来源。正理派还确定知识的构成条件有4个:①量者,指能知的主观,即自我;②所量,所知的对象;③量果,以上二者结合的结果;④量,认识的方法。佛家弥勒把量确定为现量,比量和正教量3种。正教量为一切智所说言教,属内明的范畴。佛家陈那改革古因明,直探知识本源,重在立破依据,唯立现、比2量。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不外自相和共相两种,现量的对象是自相,比量的对象是共相。陈那认为,现量是离开了概念即无名言分别的感觉知识,其后学法称则进一步指出,现量还应是不错乱的感觉知识。

上一篇:《量理藏论》 下一篇:邻域语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