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故事:武林逢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朱震亨
  • 朱丹溪
    朱丹溪
      朱丹溪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赤岸镇。一路上走村访镇,借着行医,每到一处便留心打听是否有他所向往的高明医生。虽然为他人治病可以换取微薄的报酬,支 付长途旅行的费用,可毕竟远离亲人,生活上存在诸多不便,衣食住行无一定之规,整天颠簸在外,身体劳顿,精神疲乏,历尽了艰辛。

      过浙 江,走吴地,过宛陵,朱丹溪来到了六朝时期的古都——建业。建业是一个古代名称,它实际上就是今天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当时它是南方最大的商埠,旧时京都 的繁华风貌依稀可见。朱丹溪来自乡镇,热闹的街面市景令他目不暇接。他觉得这里的世界比家乡大得多,偌大的省城,稠密的人口,想必寻求名师高人会有个着 落。想着想着,精神为之振奋起来,脚下的步子变得轻松加快了,他兴冲冲地向前走去……

      但是,没过数日,朱丹溪的情绪低落下来。他不断地打听、访询,足迹几乎遍布建业城的各个角落。这里确有不少医生开诊所,坐堂看病,也有颇讲究的药铺,然而都不曾遇到令朱丹溪敬服、医技超群的名医。他失望了,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暂住的小客栈。

      "朱先生。"小客栈店主神态着急地站在门外:"吾家小儿下午脑袋烫得吓人,躺在床上昏睡,烦请先生给看看。"

      朱丹溪一听有病人,二话没说,随店主给患儿看病去了。

       第二天清晨,朱丹溪起床后整理行装,准备向店主告辞。建业之行未能完成使命,便要打道回府。谁知还没等他开口说话,店主热情地迎上来,"先生,太谢谢您 了,昨夜小儿服下您的汤药,热已退下来了!"朱丹溪嘱咐他还须接着吃药,注意病后调养,说着从怀里掏出银钱,欲与店主结账。

      店主摇着手说:"不行,不行。您治好了我孩子的病,谢还来不及呢,怎能收您的客房费。"接着他又挽留道:"先生,凭您这治病的真本事,建业城寻块地方立足,绝不愁吃喝。何不在此悬壶(古时称行医为悬壶)开业?"

      朱丹溪想着心中立下的意愿尚未实现,怎能半途而废?在此贪图清闲,岂不是要耽误寻师求教的大事。

      朱丹溪谢绝了店主的好意,踏上征程。

      这天,朱丹溪途经武林。

       武林是杭州的别名,因杭州城边有一座武林山,故人们以此代指杭州。杭州古又称临安,是南宋时期的首都。早在隋唐时期,由于东南地区经济逐渐开发,它慢慢 变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又因襻浙江而带运河,系东南交通之枢纽。随着贸易兴盛,又发展成为国内外通商口岸。杭州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赞美 杭州西湖山水的佳作名流传千百年。临安,亦即武林,亦即杭州,古有"东南第一州"之称。

      朱丹溪在武林没有心思游山玩水,忙着寻师讨教之事。他辗转认识了当时的诗人陈芝岩。陈芝岩告诉朱丹溪:京城有一位闻名遐迩的医生罗知悌。医术超出常人一筹。但此人性情倨傲,一般人都拒之门外,不予理睬。

      朱丹溪得此消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朝思暮盼,今天终于实现了心愿。因求师心切,他顾不上与陈芝岩话别,就径直奔向罗知悌家。

      陈芝岩的话说得一点儿不错,朱丹溪带着满身的风尘赶到罗知悌家门前,诚惶诚恐地禀告了自己的来意和欲拜见老师的急切心情,等来的却是仆人冷冰冰的一句话:主人有要事缠身,不予接待。朱丹溪碰了一鼻子灰。

       罗知悌,字子敬(一作敬夫),世称太无先生,杭州人。南宋末理宗时入宫为寺人(太监)。南宋恭帝赵德祐二年(1276),元朝攻破临安,宋皇帝、太 后被掳去北方,罗知悌随从以医侍奉,一齐至燕京,这段时间他深得帝、后的宠爱。后来因病宫外就医,由此闭门读书,进而博学多识。不仅知晓词章,擅长书法, 对于古代的天文地理等知识也有所研究。罗知悌还在北方师从刘河间的弟子荆山僧人深造医学。

      在中医历史漫漫长河之中,金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异彩纷呈,学术争鸣繁荣兴盛,促进了中医学大踏步向前发展。这个时期学术成就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有四大家。其代表医家分别是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朱丹溪出现在前三者之后。

      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他实际上继承了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此外张从正河南睢州考试(即今睢县、兰考)人,李东垣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二者学术影响主要在北方地区,罗知悌也同时接受了张、李两家的学术思想。

       罗知悌的侄儿当时在朝廷任司徒,权势极为显赫,达官公卿对他莫不依从。侄儿借用他的地位上下斡旋,奏请皇上,恩准罗知悌归故里杭州。临行前他对侄儿说: 你官居高职,不可贪欲太盛,不然日后必遭弹劾,自食其果。侄儿未遵听规劝,执意滥用职权,搜刮财富,最后终因贪污触犯刑律,被判流放远方而死。

      从罗知悌对待侄儿行径的态度可反映出他的品行与其侄非同一类。在杭州罗知悌名声很大,求医者络绎不绝。但罗知悌从不敲诈病人钱财,时常碰上患者看病后无力花钱抓药治病,罗知悌即自掏腰包资助他们。这一点后来对朱丹溪亦产生良好影响。

       朱丹溪在罗知悌家门前求师受挫,他没有像别人那样赌气另谋他就,而是正好相反。他认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罗知悌之所以不肯见他,是因为他的诚挚尚未被 罗先生所感受。他坚定信念,每天守候于罗知悌的家门前,不论天气如何变化,风雨无阻。3个月过去了,朱丹溪一心一意静候老师垂见。

      也 许受他的真诚所打动,终有一天,家人向罗知悌报告:"门外的求见者是朱丹溪。此人仰慕先生,每天坚持在门外候现已3个月,任凭风雨未易初衷。"当时朱丹溪 行医已有一定的名声,故家人进言罗知悌:"先生身居江南,如若失去与这位同仁交接往来的机会,恐怕旁人背后也会议论您太不近情理。"

      罗知悌听了家人的叙述,亦为这位朱丹溪先生的信念动容,于是更衣换袍,修整仪表,以示对他诚挚的敬重。且以隆重的礼节迎接朱丹溪。

       罗朱两位一见如故,言谈志趣甚多默契之处。罗知悌喜得医门高徒,朱丹溪如愿随从心仪已久的名师更是欣悦无比。一时间朱丹溪拜师罗知悌的故事在医界传为美 谈。人们为他们师徒相遇感到高兴之余,更庆幸融合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三大家学术思想于一身的罗知悌的宝贵医疗经验从此后继有人。

      朱丹溪拜罗知悌为师之际,罗年事已高,体力日渐不支,加之朱丹溪已行医数年,功底厚实,故成为罗知悌身边一位离不开的好帮手。每日病人求诊,总是由朱丹溪先行望闻问切四诊。罗知悌躺在病榻上耳听口授:此为何病,属哪种病症类型,治法如何,用某方某药。

       中医治病,主要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方面。望诊指用眼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五官、形体甚至病变的局部(如体表皮肤的疮痈疖肿)等;闻诊指嗅病人身体 散发出来的气味,或呕吐物、排泄物的气味;问诊指询问病人既往病史,发病原因,目前的主要症状,已做过什么治疗等;切诊指切脉与拍案查局部体表部位(如腹 诊:医生用手按触病人腹部,检查是否存在肿块)等。中医诊断注重脉象,此为它的独特之处。切脉的部位主要在才口,即两手臂近手腕掌面血脉搏动处。中医认为 人体发生疾病的时候,体内气血运行失常,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体内的失常变化会通过脉象客观地显现出来。

      借助四诊医生可以较全面 地感知病人的疾病状况,然后将这些情况结合医学知识综合分析,对病名病症作出判断,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四诊合参"。中医临床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辨证与施治是两步不可分割的过程。辨证是上述"四诊合参"的结果,即辨出病名病症。辨证为施治提供指征依据。施治指针对不同的症候选择不同方药,从而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朱丹溪跟随罗知悌,师徒二人教学相长,相互配合和谐。罗知悌得知朱丹溪于儒学、医学造诣较深,且虚怀若谷,谦逊好 学,遂倾其所能,将毕生积累的超群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朱丹溪带着对《和剂局方》的疑问千里求师,在老师的悉心指教下,朱丹溪如久旱逢甘霖,心头结下 的夙疑终于慢慢释然。

      朱丹溪终日与老师相随,留心到罗知悌用某药治某病,从某药监制某药,以某药为引经之品,均遵循一定之规,然无一 定之方。至于一方之中,或攻补兼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于是悟道: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只有按照前人有关正确的理论原则,根据病情,审因论治,随 机应变。掌握不变的规律,来应千变万化的病情。罗知悌教导他说:"用古方治今病,就好像拆旧屋盖新房,材料各有不同,不经匠手巧思设计,合理调配,则无法 搭建组屋。"老师的话使朱丹溪的思想彻底开了窍。

      自此以后,他找来历代医学大家的著作重新学习研究,理论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进一 步认识到治病如治国。历史上记载西汉汉高祖刘邦消灭秦朝暴君,西周周武王诛杀商代昏君之后,并不是仅靠施舍分发财物和约法三章即可以治邦安国、平定天下 的。人体发生疾病,正气亏损,如何才能治愈疾病、康复如初呢?通过学习与实践,他确定了如下的原则: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以《局方》 为戒哉。上述原则通俗地解释则为正常人体处于阴阳动态平衡状态。阴阳代表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比如气属阳,血属阴,腑属阳,脏属阴;一切功能低下的病症属 阴,功能亢奋的病症属阳。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就发生疾病。阴阳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被打破,这时人体之阴容易匮乏,人体之阳由于阴的匮乏而失去 制约产生亢奋。治病时采用攻逐部法须详察谨慎,同时不可忽略护卫人体的卫气。《和剂局方》的很多方药性偏香燥辛热容易伤阴,故当戒用。这些主张奠定了日后 朱丹溪一系列学术观点的基础。虽然他强调一概戒用《和剂局方》的方药有些偏颇(《和剂局方》中有不少药疗效不错,治用至今),但对当时社会迷恋《和剂局 方》香燥方药仍不失为一种进步,起到了纠正时弊的作用。

      3年之后,罗知悌病卒。朱丹溪尽全力操办丧事,寄托他对老师的深重情义。葬礼完毕,朱丹溪带着老师传与的一身绝技,满怀信心回到故里。他决心驱散笼罩在家乡医界那股滥用《和剂局方》方药的迷雾,为家乡父老乡亲治病除疾作出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