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真实为人:清官海瑞的清与不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海瑞

  •   海瑞是历史上和包拯齐名的大清官。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是不怎么多的,所以明朝的海瑞就显得特别的金贵。尤其是喜欢戏曲小说的人,还能讲出海瑞的一些故事:比如海瑞断案白寺,海瑞买棺材上殿骂皇帝等。

      历史上的海瑞也的的确确是一位秉性刚直的人物。海瑞(公元1514-1587年),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父亲中年得子,对他寄予了厚望,起名叫瑞,意为吉祥;取字叫汝贤,希望儿子仁、义、礼、智、贤俱备,

      做个大大的正人君子。海瑞成年后取号刚峰,激励自己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由于他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的家境并不殷实,在他仅4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年幼的他遂成为母亲全部的寄托。海瑞的 母亲谢氏出身大户人家,但是28岁守寡,她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子上。所以,谢氏对海瑞管教极严,海瑞从小除了读书外,几乎没有像其他的同龄孩子享受过什么快 乐,性格的刚强与孤僻也就难免了。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 《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海瑞中 举之后,两次参加会试,奈何连连落选。直到公元1553年,海瑞41岁那年,到福建南平县做了个教谕,海瑞的政治生涯就这样开始了。海瑞在县学教谕任上, 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 瑞已经46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 "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 海瑞这么做,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 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 了一篇题为《治安疏》的著名奏章。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一国之君的人格,抨击嘉 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 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欢迎。户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 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人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他的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开始展开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开。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超过一百人。 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十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 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开战了。不过,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并农民土地问题上却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 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户退田的幕后悄然形 成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弹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软硬 兼施,欲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逼海瑞就范。在高官云集的江南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 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 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妻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 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15年后,海瑞以72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海瑞为官,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可是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 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 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海瑞去世的前几天,他还退还了兵部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 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竟不足以办丧事用。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江南的 黎民百姓则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日,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开门,并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 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 应求。一个雨雾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两岸的哀 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

      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作为一代清官的形象,海瑞戏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近来海瑞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探讨海瑞的法律观,研究海瑞的法律事迹成为热门。然而,随着探讨的深入,海瑞的光辉形象却打了大折扣。

       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 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海瑞集》)从封建道德观来看,它的所谓断案标 准完全符合封建礼法要求。然而,从法治精神来看,无论屈谁都是不公平的。

      其次,在对待契约问题上,海瑞不顾当时的国情,片面强调形式 主义,致使法律的执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明代法律规定,贷款的利率不超过三分,不论借款时间长短,利息总数不得逾本金之半。法律还规定,土地因不 能还贷而被放款者占有,五年之内,仍可以用原价赎回。这些在《大明会典》里规定得是十分明确与严格的。然而,到了海瑞那里,则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 约为依据,这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因为农民间是很少使用书面契约来发生借贷关系的。这样一来,不知有多少人在海瑞的貌似公平 的判决下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法律在海瑞的手里被人为地扭曲了。海瑞自己也承认,他所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海瑞集》) 结果,在海瑞的治下,佃户不敢向业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贷方还款。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搞乱了。

      最让人诟病的是海瑞的家庭悲剧。明人姚叔祥 的《见只编》上,记有一条有关海瑞的材料,说:"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憧饵?非吾女也,能即饿 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这个故事用白话来说,就是海瑞有个女儿,年方五岁,正在吃糕饼,海瑞问她,糕饼是从哪 来的,女儿回答说:是某个仆人给的。海瑞生气地说:"我女儿怎么能随便吃仆人的糕饼?你不是我女儿!如果就此饿死,才称得上是我女儿。"小女孩就哭着不吃 东西了。家里人想方设法要她吃,她坚决不吃,一个星期后,女孩死了。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的人,却并不一定这么 想。在他们眼里,海瑞的"怒",扮演的是严父的角色,为的是让女儿从小就懂得尊严,而女孩的死,则昭示着有其父必有其女的道理,她用幼小的生命挽回了自己 的尊严。

      如果说这个材料让我们感到海瑞的不近人情的话,另一件事则恐怕更有损于我们心目中海瑞的形象。明人沈德符撰的《万历野获编· 补遗》说,房寰曾经疏攻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妻"。就是说,海瑞的政敌曾攻击他私生活有问题。海瑞一生中,先后收为妻妾的妇女,计有王氏、潘氏、许氏、丘 氏、韩氏等多人,让人吃惊的是,他曾两次出妻,其中第二任妻子在结婚1个月即被逐出家门,第三位妻子则于公元1569年不明不白地死去。海瑞的不断纳妾, 造成了他年纪"已重而妻方艾"的局面。尤其是他在花甲之年还纳了两个年轻美貌的侍妾,妻妾相争,有二人同日自绕,成了言官疏参、时人讥评的话柄。这就不能 不使人对海瑞的为人、尤其是对待女人的态度大存疑问。即使按封建的婚姻道德标准来衡量,海瑞的所作所为也是不可取的。

      据万历《野获 编》记载,海瑞的另一个政敌、吏科给事中戴凤翔曾疏参"瑞出京师,用夫三十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余人。昨年差祭海神,假称救访民事,恐吓当路,直至本 乡。虽柴烛亦取足,有司抬轿径入二司中道,致夫皂俱被责三十,尚不愧悟"!这虽然来自对手的攻击,但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

      美化古人是 中国文学家的惯用手法。但由于普通老百姓爱屋及乌,会不自觉地将古人的一些劣迹以及错误的思想一并吸收、弘扬,这就导致我国现代法治思想难以流布。人们在 舞台人物的唱词中汲取到了太多错误的法制观念,以致于在今天的法庭上仍能听到老百姓时不时运用古代清官的思维逻辑来判断眼前的纠纷。海瑞毕竟是个封建官 僚,或者说,海瑞毕竟是个凡人,他不可能像我们所想的那样高大完美、一心为公、爱民如子。保证官员廉洁的关键条件,不仅在于个人的道德品质,而更应该是法 律制度,这是探讨海瑞现象所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