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凿空”之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那天刚好又是轮休间歇,张骞和同来的侍卫兄弟穿戴着甲胄挤在一大群人之中看皇榜。已近黄昏,依然没有人来揭去皇榜。张骞想起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愿,毅然决然地走上前去,揭下皇榜。

      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演导出威武雄壮的戏剧,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对于张骞来说,他从未想过的生活正在从这一刻起变成后人竞相传诵的史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秦汉之际,大月氏 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 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 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但是汉武帝的一番雄心壮志,在窦太后那里遇到了极大地阻碍,建元新政的失败,让汉武帝明白目前还不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最佳时机。从建元二年刀建元六年,五年多的时光里,汉武帝一面顺应着窦太后,一面私底下暗暗发掘人才,以待掌权之日大用。

       而张骞在河西之战的大捷后,随着军队回到了长安,并任职侍郎,拱卫皇宫。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难遇伯乐。就是这一小小的郎官,凭借的不过是一个勇武俊逸 的男人身份。后任郎官,担当宫廷侍卫小头目,为日里万机,忧心边关灾患的皇帝效劳。张骞平时持戟宿卫殿门、殿廊,大朝会时立于殿阶两旁,皇帝出行时则着丹 黄色衣,充作车骑扈从。趁没人的时候,骞有时也仰天感叹:"宫殿虽然金碧辉煌,但终竟是个笼子。男子汉大丈夫,岂能一辈子困于笼中耶?"

      汉武帝此时也有壮志难酬之感,窦太后的强势让自己的新政有名无实。自己初登宝座,根基不稳,不是夺权的时机,只有耐心等待,等老太后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于是汉武帝一边放手把政事交给窦太后处理,一边游猎山水,留下一个贪图享乐的名声,迷惑对手。表面看似在游猎享乐,暗中也发现考察了不少有志之士,像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张骞,期待他日为我所用。

       阳光温柔的洒金未央宫,高高的宝座上汉武帝正在为河西、漠北的边防形式所头疼。忽然汉武帝灵光一闪,做事未必靠经验,更无必要事事靠经典。所谓水来土 掩、兵来将挡,朕完全可以来个内和外硬、宽民严吏,且必需凝聚天下民心,奖励耕战,相机驱逐匈奴,开拓我大汉万里疆土;而合适人选在何方?就在天下百姓 中!

      汉武帝于是决定亲手起草皇榜,广揽天下贤才,不拘一格,挑选合适使者,出使西域。

      汉武帝起草皇榜毕,一气呵成,并急命快传至天下各郡国。

      当第一个燕子飞回京城的时候,只见京师及天下郡国城门处、闹市处都有汉武帝用秀气的隶书写在黄帛上的皇榜——使西域勇士榜文。世态人心本就是那样,围着看的人也是各色人等,有官兵农夫,有儒生商贾,还有公子小姐。

      众人的反应,也是千姿百态:有人摇头叹息,有人慷慨陈词;有人沉默低吟,有人昂首挺胸;有人为封妻荫子,金玉满堂;有人求建功立业,名垂竹帛。皇榜贴出去三日,依然是看得多、谈论的多,却没有人去揭下皇榜。

      那天刚好又是轮休间歇,张骞和同来的侍卫兄弟穿戴着甲胄挤在一大群人之中看皇榜。

      已近黄昏,依然没有人来揭去皇榜。张骞想起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愿,毅然决然地走上前去,揭下皇榜。

      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演导出威武雄壮的戏剧,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对于张骞来说,他从未想过的生活正在从这一刻起变成后人竞相传诵的史诗。

      汉武帝把张骞召进宫问话。汉武帝问:"朕知你文武双全,机智过人,颇为器重,欲留你宫中为官,随朕左右。你却应募揭榜,愿远赴西域。张骞,这是为何?"

       张骞答道:"卑职蒙皇上厚爱,深谢圣恩。为了报答皇上,卑职愿以身许国,肝脑涂地。朝中有贤臣良将,济济一堂,辅佐朝政;禁宫之内有羽林三千,侍卫陛 下,忠贞无二。而出使西域,却乏其人。卑职不才愿赴边远,建功立业以报皇恩。虽身在天涯,但心仍在朝廷,时时如伴君侧,并未远离。"

      汉武帝笑道:"好!你志在远方,忠心可嘉,定能肩负重任。诸位爱卿,选派使臣去西域,是朝廷大事。张骞志在出使,你等以为如何?如有疑虑,尽可直言。"

      丞相许昌首先发问:"先帝也曾派人出使西域,但使者均有去无还,其因不明。依臣之见,是由于西域太远,均属不毛之地,道路崎岖,沙漠无垠,人烟渺茫,野兽横行,险象环生。张骞,你难道毫无畏惧之心,确有生还之道吗?"

       张骞答道:"大人,前往西域路途遥远,多有险阻,的确困难重重。天下事难易相佐,祸福相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未行而止,大业难成。知难而进,必有建 树。家父游历西域几十年,虽历尽艰辛,但五次往返,终归故里。西域广阔,国邦甚多,虽多大漠冰川,也不乏绿洲沃野,森林牧场,还有许多壮观城池和繁华关 市,并非杳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如若上审天时,下识地理,中得人和,定可逢凶化吉,完成使命,生还长安。"

      许昌赞叹道:"言之有理,老夫折服!"

      大中大夫东方朔是位智者,以能言善辩著称,他问了个事关性命的难题:"以臣之见,前往西域凶多吉少,主要原因在于匈奴猖獗。匈奴扼断道路,封锁边关,严禁汉使西行。张骞,你既身为使臣,就不可多带兵马,如何通过匈奴领地,到达大宛等国?"

       张骞答道:"大人所言极是,匈奴单于与汉朝为敌已久,陈兵边关,时时侵犯吾疆,杀戮汉人,罪大恶极。而前往西域多国,必经匈奴领地,的确凶多吉少。但卑 职认为,即使身在匈奴也无须畏惧,其因有三:一,我身为使臣,手持汉节,奉旨出使,并非征战,即使是匈奴单于也不敢随意杀害汉朝使臣。二,我大汉边防坚 固,陈兵百万,将强兵勇。我出使西域,有如此强大的后盾,何须畏惧匈奴!三,家父多次途经匈奴,深知除单于及少数高官外,绝大多数匈奴人都愿与汉家睦邻, 不愿同汉朝为敌。匈奴民众对汉人大都友好和善,景仰汉朝繁华,尤喜汉家丝绸等物品。即使到了匈奴领地,真诚与匈奴民众结交,以礼相待,以理相喻,何患无 友?何患无路可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