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巩固边防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耳闻目睹了"庚戌之变"的张居正,对国家的安全和军队的素质极为担心,他从那时起就在谋划着对边防的整顿,发誓一定要使边关安定,人民和睦,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更是张居正所关心的问题。

       早在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入内阁参政时,蒙古鞑靼首领俺答率军直逼山西中部,北京危在旦夕,尽管后来敌兵在大肆掠夺之后引兵北退,但皇上和大臣 均意识到非彻底整顿软弱无力的边防了。当时任内阁首辅的徐阶,工科给事中吴时来上疏推荐谭纶戚继光驻兵于蓟州,加强北部边防。这一建议上得到首辅徐阶 的支持,但由于新任兵部尚书霍冀对情况并不熟悉,而张居正与吴时来、谭纶、戚继光又都是徐阶所重用的人。这样,在内阁中主持整顿蓟、辽,巩固边防的重任就 落到了张居正身上。张居正从整顿边防入手,才正式开始了他酝酿已久的改革事业。

      张居正大胆地任用了一批智勇双全的将领,对他们"委任责成","信而任之"。因此,"一时才臣,无不乐为之用,用必尽其才"。他所重用的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时等人,都大显身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

      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御倭名将谭纶、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后,张居正给予大力支持。谭纶提议造筑敌台,张居正立即答复:"昨议增筑敌台,实设险守要之长策,本兵即拟:复行。"谭纶遂与戚继光"图上方略,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

       想当初,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奉调从浙江北上蓟州,总理蓟州、昌平和保定三镇的防务,担负起守卫京师大门的重任。他从内心里感激朝廷的信 任,怀抱着战死疆场的烈烈壮志走马上任了。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片令人揪心的景象:但见烽火台犹如土堆一般,军士中老弱病残,衣衫褴褛。兵器更是刀卷口、 枪折尖、弓失箭。更头疼的是那些多如毛的文官们,既不懂带兵打仗,又不谙兵法韬略,却总爱对武将们指手画脚,乱出主意。这一切,使他不由连连长叹:"如 此景象,焉能御敌?简直是儿戏!"

      幸运的是,他上任后强烈要求改革蓟州军备的想法,得到了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赏识和支持。他暗暗庆幸 遇上了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知音。无论他有何计划,只要一封信写到张居正那儿,很快便有答复。还有什么比受人理解和支持更幸运的呢?戚继光在短短的几年里, 整编防区,训练新军,一切均按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使他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充分的发挥。戚继光以对倭作战的浙江兵士为骨干,根据蓟州的地理条件和同 蒙古骑兵作战的特点,从实战出发,构筑工事,加强军事训练。

      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蜿蜒起伏的城墙上,雉堞高耸,旌旗飘扬,昔日又低又薄的、形同摆设的旧边墙已焕然一新;每隔百步新筑的敌楼,高出城墙丈余,如同一个个雄壮的哨兵,昂首挺立。戚继光豪情满怀仗剑挺胸地站在山顶,欣赏着自己的防御工事,眼前幻化出一幕幕战斗场面:

      狼烟滚滚,刀枪猎猎。敌寇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却在这固若金汤的防线面前一触即溃……

       不久前,张居正又给戚继光送来亲笔信,告诉他朝廷将派人来检验他练兵的成果。信中特别叮嘱他须妥善安排,说这是幼皇登基后首次派官员出巡,既可向幼皇表 忠,亦可令朝野不明之士开开眼界,总之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戚继光十分明白张居正的良苦用心,他自然不能辜负这位新任首辅多年来对他的信任和支持。经过几天 的冥思苦索,一个以组织一场军事演习的办法来展示他治军成果的计划终于形成了,他要让张居正放心,让皇上满意。

      戚继光就这样常备不懈,励精图治,在他镇守蓟州16年间,这里一直相安无事,边界太平。在整顿边防的过程中,张居正与戚继光私人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辽东方面,张居正任用出身贫寒,但有大将之才的李成梁镇守。从隆庆元年起,李成梁在辽东屡败蒙古土蛮入犯,其后被提为总兵镇守辽东。李成梁镇守辽东22年,先后十次连奏大捷,其武功之盛,是数百年来未曾有过的。

       万历三年,辽东朵颜的长董狐狸屡次挑衅,朝廷大臣一片恐慌。这个仗是打还是不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居正经过再三权衡,果断地提出,此仗非打不可。 他认为辽东的那些土蛮向来骄横,他们又想通贡,又不愿称臣,对他们绝不能手软,须以威当先,在威上才可谈恩。况今日辽东远非昔日可比,总兵李成梁骁勇善 战,且有戚继光从侧翼钳制。若长董狐狸果真来犯,正可趁机予以重创,打下他的气焰,让他痛定思痛,乖乖就范。这对整个边防之巩固将获益匪浅。他立刻修书, 分别致函李成梁、戚继光,要他们加紧侦察巡逻,掌握详情,准备迎敌。半月之后,长董狐狸纠合数万余骑包围了辽阳城,自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早落入李成梁和 戚继光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一场激战下来,长董狐狸人马死伤过半,尸横遍野,鬼哭狼嚎,长董狐狸左冲右突,惨败而逃。

      辽东大捷彻底地灭了敌人的威风,使他们再也不敢进犯了,这样以来,辽东一线太平无事,人民安居乐业,处处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

      在宣化、大同方面,张居正任用王崇古、方逢时镇守。他们修边墙,开屯田,加紧练兵,防御力量大大加强。

      在张居正的主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扭转了长期以来边防败坏的局面。战守力量日益增强,蒙古犯边,逐年减少。

       在加强防御力量的同时,张居正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的门路,他命令沿边将帅,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同蒙古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有一线的和平希 望,也不要轻易兵戈相见,一切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及生活安宁着想。宣、大总督王崇古屡次派遣同蒙古少数民族有关系的人,深入蒙古内部,发表文告并宣布: 番汉军民凡由蒙古投奔汉族地区者,一律以礼相待,接纳安置。这些在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果然引起很大反响,投奔人口越来越多。隆庆四年(1570年),鞑靼土 默特部落的汗王俺答、俺答的儿子黄允吉、孙子把汉那吉三代人共同争夺美貌漂亮的女子三娘子。后来,那三娘子被俺答一人独占,其孙子把汉那吉妒火中烧,一怒 之下奔赴大同,叩关投降。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一面款待把汉那吉,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借此封贡通市。要不要接纳把汉那吉,在朝廷里出现了严重 分歧。张居正主张接纳,认为接纳了把汉那吉是改善蒙汉关系,发展同俺答友好往来的绝好契机。而很多大臣则反对接纳把汉那吉,认为那样必将招来大祸。也有人 主张干脆杀掉把汉那吉,以绝后患。在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张居正力挽狂澜,一面火速派人嘱咐王崇古说,接纳把汉那吉一事,事关重大,一定 要慎重行事,切勿简单处置,坐失良机。同时,张居正又将此事原委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报告了皇上,终于使隆庆帝下决心接纳把汉那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