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15 属于: 骨科疾病诊断标准

先天性蹄内翻足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出生后即有畸形。早在公元前4世纪初,Hippocrates对本病已有描述。

本病有4种不同的畸形因素,即足内翻(varus)、髁跖屈(equinus),足前部内收(forefootadductton)和胫骨旋;不同程度畸形因素导致的畸形有较大差异。根据治疗时的年龄、治疗方法及畸形和僵硬程度,后果亦不同。如能早期适当处理,大多可获满意结果。如不治疗,则终生残废,影响生活和工作。

(一)病因及发病率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遗传有重要因素,常有家族史。据本组700例调查,6例有家族史,1例三代50个家族成员有11名患者。有学者认为与胎儿发育异常或子宫内障碍有关。

发病率:据国外报道,占全人口的1%~3%。在我国很常见,但缺乏调查资料,按国外低标准计算,患者可达100万以上,是一个突出的问题。Wynne-Davis的研究表明,有家族发病者发病率达2.9%,男女之比约为2∶1。双侧发病者约占45%。

(二)病理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内翻肌强于外翻肌,足跖屈肌强于足背屈肌,在初生幼儿大多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足部骨骼位置改变较少,即跟骨内翻、距骨跖屈、足前部内收、外髁突出,胫骨远侧内旋为继发性改变。Flinchum检查发现患侧腓骨肌只及健侧一半,胫前肌为纠正畸形的主要阻力。肌力不平衡是临床上的普遍现象,即内翻肌(胫前肌及胫后肌)强而短缩,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长,形成内翻肌与外翻肌不平衡,同时足跖屈肌(小腿三头肌)强于足背屈肌(胫前肌),形成典型的马蹄内翻足畸形。

随着畸形的发展,各肌肉发育受影响,胫前肌挛缩,腓骨肌细小,固长期足内翻而处于被动牵拉延长状态,其肌力及外翻作用逐渐减少。跟距、距舟关节韧带挛缩,内踝部三角韧带也可发生挛缩,加之足在畸形位置上负重,使骨关节畸形迅速发展而日趋严重,形成由定的骨关节畸形,足部僵硬短小,发育不良,小腿细弱,足外侧及足背负重处形成胼胝。距骨头跖屈内收,在足背隆起,跟骨内翻向内倾斜,其内侧结节向内踝靠近。

舟骨和股骨向内侧移位。

(三)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足部即呈马蹄内翻畸形,单侧者常较轻。初生儿组织柔软,手法可纠正大部或全部畸形,但松手后畸形又出现,纠正内翻的阻力多来自胫前肌及胫后肌,少数患儿生后足部即僵硬而有骨质改变,较难纠正。患足屈曲内翻动作容易而力量强,背屈外翻则困难。

在足背可摸到距骨头,足内侧凹下,外侧凸起,全足呈跖屈位,足前部内收。患儿站立困难,走路呈跛行,扶持站立时可见足外侧或足背着地负重,年龄稍长,跛行明显,软组织与关节僵硬,手法不能纠正,足小,小腿细,肌萎缩明显,但感觉异常,足背外侧形成胼胝,少数发生溃疡。5~6岁后形成僵硬固定的畸形,骨骼变形,步履艰难。小腿下部多有旋前畸形,患儿常同时有其他畸形,本组随访2年以上的351例中,45例伴发其他畸形,其中隐性脊柱裂17例,先天性髋脱位7例,多指畸形4例,脊柱侧凸3例,此外尚有小腿环形束带等。

(四)诊断

患儿出生后即呈现不同程度的典型畸形,一般易于诊断。应注意与脊柱裂脊脑膨出引起的畸形、小儿麻痹后遗症、脑性瘫痪及多处挛缩畸形(arthrogryposis)等鉴别,后者伴有多处其他挛缩畸形。

X线检查出生后跟骨和距骨已有骨化中心,跟骨与第1跖骨长轴线及跟骨与第4、6跖骨长轴线不平行而形成夹角,距骨与跟骨纵轴之间的夹角明显减小,正常为30°,患者可为0°。侧位片:正常时距骨与第1跖骨平行,患者则相交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