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神之逍遥游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庄周
  •   《庄子》书中,多用游字。首篇即以《逍遥游》为名而开其端,其思想之趣向,可以概见。余如"游刃必有余地"(《养生主》),"入游其樊"、"乘物以游 心"(以上所引均见《人间世》),"游心乎德之和"、"游于形骸之内"、"圣人有所游"(以上所引均见《德充符》),"以游大川"、"游方之内……游方之 外"、"游于其藩"(以上所引均见《大宗师》),皆以"游"比喻人生精神之各种自由活动,而以"心有天游"为其峰极。"心有天游"即神之逍遥游。这种神 游,除前自由活动之意外,更具超化之形而上意义。因为借此使得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破空而出,进入一种绝对自在之最神秘活动。

       这种精神之神秘活动,不止心灵之向外超升而已;从深一层去看,复更代表人类生命力的无限飞动。故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庄子的中心思想,充满了"动而愈 出"的向往之情,并成为其哲学之一种特征。本来道家的哲学,以静为主。生活态度如此,精神表现也是如此;而以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与"致虚 极,守静笃"之精神,为其轨则。

      庄子在生活方面,崇尚恬淡无为,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说,无甚出入。但于精神方面则不然,未可 以致虚守静,道尽一切。当其论及虚静,如心斋、撄宁,只可认为是精神之神秘活动或生命力之无限飞动前的一项过程;精神或生命力经此心斋撄宁过程,得以"神 凝"或"精神专一",而后放量逍遥一游。

      关于这种精神之我的逍遥一游,为庄子人生理想之大开展、大腾跃。故屡以生花之妙笔,神奇之寓言,描述游之气象万千。如说: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绝云气,负青天。(同前)乘云气、御飞。(同前)乘云气、骑日月。(《齐物论》)乘夫莽眇之鸟,以出 六极之外。(《应帝王》)"游"之气象,如此诡幻,游之情境,更具玄秘意味。大别而言,可分为四类之游。(一)为超越现实之游。如说:

      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

      (按,郭象注云:凡非真性,皆尘垢也。)

      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在宥》)

      (二)为自得无系之游。如说:

      游乎遥荡恣睢转徙之涂。(《大宗师》)

      (按,郭象注云:游夫自得之场,无系之涂也。)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同前)

      (按,吕注云:登天则遂于大明之上,游雾则入于杳冥之门。又,郭象注云:挠挑无极,无所不任也。)(三)为突破时空之游。如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游无何有乡,以处圹垠之野。(《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同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在宥》)(四)为物化之游。如说:

      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同前)游乎万物之所终始。(《达生》)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在宥》)(按,吴汝纶曰:适复,往复也。又,郭象曰:挠挠,自动也。)上与造物者游。(《天下》)

       从超现实之游,到自得无系之游,到突破时空之游,最后到物化之游,分开来看,似为四种进程或四种境界;合起来看,应为必然的一贯发展且浑然而不可分。其 间之感受如何?所能达到之成就又如何?当随各自之内心修养体悟,而有不同,浅者自浅,深者自深,自适其适,自游其游,各不相碍,此可由鹍鹏蜩鸠小大之辩以 知。

      精神之我超化而游,其构想依据,纯属直观之知;乃言之所不能论,亦意之所不能察致,神秘高深至为叵测。如强从《大宗师》篇中,学 道之七程式求解,超现实之游略类"外天下"、"外物"、"外生"阶段,自得无系之游略类"朝彻"、"见独"阶段,突破时空之游略类"无古今"阶段,物化之 游略类"入于不死不生"阶段。设欲再求获得其简明之整体概念,暂可引薛光前氏在《中国文化的特征》一文中所举之例为喻,文中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放风筝 呢?我想最大的理由,在于风筝虽是高翔天空,但仍是一线相牵于手指之间,心物恍如同源,天人合于一身,这是中国人生所企求的理想境界,一种既超脱而又实际 的生活观念。 "这段描述,虽不一定讲的是庄子,亦尚未完全表达出其精神之我超化而游的阔大汪洋想象,但已可就其中,领略几许况味。

    分享到: