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故事:弃儒从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朱震亨

  •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朝廷诏行科举。《元史、选举志》载:"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与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 将亲策焉。"旧时考试制度称作科举。科举最初一级的考试名称为"院试",及格者可入省(州)学读书,习惯上叫他们"秀才"。其次是"乡试",在各省省城进 行,由皇帝任命的"主考"官主持,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乡试后的第二年京城举行"会试",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通过会试的人称为"贡士"。秀才、举 人、贡士都不是官,只有经过殿试考中者,由朝廷决定授予官职方才算官。"殿试"是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合格的贡士进行考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 眼",第三名"探花"。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考试落第者以后还可东山再起,不限制年龄。

      朱丹溪37岁那年参加了乡试,结果落第了。40岁时他再次应试,仍然失利。两次应试落榜,使得他对于中举仕途心灰意冷。这时老师许谦从旁鼓励他学医。

      许谦一生闭门读书,体弱多病,时常卧床不起。曾经看过不少医生,均未治愈。他满怀期望地对朱丹溪说:"你看我卧病在床很久了,一般的医生都治不了我的病。你天赋好,悟性高,肯不肯致力于医学求得发展呢?我的病就托付于你了。"

      朱丹溪想起儿子因患内伤、伯父的瞀闷病、叔父的鼻衄(鼻出血)、弟弟的腿痛、妻子的积痰症——皆因庸医耽误致死,为此他无不心如刀绞,痛不可追。他又想起母亲。

       朱丹溪的母亲由于丈夫亡故,守寡抚育孩子,生活清苦自不必说,精神上的孤寂郁闷也无处排遣,经年累月的操劳使她的身体逐渐损坏,疾病缠身。为所患的脾疼 症四处求医,却不见好转,苦不堪言。当时朱丹溪年届30,早已娶妻生子,他出了名的孝顺,母亲被疾病折磨至如此地步,深感作为晚辈没有尽心尽责。于是自己 寻求医书钻研起来,试图解除母亲的病痛。他读了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及其他一些医书。3年后心有所悟,又过2年,他给母亲开的药方见效了。母亲的病愈是 他从医道路上成功的第一步。

      朱丹溪渐渐认识到,自己虽不能通过仕途服务于朝廷,为黎民百姓谋事造福,但是从医治病,解除患者的痛苦, 救亲人挚友以至百姓于危难之中,使他们不至于被病魔夺去生命,不也一样施惠泽民于天下吗?他心胸豁然开朗,遂决意放弃科举,立志以医为业。朱丹溪的从祖父 朱叔麒也是当地的医生,为人存心仁慈,一生济世救人,医德高尚,对朱丹溪选择从医之路也不乏影响。朱丹溪后来为民治病,良好的医风在病人中传为美谈,也由 此继承而来。不过朱丹溪的医名远远超出从祖父,其美德亦更有发扬光大之处。

      朱丹溪焚弃了过去攻读举子业的书籍,重新温习中医经典医籍《素问》。这时候朱丹溪已经40岁了,他矢志医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决心把有生之年全部奉献给它。

       《素问》是一部古老的中医著作,它与另一部著作《灵枢》合称为《内经》,被古今中医大夫奉作经典。《素问》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辨证论治法则。每 一位学中医的人都将它列为必修之书。然而由于它成书于历史相当久远的两汉时期,文字古奥,义理隐晦。阅读此书首先必须逾越难度很大的语言关方能懂得文义。 《素问》吸收了古人对天文地理、人体生命的认识,要理解领悟书中理论的真谛,融会贯通,并会诸临床实践,不下一番深功夫,难以有所收获。朱丹溪知难而上, 以此作为攻克医学难关的第一个目标。他拿出当年在许谦门下求学的毅力和热情,朝夕揣摩,废寝忘食,一字一句地推敲文意医理,遇到疑问百思不解者便暂时搁 置,翻阅其他书籍帮助释疑解难,给患者看病亦时时留心,注意总结经验。最后终于摸索出一些门道,对《素问》的理论精髓开始心领神会。

       朱丹溪投身医学的初期,家乡有大夫盛行裴宗元、陈师文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南宋徽宗时裴宗元任奉议郎宋太医会兼措置药局检阅 方书等职,陈师文任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裴宗元任官职前行医,在江浙一带颇有些名气。他们奉皇帝之命将官药局从全国征集来的医方汇编成《和剂 局方》,此书被定为官药局的制剂规范用书,也就是说,凡官方医疗单位配方用药均必须按照此书所述为原则。后来《和剂局方》经过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并 颁行于全国,成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和剂局方》按常见病症分类,计14门,载方788首,每方之后除详列主治症和药物外,对于药物炮制和药剂修 制法亦有详细说明。它既有配方手册的作用,又有推广成药的用途。书中所载者多为常用有效方剂,采取丸、散剂型,适用、易存,便利群众,当时无论官府或是民 间,此书的流传极其广泛。书中的许多药方一直沿用于后代,誉为传世名方。《和剂局方》在历史上发挥了其他方书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 《和剂局方》在社会上流行非常之广,书中的不足之处带来的弊病影响也很大。此书主要是根据病症来检索方药,缺乏理论分析,没有明确的医学理论来指导临床实 践,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片面性和盲目性的错误。且《和剂局方》中还有不少辛香刚燥的方剂。又每每强调多服、常服、乏服。殊不知这些药过量极易产生劫伤 阴液而致阴为旺的病症。

      南宋至元代,《和剂局方》一书官府以为法,医家师徒代代传授,病者籍此照方抓药,世人形成了应用它的习俗,到 了朱丹溪行医的时代,人们的这一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最初朱丹溪随习俗也惯用《和剂局方》中的药方,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屡用屡败。实践中他体悟到"操古方 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也就是说照书硬搬古人的药方来治疗现在的病症,病症与方药很难丝丝入扣取得疗效。他对《和剂局方》产生了疑问,但在周围却无人 能为他指出一条路,解答疑难。朱丹溪很善于独立思考,不是那种轻易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的人。他确信自己的想法是有道理的。穷乡僻壤令他感到一种坐井观天的 局限,不畏世俗,勇于创新的精神促使产生再次外出他乡寻师求教的冲动。他想天下之大,肯定会有名师高手,只要舍得付出,不怕吃苦,虚心讨教,定会不虚此 行。主意已定,他充满了信心。安顿好家里的老小,打点行李,孤身一人第二次走出赤岸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