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的两句“名言”说明什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史弥远
  •   关于对济王与理宗的褒贬问题,史学界根据当时的史料,有的说"理宗纪"的记述受宣缯的影响,因为他是史弥远的亲信,不可信;有的则说史嵩之修改了高斯 德的原稿(原稿在李心传的手里),把他的观点窜入原稿,对理宗与济王妄加褒贬,所以"国史"也不可信。既然"国史"也不可信,那么这该怎么办呢?把"国 史"原来关于理宗与济王的"褒贬"之辞全部划去,甚至把历史的记载也剜去,由他想象的"应该怎样"去写。这样就出现了《宋史·宁宗纪》末剜掉宁宗生前诏立 赵昀为皇子的日期记载与诏书,把它安排到宁宗死后由史弥远"传遗诏",并在"赞"里安排了自己的断语。这么一来,就给历史学者出了一道难题:原来的"国 史"不可信,那么由"你"想象编造出来的历史是否就可信呢?不见得。反正大家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写历史,历史就成了胡适先生讲的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小女孩,你 想把她打扮成什么样子就成什么样子。

      这还算什么历史!

      其实,历史的事实还是客观存在过的。中国的史学从春秋记事起就有"铁笔写春秋"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每个王朝的史官(臣)基本上是以实写实,把历史上每天发生过的事情记录在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彼此各异,但发生过某一事实本身还是被记录下来的。

       编写《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无名氏,在观点上明显是一个道学宗师真德秀的追随者。在他编写的《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把真德秀的每篇奏言都全文抄录,一 字不落,而对史弥远与其他大臣的有关奏疏一字不记,倾向性非常明显。他已经把"省级干部"真德秀提高到主宰整个宁宗王朝的理论宗主与国策主导的地位。但在 记录历史事实上,他还是尊重国史的原始记载,如实地写上宁宗生前已诏赵昀与赵竑"并立"为皇子,史"德"基本没有缺失。

      元代编写《宋史全文·宁宗纪》的史臣也如实地记载了宁宗生前立理宗(赵昀)为皇子的日期与诏书,并且对宁宗作了一番比较实事求是的评论,还保持着尊重事实的史"德"。

      问题就出在《宋史·宁宗纪》,把宁宗生前诏立赵昀为皇子的具体日期与诏书全文从宁宗纪中剜去,并把宁宗生前立理宗赵昀为皇子的日期改为宁宗死后。

      现在我们不妨来一个大胆的假设:把历史上《宋史全文》《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癸辛杂识》《宋史·镇王竑传》《宋史·杨皇后传》等等所有关于"废济立理"的历史资料全不作数,那么当时记录在案的道学宗师真德秀的言论与奏议总该作数吧?

      真德秀怎么讲的呢?

      关于济王赵竑的情况,真德秀说:"皇子若能孝于慈母而敬大臣,则天命归之,否则深可虑也。"

      这话说明什么?说明济王赵竑不孝慈母、不敬大臣。此外还有什么别的解析吗?这么一个对慈母不孝、对大臣不敬的人能作为天下主吗?道学家不是竭力主张忠孝仁爱吗?

      关于理宗赵昀的继位问题,真德秀说:"古之事亲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一举足,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况太后亲举神器以授陛下,同听万机,曾未数月,褰裳去之,如脱敝屣,隆恩厚德,与天地无极,陛下将何以报之乎?"

      这话说明什么?说明理宗的皇位是"太后亲举神器以授"且"垂帘听政"的。此外还能有别的解析吗?你总不能说真德秀胡说八道吧!

      综合真德秀这两句话,结论就是:济王赵竑不孝于慈母与不敬大臣;太后亲举神器授予理宗赵昀,垂帘听政。

      由此应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为济王鸣不平的道学家们实际上是在为一个"不孝"、"不敬"的逆子叫冤。他们口头上高唱忠孝仁爱,但行动上却是支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