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启用苏威的用人策略:有过改过,改过则用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杨坚启用苏威的用人策略:有过改过,改过则用。

      怎么样用人?用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困惑着历代的统治者。由于历史上得一士而国昌,失一士而国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因此统治者对待人才难免有点吹毛求 疵。他们一方面个个标榜自己是"野无遗贤",另一方面又攘着"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于是,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生在世难免 会犯错误,"一次不忠"只要他是个人才,其知错能改,改过之后,下次还用,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有错改错,无错加勉",是一句至理名言。圣人也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次的过错而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全部否定,这绝不是选才用人的好办法。学会扬长避短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用人态度。

      苏威作为隋初著名的宰相,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政绩"优异",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发现和使用苏威这个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苏威(542-623),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西魏名臣苏绰之子。苏威早年也不得志,纵使有再多才艺,也苦于无用武之地。后来,一位 高大将军看重了他的才华,便屡次向还在北周做丞相的杨坚推荐苏威,陈述苏威的才能。于是杨坚把苏威召来,并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 恨晚"。杨坚很欣赏他,便打算与他共谋大计。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以为此举大逆不道而不愿辅佐,遂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高大将军 要追他回来,杨坚说:"他很有骨气,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建隋即位后,又想到了苏威,便想请他出山。大臣们都说 苏威当初拒绝了你,现在也不会忠于你的,但杨坚不计前嫌请苏威出来辅佐他,并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还是让苏威承继父爵。而苏威认为自 己并未参与这件事,对自己的名誉也没什么损害,于是,就同意出来辅佐杨坚。杨坚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上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 载重,骏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在位期间尽忠职守。开皇二年 (582),一位朝臣无意中触怒了隋文帝。文帝震怒之余,竟下诏要将此朝臣当廷处死,随即拂袖退朝。一刹时,满朝失色。文帝生性猜忌多疑,"以文法自矜, 明察临下",群臣稍有不慎,即有大祸临头之厄。因此,满朝文武虽知文帝此举极为不妥,但却没人敢出头匡正,唯独官兼纳言、民部当书的苏威挺身而出,直追人 文帝的寝宫中,极力劝谏文帝应该依法处断,赫免那位朝臣,而不能滥施淫威、草菅人命。

      正在盛怒中的隋文帝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坚持要杀掉冒犯自己的朝臣。只是他平素极为倚重苏威,因而对他的强谏还含忍未发,没有痛加呵斥。

       争执中,文帝见苏威始终不识时务,拒不执行诏命,"怒甚,将自出斩之"。苏威是个脾气很执拗的人,朝廷中每次商议国事时,"虽或小事必固争之,时人以为 无大臣之体"。他见文帝不仅不采纳自己的建设,竟要亲自动手,拗脾气就上来了,立刻不管不顾地挡住文帝的去路,不让他出去。文帝深知苏威性情倔强,他以前 曾对群臣评论苏威说:"其性很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己则怒,此其大病耳!"因此,一见苏威的架式,就绕开他,未和他计较。不料苏威竟又迎 上去"遮止"挡驾,气得文帝只得又"拂袖而入"。

      过了好一会儿,渐渐冷静下来的文帝深悔自己刚才的处置唐突,派人召苏威人见,称赞他 说:"公能如是,吾无忧矣!"并赐给他名马两匹,钱十余万。鉴于他的忠直守法,特意让他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一时间,苏威身兼五职,荣宠备至。 苏威的"不识大臣之体"竟挽救了一位无辜朝臣,不知那些自诩为识君臣大体的谦谦君子们做何感想!

      他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 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宠信。杨坚让苏威与高大将军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作的,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要 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发怒,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 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心存妒意,想方设 法要弹劾他。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弹劾他引荐别人 呢?"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杨素舌辩之才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帮助 我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官做大了,权欲便会膨胀,这是当官的敝病,苏威也逃不脱。开皇十二年(592年),有人告发苏威 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杨坚让蜀王杨秀审察这件事,结果是确有其事。杨坚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故事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 很害怕,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有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 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玉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 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不负众望,对隋朝忠心耿耿,竭尽职 守,一直到死。

      "水至清则无,人至察则无徒",用人切莫求全责备。聪明的领导应罚其过而用其才,不能认为"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 死理。杨坚这人并无过人之处,但他却成为一代明君就因为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善于用人。犯了错误不姑息养奸,但只要是诚心改过,便给对方一个机会,再重新 启用。杨坚对待苏威便是如此,他的这种用人之道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